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愛好畫畫也可成為一個縣的重要產業?昨日(21日)下午,惠州龍門縣云集大批國家、省、市的文化部門領導以及著名學者、評論家、作家、美術家,他們前來這里出席“中國龍門農民畫”發展論壇,討論“龍門農民畫”作為一項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如何才能多出精品,并就進一步壯大龍門農民畫產業結構模式、企業與農民畫藝術聯姻如何雙贏、如何培養農民畫人才梯隊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王魯湘主持了論壇,龍門縣縣長許志暉與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中心主任王海霞、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等文化名人坐到了一起,共論龍門農民畫的發展前景。
龍門傾力打造“農民畫”文化品牌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龍門縣委縣政府傾力打造“龍門農民畫”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致力培養各層次的創作人才,發展老中青相結合的人才方陣隊伍,成立了文廣局創作組、龍門民族文化村、金太陽培訓中心、嘉義莊農民畫村等重點培訓單位。三千多名農民畫愛好者,參與農民畫的創作,其中有近百名知名畫家。他們大力推進了農民畫產業化的進程和品牌推廣工作。
據許志暉縣長介紹,龍門通過不斷開發新產品,舉辦和參與各類畫展,促進文化和旅游的聯姻,使得農民畫正一步步走進普及化、市場化、產業化。今年八月,龍門農民畫還將在北京奧運會的場館展出,力爭走進鳥巢。
許志暉指出,此次舉辦“中國龍門農民畫”發展論壇,期待各位領導、專家、學者提供智力支持,對中國農民畫的藝術特色,和作品風格進行科學的提煉和概括,為中國農民畫拓寬創作思路、豐富作品內涵、提高作品質量提出寶貴意見。并為龍門農民畫的市場化方向把脈,為產業化發展獻計,為農民畫與旅游的結合進行指導,這將對提升龍門農民畫的藝術性和影響力,提升龍門的知名度、美譽度,有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將龍門農民畫發展成為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一個知名文化品牌,對龍門的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論壇沙龍現場
主持人:王魯湘(中國國家畫院學術主持、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
參加討論的專家、領導:王海霞(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中心主任)
孫振華(深圳雕塑院院長)
許志暉(龍門縣委副書記、縣長)
“農民畫”在當代的意義何在?
王魯湘:農民畫的產生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農民畫既然以“農民”這個職業作為一個畫種的名稱,在當時是有濃厚的政治意義的。但是到了今天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還如此刻意強調作畫者是農民,以區別于受過專業教育培養出來的畫家。這是否還有必要?
孫振華:農民畫在命名之處的確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性。但同時,農民通過用自己的身份命名的藝術進行創作,會得到一種優越感和愉悅感。現在,我們還在用這個命名,它的身份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要把農民畫繼續往前推進,就要考慮自身身份的轉化問題。當時的來自原生態的、鄉間的、活生生的生活感受已經起了變化,生活方式、體驗方式、視覺方式已經完全不同當初了,而且原來的業余的畫家也大多變成了職業的畫工。那么,他們對于鄉村的靈性感受還能怎樣體現出來?這是當代文化中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許志暉:這種藝術到今天是否還要特意強調身份,我嘗試從政府的層面上來討論這個問題。我認為農民畫的政治意義到今天依然存在,我們說“農民畫”,首先是它的創作主體確實就是農民。他們大多白天就在田間勞作,晚上和農閑的時候,才拿起畫筆創作。這是目前的現實狀況。
另外,龍門的二十四萬農民中的農民畫家越多,農民的整體素質就提高越快。農民在創作過程、銷售過程、交流過程中,會深入思考農村的生產生活問題、建設問題,由此綜合素質將得到大大的提高。
此外,農民進行藝術創作對本地區的和諧穩定非常有好處,生活場景也好、理想家園也好,弘揚的都是團結友愛、辛勤勞作的傳統美德。他們作品對其他農民也有政治作用、教化作用,這對新農村建設非常有好處。
王魯湘:總的來說,一個受到政府關注、扶持的文化事業,一定是一個利國、利民、利社會的。
農民畫如何產業化?
許志暉:我們把農民畫和本縣的旅游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隨著我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客人次的增加帶動起農民畫的購買力。另外,我們近年來積極在海內外展覽作品,做好宣傳工作。去年年底開始,我們還發動農民畫家創作奧運主題的農民畫,利用好北京奧運的平臺。此外,我們大力培養壯大畫家隊伍,提高創作質量,這是推進產業化的基礎。目前全縣有3000多人從事創作,涉及的經營人員已經上萬。這為農民畫產業化夯實了基礎。
孫振華:我個人覺得不應過分強調農民畫要創造多大的產值。把目光放在賣農民畫賣出多少GDP,這不太現實。我主張把農民畫作為一個文化名片來扶持,把它和縣里的經濟、資源、旅游因素等捆綁起來,這其中能起到的綜合效益更值得我們關注。
王魯湘:從中國的民間藝術史來看,原創性不被特別強調。更多的民間藝術基地,本本的創作藝人非常少。但是家家戶戶都在流水線上批量的、產業化的生產。所以關于原創性和批量性也是值得討論的話題。從政府的角度來說,要把農民畫作為文化產業來發展,對于原創性和批量性生產的關系,也要做認真的研究。
王海霞:在產業化道路上,原創和批量生產是并行不悖的。我們既要保護原創的農民畫,又要允許批量仿制品。
政府扶持農民畫,應該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搭建展示的平臺,為畫家提供長年的銷售渠道。另外,農民畫產業化走出去容易,但走下去難。我們有的農民畫每張以六塊錢收購,農民畫家的所得和付出是嚴重倒掛的。我們現在就要有這種危機感,要保證農民畫家能從產業化中真正受益。
農民畫創作群體的現狀:
據龍門縣廣電文化新聞出版局的鐘福新局長介紹,龍門農民畫逐步走向普及化、市場化、產業化。全縣已有3000多名農民畫愛好者,近百名知名農民畫家。
畫農民畫的氛圍在全縣比較濃厚。縣科教局印發自編教材,在全縣中小學開設了農民畫教學課程,3000多中小學生受到熏陶。縣文廣局也成立了創作室,村民只要有興趣,文廣局就免費提供筆墨、畫板、場地,并對其進行培訓。“培訓并不僅僅立足于本地農民畫本身,我們更是為了農民的就業而開設這樣的培訓課程。”鐘局長表示,“許多初中或高中畢業的學生,來我們這里接受培訓,上手后既可以留下來在我們的創作組里創作,也可以到其他畫室創作。也有不少人學到了繪畫的基本技能后,到深圳、廣州等地從事廣告工作。”
農民畫的市場銷售渠道方面,目前主要有四種:(1)農民自己賣;(2)畫商代理銷售,這在廣州、深圳、香港、東莞、惠州等地都有代銷點;(3)農民畫協會成立文化發展公司,收購作品后再銷售;(4)政府部門特別是文化局與農民畫協會共同尋找渠道推銷,譬如政府貼錢到大城市為農民畫搞畫展進行推銷,又如收購作品作為省市政府部門的禮品。
農民畫畫能賺多少錢?“平均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熟練者達3000多元。這已經高于當地農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了。有的藝術性較高的大型作品,一幅最高能賣到一萬五千塊。”鐘局長告訴記者。
“要推進產業化、市場化,內容題材太狹窄會成為局限。目前我們作品的題材集中表現農民的生產生活,這不利于農民畫與旅游業結合進行的推廣。我們也一直給農民畫家們灌輸新觀念,要更廣泛地表現現代生活,但要改變藝術創作者們的觀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相關鏈接:龍門和龍門農民畫
龍門是國家生態示范試點縣,是市場影響力日益擴大的廣東旅游強縣,森林度假、溫泉養生的旅游品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在這樣一個山靈水秀、生態良好的地方,勤勞智慧的龍門農民辛勤勞作,休養生息,不僅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產業經濟,而且創造了充滿地方特色和藝術氣色的地域文化。上世紀70年代,一批民間的美術骨干和部分下鄉的知識青年,在創作宣傳畫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畫種——龍門農民畫。農民畫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逐步培養出一批從事農民畫創作的作者,創作了《風谷》、《釀酒》、《舞火狗》等具有濃郁民間生產、生活特色的作品。畫家們的作品先后被組織到廣州、北京、上海、西安等大都市展出,也在美國、日本、瑞典、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展銷,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龍門農民畫以其特有的繪畫技法和彰顯特色的風格,與上海金山、陜西戶縣的農民畫并稱中國三大民間繪畫。一九九八年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同年,又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