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藝術擅長運用新穎大膽的現代語言彰顯藝術家的個性,但因其過于抽象的表現手法,使得普通人近而遠之。19日,本報聯合美術文獻藝術中心主辦“楚天文藝沙龍”,20多位熱心讀者與3位青年藝術家共赴一場當代藝術之旅。
來一次“自由活動”
步入展廳,藝術家李玉娟采用高白泥制作的陶瓷作品《造景》首先映入人們眼簾。大學生劉楓對此十分好奇,李玉娟指著30多件形態各異的作品說:“衛浴往往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加以手工的揉捏痕跡,是為了讓它具有人性的溫度。”
“80后”藝術家郭鴻蔚的新作《那些不能說的事》,呈現了一個獨特的畫面:五個大板子拼成一個獨立空間,嬰兒的臉在左右兩個角落被大量復制,與水漬相結合,營造出若隱若現的感覺。學美術的讀者張穎說:“我猜想作者是想借作品懷舊,回憶自己的童年。”
一切盡在細節中
除了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主辦方還準備了一份額外的禮物:傅中望、方少華、魏光慶、袁曉舫四位藝術家的《續集》展。“仔細一看,這里面還真藏著一座黃鶴樓呢!”隨著一聲驚呼,讀者們紛紛涌到方少華的畫作前。美術文獻藝術中心展覽部主任吳垠微笑著回答:“這里面不僅有黃鶴樓,還有漫天飛舞的黃鶴。”
從事繪圖工作多年的讀者王敏武感慨道:“乍一看全是紛繁復雜的線條,可聽完解說再細瞧,一切盡在細節中。”
當代藝術為何看不懂
展出的作品都很有視覺沖擊力,不時有人驚詫于用鋁箔塑造的衣服、提包,也有讀者對油畫描繪的太空人的頭突然爆炸產生質疑……不少人說:若沒有講解,簡直太難懂了。
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的李玉娟認為,懂與不懂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只有跳出單純藝術的圈子,把它置入更為廣闊的思想背景之下,才能真正理解作品所包容的巨大價值。
一位女讀者在參觀完展覽后笑著說:“看不懂也是一種感受,吸引觀眾去聯想。”讀者們希望今后能多舉辦這樣的活動,因為藝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