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起,中國民生銀行在藝術領域發起一系列活動,從贊助藝術北京到主辦方力鈞畫展,到捐助炎黃藝術館……頻繁的舉措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也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實際上,一切無非來源于民生銀行的敢為天下先,來源于建設一個高尚品牌的夢想。
從炎黃藝術館談起
民生銀行捐助之前,炎黃藝術館這個卓有聲譽的民辦公助藝術館不僅展廳陳舊,房屋漏水,甚至會議桌椅不能正常使用,全館工作人員中更只有兩名是大學生。一家國際知名的藝術館陷入運營困難的境地,舉步維艱。
在這個困難的當口,中國民生銀行伸出了她慷慨的援助之手。2007年12月11日,中國民生銀行和炎黃藝術館向外界發布,以一億元巨資長期資助炎黃藝術館。當天,炎黃藝術館召開理事會,選舉了新的常務理事,并在新的常務理事會上任命了新的館長、副館長,炎黃藝術館順利交接。民生銀行對炎黃藝術館的支持不是捐錢了事,而是持續、深入的合作,提升其運營團隊的業務水平與管理水平。
許多人發出疑問,民生銀行為什么選擇捐助炎黃藝術館、同其合作?
首先,毫無疑問,民生銀行是在做一件好事,這是一項存在難度與高度的公益事業,是民生銀行品牌建設的一部分。民生銀行是國內第一家民營股份制銀行,自成立以來,便極為重視其社會責任的履行與企業形象的塑造。在業務拓展、規模擴大的同時,始終注意企業形象的塑造,先后榮獲“扶貧中國行2005年度貢獻獎”、“中國最受尊敬企業”、“2006民營上市公司100強社會貢獻第一” 稱號、2006年度“中華慈善獎”提名獎。這些榮譽不是空頭口號,而是基于踏踏實實的一步步作為,捐助炎黃藝術館便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
其次,炎黃與民生的合作是制度創新的產物。炎黃藝術館由著名畫家黃胄先生發起建立,是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民辦公助性質的藝術館。自誕生之日起,炎黃藝術館便不是屬于哪個人、哪個集體的,而是屬于社會、服務社會的,她是制度創新的產物。中國民生銀行1996年在北京正式成立,是我國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業入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時又是嚴格按照《公司法》和《商業銀行法》建立的規范的股份制金融企業,是改革開放走向深層次時的新創。民生與炎黃合作,是在改革走到二十一世紀的制度創新,是互相的選擇,是雙贏。
民生銀行和炎黃藝術館合作之后,沒有改變炎黃藝術館的名稱、性質、宗旨,所要做的無非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經營理念,舉辦更多、更好的學術展覽、研究活動,擴大炎黃藝術館在海內外、藝術界內外學術和社會影響力。目前,炎黃藝術館業的重新設計裝修已基本完工,重裝后的第一個展覽“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家——黃胄”將在奧運期間同公眾見面。炎黃藝術館,這個距離鳥巢僅800米的中國藝術要地,正在民生銀行的努力下重新煥發出耀眼光彩。
亞洲現代藝術論壇
許多業內外朋友注意到,2007年的金秋,蘇州博物館低調而成功地舉辦了一次亞洲藝術論壇。不錯,這也是出自中國民生銀行的手筆。
論壇邀請了來自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及歐洲的策展人、批評家、美術館館長、出版人,各路英豪共濟一堂,來討論我們亞洲今天藝術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它包括我們如今的創作狀態、批評狀況、展覽制度、藝術市場、藝術史寫作。實際上,中國的創作在日漸豐富、多元,市場也在日漸壯大,然而我們的理論創新卻存在嚴重滯后的情形。沒有文化方向的藝術是沒有出息的藝術,而沒有碰撞、沒有討論和爭鋒便沒有創造。我們需要的不是20年前的理論,不是捧場式的批評、不是阿諛式的錦上添花,我們需要雪中送炭、需要爭論,需要真正的人文關懷,需要長遠的文化識度,需要與時俱進。而理論創新的前提是理論的獨立,這就需要平臺的支持。
亞洲藝術論壇便是在這一情勢之下應運產生,這是一個年輕批評家、研究者的平臺。這個平臺以研究當前亞洲藝術問題為宗旨,她主張關注目前問題,而非套用既往經驗,她是活躍的、新銳犀利的,而非死氣沉沉、老好人的;她研究既往,卻不是復古懷舊,而是把今天的藝術狀態以歷史的坐標來衡量,放在歷史的高度;她不回避今天的是非矛盾,擁有對過去藝術潮流的總結能力,對今日新動向的肯定能力,同時放眼未來。
2007年11月19日亞洲藝術論壇在蘇州博物館進行了第一輪發言,次日移至上海國際飯店,會議初有成效。民生銀行將把她辦成一個常設性的論壇,以亞洲為核心討論點,逐年深入。論壇將在北京設立總部,以后將在印度、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輪流舉辦。每次論壇將設兩位主席,負責主持會議,對發言者進行評論,而發言者將以年輕的理論家們為主。當然,年輕不在于年齡,有新的理論創新,不管多大年齡,亞洲藝術論壇都將是他/她暢言的平臺。
民生的藝術理念
除亞洲藝術論壇之外,本年度民生銀行還贊助了藝術北京博覽會、今日美術館“能量——精神、身體、物質”大型當代藝術展,和上海美術館聯合主辦著名當代藝術家方力鈞的個展。與此之外,正在籌建民生現代藝術中心。
無疑,所有的這些活動,均是民生藝術主張的具體體現。民生的藝術主張,說到底,就是沒有文化根基的藝術是沒有出息的藝術,這根基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的豐沛資源和現今社會的生鮮活力,中國的藝術必須是立足本土、立足于中華文化,離開中國這個母體將成無源之水。這是對于藝術創作本體而言,對于相關的藝術生態,展覽、批評、媒體、藝術市場、收藏制度等方面,均需從中國出發。我們業已到了一個時代,即以我們自己的眼光、各方力量來推出屬于我們時代的藝術、藝術家,而非基于他者眼光與操作。一句話,如今到了我們中國人自己掌握話語權的時代了。融入了批判性、時代性的自信與文化積淀的藝術,是新時代中國藝術創造力的所在。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長久以來存在一直存在一種不自信的力量在藝術界的上空飄蕩。創作以西方為尺度,以政治為宏大背景,以收藏為取向,以在西方舉辦大展為榮耀。實際上,中國當代藝術誕生的“星星美展”時代、蓬勃發展的“85新潮”時期,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還是相對純粹的、自足的,藝術家主要是要表達,出名在其次,而為市場創造是無從談起——因為根本沒有市場。到了1989年現代藝術展之后,中國當代藝術才逐漸走向地下、半地下,那個時候藝術家、展覽缺乏制度支持,甚至藝術家的生存都沒有著落,如果存在后殖民主義的創作,此時的藝術家或可同情或諒解。
2000年的上海雙年展之后,中國當代藝術擁有了半官方的展覽平臺。2003年中國官方開始制度性地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同樣啟動的還有圣保羅雙年展。官方還在德國舉辦“生活在此時”大型當代藝術展、在法國舉辦“間”大型展覽,前者是官方首次在海外舉辦如此大規模的當代藝術展。所有的一起均在說明,中國當代藝術逐漸獲得了官方的制度性許可。與此同時,民間的展覽更是如火如荼地舉辦,北京、上海、成都、重慶等出現多個活躍的藝術區。時至今日,如果中國當代藝術還不能從學術根基上生發自信與活力,那么這個民族的藝術將是沒有未來的藝術。無論從經濟,還是從藝術上來說,全球均在矚目中國,這個時候,我們無需還去仰他人鼻息,我們需要從學術的根本入手,提出自己的主張,創建自己的標準,推動中國新藝術、新文化的再造與發展——這就是民生對中國目前藝術的態度。
品牌的高度
金融與藝術的結緣在目前的中國還是起步,存在種種的不了解——因為它是新事物。在國外,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對藝術的贊助、收藏、經營的傳統卻由來已久。以全球領先的UBS(瑞銀集團)為例,他們在藝術領域的作為立體而全面,他們擁有自己的藝術收藏項目(The UBS Art Collection),他們在紐約設立藝術畫廊(Art Galley),他們贊助全球頂級的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美國邁阿密-巴塞爾博覽會,他們和藝術的結緣廣泛且深遠,財富與風雅相伴,塑造了極佳的品牌形象。
民生銀行在國內率先邁出了和美術、藝術結緣的第一步,表現出和國際先進金融經營理念的高度一致。這是民生的一小步,卻可能是中國金融界的一大步。這不僅是在建設一個品牌,更是以機構之力、民間之力,來保藏一個偉大民族的藝術、來支持一個藝術創新的活力系統。從微觀到宏觀,民生的經營理念、藝術理念跳躍式地走在了中國金融業的前頭。
從學術出發,而非牟利、獲取噱頭、單純追求新聞效益,應當說,民生的所有活動均是圍繞這樣核心目標展開的。民生是改革開放走入深層階段時制度創新的產物,根生于民間的企業,必然也要服務于民間,這是民生的企業責任、社會責任和制度優勢,對藝術的深度介入則對民生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這是一個復雜的、存在巨大智慧挑戰的領域。在中國的銀行業、金融業中,中國民生銀行遠不是最大的,但卻是最新銳的、最有活力的,它在藝術領域的動作彰顯出獨特的文化識度和長遠文化關懷。品牌的塑造也在其間優雅而成,所需無非政策支持、社會理解以及民生人的耐心與堅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