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轉型,催促著視覺藝術教育中尊重意識的蘇醒。在我院視覺藝術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中,已經開始關注歷史的、經典的、外來的知識體系與當代的、民俗的、地域的文化的融合。在基礎課程構架中反映多元文化橫向的影響和本土藝術樣式縱向的傳承,使理性的藝術知識啟蒙與熱情、智慧的本土文化熏陶融為一體。
在當代視覺藝術教育中,如果不重視并實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藝術教育,就會使教學雙方陷入知識的傳授與汲納不能預期有效完成的尷尬境地。如果我們忽略視覺藝術教育日趨國際化中對本土文化價值的探究與播揚,就會弱化學生們文化的視野和判斷力的敏感,鈍化中國傳統藝術樣式中豐富的美學價值和審美意趣的把握,以至在本土文化價值認同中不自覺地形成文化自卑。當今,視覺藝術教育不斷受到社會多元文化的激蕩,我們面臨著教育方式是否應隨之變化的選擇。可是現行的許多教材中,選取圖示范例的跨度和有價值的作品賞析顯得十分吝嗇,一些本應進入主要課程體系的本土藝術樣式還處于邊緣化,常常禮貌地被“列入”到教材以外的素質教育類講座之中。
我國地域廣闊,有著豐厚多樣的文化藝術傳統,不同地域形成的文化背景和民俗中,許多有文化價值的視覺藝術樣式,如石雕、壁畫、年畫、剪紙、皮影、楹聯、祭祀慶典的空間場景等視覺形態的圖形、圖像,本身就潛藏著具有文化承傳和藝術教育價值的資源。在我們的博物館中,大量文物“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其形制、紋飾、色彩流溢出先民的智慧光彩,無一不令我們嘆為觀止。坊間流通中所能接觸到的各類文物,使我們重新認識了生活對藝術的滲透作用和藝術對生活的多元表現。
當我們秉持尊重意識關注本土文化影響力提升的同時,受教育者的文化接受權益也應當受到尊重。我們面對的學生來自不同地域,有著不同家庭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家庭成員受教育的程度和社會職業身份,也可以體現家庭文化資源對作為個體受教育者產生影響的可能性。
很難設想,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教師還固守自己熟悉的視覺藝術教授方式面對心理交流陌生的年青學生,以自己曾經有過對藝術的熱情和自身受教育的經歷,作為對學生秉性與專業水準品評的標準。一味強調學科分類中專業的差異性(它更多地表現為材料的物質屬性),忽視已產生滲透力的不同專業之間共同性(它更多地傳達出對精神表現的一致追求),這種以個人經驗為基礎的判斷依據,在社會文化發展巨大的作用力下顯得十分脆弱。實際上,這已使我們看到了視覺藝術教學方式與課程具備了改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科技的發展帶動了文化呈現方式的嬗變,使視覺藝術的傳播方式更趨向公共空間。網絡、圖像等構成了當今視覺文化的特征,形成了目不暇接的視覺文化現象。這種滲透力極強的藝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生活與思考的方式,也影響著視覺藝術教育。與此同時,人們也在內心極力渴望對精神家園的人文回歸,這已成為當今社會文化的特有現象。我們在高等藝術教育新設課程中,對科技發展給視覺藝術教育產生影響應做出的回應表現得十分敏感,但在課程中系統接納本土豐富的藝術樣式缺乏主動意識。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還不能有效地發掘學生個性,尊重其在分享社會文化資源過程中的權益,將導致主體文化意識的缺失。視覺藝術教育中文化主導價值的正確選擇,決定了社會文明的積累與拓延,決定了學院視覺藝術教育不應受藝術市場價值取向影響的學術獨立品格。
事實上,教師在視覺藝術教育過程中所面對的挑戰,在于對主體文化意識和自身文化背景是否有足夠認知,對專業角色在社會和諧文化發展中的作用是否能重新審視,對專業領域拓展可能性是否有敏銳的判斷。更重要的是,對多元社會文化背景下學生稟賦及個性差異的了解,蘇醒我們全面重新認識并確立本土藝術樣式在視覺藝術教育中應有地位的尊重意識,而這種學術態度與專業素養正是教師在應對社會變革與文化發展的挑戰時所必須具備的。
在知識與學術信息共享化的條件下,高等美術教育應著眼于我國新時期文化戰略的發展,積極主動地介入主流文化價值的導向。要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跨文化”特質的學歷教育中,培育學生當代視覺藝術敏感力和學術汲納力,形成永不枯竭的藝術創造力。要積極調整好保持自身辦學特色與融入中國高等教育整體發展進程之間的關系,展示出具有地域特色、包容情懷、獨立品格和時代氣息的當代美術學院精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