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硯貴有銘文,或記刻工坊號,或刊硯主姓名,或即興記事,或托物抒情,三言兩語,草篆隸真;無論美丑,硯銘如同一張特殊的身份證,真實地記錄著每一方古硯傳承的情景;因此,古硯一旦有銘,就會身價倍增。筆者在長期收藏古硯過程中,盡管刻意搜求,仍然十難見一。其中,最早的是帶小篆的漢代研磨器,最多最美的是清代文人硯,而備受筆者珍愛的是幾方有準確記年款的宋代古硯。今天向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方彌足珍貴的北宋定情信硯,“淳化×年已遂領比翼之石”銘款、犀角羅紋龍尾歙青抄手硯。
此硯長過4寸,寬約2寸,前窄后寬,前低后高,四面向底內收,為典型的長方箕形北宋抄手硯。推敲雕工,造型秀美,硯邊挺直,硯崗飽滿,硯面淺平,硯池深峻,簡潔合度;硯底抄手呈半圓形挖空,磨制一絲不茍。側視硯面、硯底,平中見曲,無論從哪一面通視,對面都在同一個變化的平面上,如此精雕細刻之作,在講究實用、底部常留斧鑿痕跡的宋硯中,不可多得。
握硯細察,本硯石色青碧,通體為極細罕見的犀角羅紋,細密處若見眉紋;晃動硯體,折光明顯,在青綠色的石肌之中,有極細的魚子銀星和幾粒淡黃的魚子金星點綴其間,觀之如絲綢般華美,撫之若綢緞般順滑。與常見的歙青古硯不同,此硯甲刻不見印痕,握之稍久出水;敲之叮叮作響,如擊罄石;手擦硯側,猶有金屬余音;這與蘇東坡當年形容的優質龍尾硯:“瓜膚榖理,玉德金聲”絲毫不差。近年來,收藏家們發現,出土的唐宋古歙硯普遍“千年金聲化木聲”,而且受葬俗和使用影響,大多傷痕累累;而此硯穿越千年,石質仍然至堅甚密,盡管硯堂磨痕清晰,而通體完美無缺,此硯的高貴品質和當年硯主人的寶愛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此硯最值得研究的是底部線刻銘文,分豎向三行,右側是硯底中部的“彭老記×(似為‘耳’字)”,左側為“淳化×年已遂領比翼之石”(×字為磨損不識),中間數字已無法分辨。此硯銘文雖然率性隨意,但主要內容清晰,磨損包漿自然,風貌與常見的宋硯線刻銘文一致,從筆者過眼大量宋硯銘文的經驗判斷,應無后仿之嫌。古代男女奉禮守信,“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成連理枝”,“比翼”二字說明此硯為定情信硯無疑。從“遂領”二字來看,硯主人的愛情,當不是文友私定終身,而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明媒正娶,“彭老”應該就是刻銘見證的月老;第二行字極有可能提及硯主的身份,只可惜字跡模糊,難以考證。以前只從硯譜中見過“兩方石質相同,形制相似,大小有別”推斷為夫妻硯的記載,但有明確銘文記載的“愛情硯”,據筆者所知,這應該是第一方。
據史料顯示,“淳化”為公元990-994年,趙光義當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當時朝廷右文輕武,文人佳麗輩出。同時代的詩人柳永在著名的《雨霖鈴》一詞中寫道:多情自古傷離別!以硯定情,當非凡夫俗子,此硯應該成雙成對,只可惜歲月無情,昨日“比翼”相伴的寶物,如今天各一方,難見“連理”,寶硯在手,前賢難覓;這不能不說是人間和藏界的雙重憾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