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眾多唐宋文物
保安升級
昨天下午,早報記者再次來到位于南京正學路“金陵大報恩寺遺址”考古現場外圍,距挖掘現場幾百米處已經拉起了警戒線,站在警戒線旁的一位武警官兵告訴早報記者,自18日凌晨他們就接到任務,禁止任何陌生人接近考古現場。
保安工作提檔升級的原因與17日晚間發現的鐵質舍利函不無關系,據現場一位工作人員描述,發現的鐵質舍利函長0.5米,寬0.5米,高1米。據著名有機類文物保護專家、曾參與法門寺地宮發掘的首都博物館絲織品保護中心教授王亞蓉介紹,法門寺所藏佛指舍利的鐵函長度不到0.3米,雷峰塔地宮藏有佛螺髻發的鐵函長度也不過0.35米,可見此次發現的舍利函規格非同尋常。
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18日凌晨3點多,一塊高約1米左右,寬60厘米的石碑被吊起,經過清理,石碑上工整清秀的楷體銘文逐漸展現在人們眼前,這時專家頓感納悶,從這個碑文來看不是報恩的朱棣親自撰寫的“發愿文”,更像是信眾募緣題名的石碑,專家指出,碑文所載信眾的取名習慣,在唐宋時期女子中非常普遍。
與此同時,在打開地宮首日所發現的鋪在地宮內滿滿一層的銅錢,經過清理大部分竟是唐代的開元通寶和宋代的皇宋通寶,在明代朱棣為母所修寺塔之地宮內,竟然沒發現當時的洪武或者永樂通寶。據現場一位負責此次考古的專家透露,除錢幣外,還出土了一些宋代瓷器及隋珠等文物。
突變“長干寺”
寺寺相疊引發烏龍
面對眾多疑惑,很多人都想打開鐵函以解惑,但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寧表示,由于目前發掘現場氣溫很高,長時間高溫下工作對文物不利,考古專家希望把這個鐵函整體運回博物館室內進行整理。鐵質舍利函里到底藏有什么目前不清楚,但存放這個鐵質舍利函的石函石塊內壁上刻寫的文字破解了之前的疑惑。該石函被四塊80厘米寬的石塊松散地圍著,呈方形,其中一塊石塊上刻有“金陵長干寺”的字樣。
根據史料記載,長干寺建于東晉孝武帝時期,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可政何嘗于終南山得唐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在長干寺建塔瘞藏;宋天禧二年,宋真宗下詔整修長干寺,并下詔將長干寺改稱“天禧寺”,新建9層佛塔,賜名為“圣感舍利塔”,塔下建地宮,收藏傳世舍利。
為何經過一年多精密的考古發掘,原本以為的金陵大報恩寺現在卻變成了長干寺?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指出,考古地點并沒有錯,但目前出土的文物證實現在發掘的是北宋長干寺,那么有一種可能就是——明代沿用了北宋長干寺的地宮。
南朝四百八十寺,在大報恩寺所在地古長干里,一直都是古剎廟宇的集中之地,因為興興廢廢,不少寺廟前后疊加,形成了一個難分你我的佛教建筑密集群。在大報恩寺塔之前,就存在著若干佛寺,并且前后都有微妙的聯系。也有專家指出,南京的大長干寺是六朝京師名寺,因在金陵長干里,故得此寺名。南京大長干寺的歷史可追溯到佛教初傳江南的東吳時期,其地宮內很有可能藏有佛骨舍利,佛螺髻發等佛家圣品,其佛教地位和考古地位遠勝報恩寺塔。
賀云翱表示,從目前所發現的文物及材料看,這里掩埋的都是宋代遺物,很有可能是宋朝所建的地宮,“如果這里是北宋重建后的長干寺地宮,那么就填補了宋代復建長干寺的學術空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