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9日,169組件來自26個省份55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將在首都博物館的《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上集體亮相,最難得的是其中10%的展品均是首次離開故鄉在京展出。
最“環保”展品:錯銀牛形銅燈
這尊東漢時期的青銅燈具,可以說是實用與藝術的完美之作,即便用現代人挑剔的眼光來看,點燃的燈散出的煙霧也被通過牛身中注入的水所吸引循環后才釋放,可稱得上環保,被列為南京博物院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銅燈通高46.2厘米、牛身長36.4厘米,出土自江蘇揚州邗江縣甘泉2號墓。
最嬌貴展品:西漢T型帛畫
這幅于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的西漢帛制品首次以真身展現在世人面前,此前在收藏它的湖南省博物館也只是展出它的復制品。
在昨天的預展中,“T型帛畫”并沒亮相。“開展的時候,照射在它上面的燈光要加上濾鏡與濾網,要把能傷害到它的紫外線擋掉。”首博研究部張杰介紹,這件極其特殊的展品的參觀要求也很高,所有參觀者只能到現場才能領略它的風采,這也是展內惟一一幅不讓拍照留念的展品。
最奢華展品:東漢銅搖錢樹
作為東漢墓葬斷代的標準器之一的東漢銅搖錢樹可謂是展品中最奢華的展品,不少率先參觀到它的人們都想上前搖搖它過把癮。
這件四川省綿陽市博物館館藏之寶出自于1990年四川省綿陽市何家山二號漢墓,通高198厘米。整體由基座、樹干、樹冠等共29個部件銜接扣掛而成。以銅管做樹干,樹葉婆娑,滿布銅錢,似乎只要搖動樹干,銅錢就會嘩嘩墜落,故名為“搖錢樹”。
最脆弱展品:蛋殼黑陶高柄杯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蛋殼黑陶高柄杯,無疑是全部展品中最“脆弱”的一件展品,作為中國上古陶器的巔峰之作,因其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殼陶”,更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代表作。(資料圖片)

最精美展品:金縷玉衣
這件漢代規格最高的葬服就是鼎鼎大名的“金縷玉衣”,自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后便藏于徐州市博物館,這件西漢時代的國寶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
最知名展品:太陽神鳥金飾
也許你沒看到過它的真實樣貌,但是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它卻廣為人知。2001年這件商后期的金飾在成都金沙遺址出土,四川省成都博物院金沙遺址博物館收藏。太陽神鳥圖案表達著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資料圖片)
■鏈接
“空前絕后”的盛會
在這169件展品中,包括迄今出土體積最大紋飾最繁縟的“玉琮王”、仰韶文化遺物中最著名的兩件彩陶之一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兵馬俑中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的高級鎧甲將軍陶俑等國寶級文物也將與觀眾見面。
更為難得的是,此次全部展品均為原件,集齊展出彌足珍貴,不少文物界的專家都說這樣的一次盛會是“空前絕后”的。
首博4+1展覽
《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7月29日至10月7日,票價:30元。
《北京文物精品展》,7月26日起(常設展覽),免費,需預約。
《長江文明展》,7月25日至10月14日,免費,需預約。
《紫禁城內外的競技游戲展》,7月23日至10月12日,免費,需預約。
《公平的競爭——古希臘競技精神展》,7月31日至10月14日,免費,需預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