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琢表示,捐贈的目的是以榜樣的力量來促進全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談到“財富”之于個人,乃至于整個社會的意義,崔如琢認為,財富是一個人能力大小的象征,個人財富的增加勢必增加社會財富的總量。但社會不僅需要財富的創造者,更需要有良知的財富擁有者。這種良知讓財富的擁有者不僅懂得如何去創造財富,更懂得如何使用財富,回饋社會———懂得如何去做財富的主人,而不是被財富所掌控,成為財富的“奴隸”。
在和平年代,每一個有志氣的人都要去創造財富,只有努力去創造財富,人類的財富總額才會越來越多。但是創造財富只是手段,是能力,不是目的。創造財富的目的就是享受財富。享受財富有兩層涵義:一是利用所擁有的財富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另一層涵義是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財富,包括做慈善。
創造和擁有財富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財富擁有者的善舉。捐贈的目的是為了發揮自己的力量影響其他人,吸引社會上更多藝術家、財富擁有者齊心協力將“公益心”長久地延續下去。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看,歷來有這樣一個標準: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國家效力是義不容辭的事情。一個人除了事業之外,當有一定能力的時候,就應該利用自己的能力做一些善事,這對國家、對民族、對自己,無論從任何一方面來講都是有益無害的,這也是自身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和升華。
擁有財富并不是人生的目標,人生的真諦是享受生命的過程,是學習、成長、奮斗、失敗、成功的過程,這是最幸福的時光。如果沒有了這個過程,人這一生也就意味著什么樂趣都沒有了。北宋詩人陸游曾有名句“死去元知萬事空”,意思是人到死的時候才明白,原來一切都是空的。貧窮、富貴、失去、擁有,這一切都是過眼云煙。如果大家能夠真正參透這個道理,就應該在有生之年,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最有意義的事情。
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付出,而不是占有。正如清代商人胡雪巖所言,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創造很多財富與別人分享。這是一種超然的成就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