“天價王”的作品流拍,如同給連續3年飛奔向前的當代藝術市場來了個“急剎車”。有人認為:這只是當代藝術市場發展的中場休息;有人擔心:這是不是中國當代藝術崩盤的前兆。“這是一輪當代藝術天價表演露餡的開始”,藝術評論家朱其的這一觀點,得到了不少藝術界人士的響應。
“潛規則”助推價格飆升
對藝術品市場熟悉的人都知道,2004年和2005年,中國畫市場火爆,很多作品價格成倍地往上翻。然而到了2006年,當代藝術的風頭蓋過了中國畫,原先人們不熟悉的當代藝術成為拍賣市場新寵。張曉剛、王廣義、岳敏君等成為國際拍賣行的主角,一舉成名天下知。作為我省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公司,南京嘉恒國際拍賣公司總經理徐琳,見證了當代藝術的瘋長。“有人在我們這兒15萬拍下的作品,幾個月后就能以幾百萬出手。還有,劉小東的作品《溫床》,2年前在南京恒當代藝術館展出時,只要800萬就愿意賣給我們。因為展覽完了,畫家不想再把作品運回去了。但當時我們猶豫了一下,沒買。可后來,這件作品居然賣到了5000多萬。兩年時間升值這么多,真的有點不敢想象。從商業眼光看,這樣陡坡直上,回落是很正常的。當代藝術是該歇一歇了。”徐琳說。
當代藝術價格是怎么炒上去的?朱其“揭發”了這種暴利游戲的典型“玩法”:找某個在藝術圈有一定知名度并且市場價格在10萬左右的畫家,跟他簽一個3年協議(比如包下他三年100張作品),每張以30萬到50萬左右收購。一年后就在拍賣會上炒作,每張30萬收購的畫,拍賣價標到100多萬,兩年后再標到500萬甚至一千萬一張。沒有人買怎么辦?就安排“自己人”混在真買家中,甚至“假拍”下來。朱其說,這個看似有風險的釣魚游戲其實很容易獲利,“只要能以高價賣掉十分之一的作品,就能將全部成本收回。再把剩下的畫拿出來在拍賣會上慢慢用天價表演‘釣魚’,賣出一張就是暴利”。
“崩盤論”有點聳人聽聞
盡管對當代藝術品遭遇流拍、價格縮水認為是理所當然,但不少人對藝術界流行的“崩盤論”卻并不認同。
經歷過85美術新潮的黃峻,是我省代表性當代畫家。他認為:崩盤是聳人聽聞。對于那些經過瘋狂爆炒的藝術家作品,流拍是正常現象。天價的東西,誰愿意來接棒?然而,這并不代表整個藝術品市場從此消失了。藝術品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和所有商品一樣,價格都要經歷升降起伏,全世界的藝術市場都這樣。著名的藝術大師畢加索,晚年的時候作品也有賣不掉。不是因為他的作品質量下降了,而是因為他碰上了藝術市場的低谷期。這與當時的世界經濟形勢是相關的,藝術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一旦經濟形勢不佳,人們當然就不會再去投資了。我相信市場經過這次盤整后,可能會向健康穩定的國際藝術市場靠攏。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會更加理性,價格會更加合理。
徐琳也直截了當地表示:崩盤不可能。一個健康的收藏市場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當代藝術在國內有不少實力派藏家,比如著名的潘石屹、王石等,他們不會因為市場的波動而放棄的。
據了解,在當代藝術市場方面,南京處于邊緣狀態,沒有北京、上海、廣東那么熱,南京的畫家也很少被爆炒,因而受到的影響很小。幕府山一帶聚集的幾十位當代藝術家,他們的作品目前價格變化不大。
當代藝術市場將重新洗牌
“有些作品我真看不懂,既沒有中國民族文化積淀,又沒有西方油畫家那么正宗。憑什么值那么多錢?”旅美畫家穆家善回國舉辦畫展時說,“那些當代藝術大部分都是垃圾,很快就會被淘汰的。”
南京青和當代藝術館執行館長、青年藝術評論家王靜分析:當代藝術的這輪回落,背后有更為廣闊的宏觀經濟背景。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金融、房地產行業都出現了資金短缺的困難。而以前進入當代藝術品領域的,很多都是這些行業的精英,行業受困,當然會影響到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景氣度。
王靜認為,市場價格的調整將會使當代藝術出現全新的格局。“當代藝術品市場將重新洗牌,一些功成名就的當代藝術家將被定格,而另外一些毫無思想、簡單模仿的作品將會被淘汰。以批判現實主義為主的政治波普將不再一統天下,當代藝術將更加多元化,更多的新人將有機會走出來。”
省美協主席、省國畫院院長宋玉麟認為,簡單評說當代藝術的漲跌沒有意義:當藝術品被異化為投資品后,它就與股票一樣了,有漲有跌,一點不奇怪。至于有人判斷不準,投資藝術品而導致傾家蕩產,那誰也救不了他。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呼吁有關方面加強制度建設,讓藝術品市場更加規范和成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