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的《竹里館》用平淡無奇的筆調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也許你認為在現代生活中很難找到這首詩中所描寫的情境,其實不然,北京市昌平區上苑藝術家村的100多位藝術家就在民風淳樸的鄉間過著這樣悠然自得的生活。不過,與隱居山林的詩人所不同的是,這些藝術家們正在通過他們的實際行動以及先進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村子,這個曾經的“皇家園林”因為藝術家的入駐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藝術家“隱居”皇家園林 上苑、下苑地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唐開元25年,此地建燕洲古城,為契丹族厥稽部地;遼金時代興建了雙泉禪寺;明朝正統元年,朝廷大太監王承恩觀其景色秀麗,御奏皇帝冊封此地為皇家園林,明英宗朱祁鎮賜名上苑、下苑。 由于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房子的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且不會輕易被打擾,1995年以后,一批藝術家陸續來到了上苑村和下苑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這里山清水秀,北邊是燕山,臨京密飲水渠,對于藝術家們來講簡直是世外桃源。 100多位藝術家入駐 上苑藝術家村占地700畝,由4個村子組成,包括上苑村、下苑村、東新城村和秦家屯村,雖然藝術家最早入駐的是下苑村,但是整個藝術家村仍統稱為上苑藝術家村。目前,共有畫家、雕塑家、攝影家、作家、詩人和音樂人等100多位藝術家入駐上苑藝術家村,包括著名雕塑家錢紹武、田世信、孫家缽、呂本昌,著名批評家賈方舟、島子,著名油畫家杜健、尹戎生、玲子、奉家麗、李向明、邢正、李津、申偉光、賈向國、馬保中、劉彥、劉亞民、李永齊、李天元等,著名攝影家高波,著名詩人王家新、孫文光,作家程小蓓,著名學者陳孚望等,其中有40多位是國家級藝術大師。而從藝術家的數量上來看,上苑村和下苑村的藝術家最多,共有80多位,東新城村有10多位,而秦家屯村則有6位。 3年內建成藝術館 為了促進上苑藝術家村的發展,上下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將于今年10月正式掛牌。公司負責人朱雪梅現在負責促進上苑藝術家村的發展,她表示,上苑藝術家村按照發展規劃將分為藝術生產區、服裝展賣區、動漫設計生產基地、攝影區和商業區等。由于上苑藝術家村的藝術家目前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展覽,特別不方便。所以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引進五六家畫廊,給藝術家提供一個公共展示的平臺;并在3年內建成藝術館,作為展覽展示的平臺,集中展示藝術家們的作品。新的藝術館準備與清華大學建筑工程系合作,建成后現代主義風格建筑,在保持高品位的同時,既能省錢又不失大氣。 下苑村全年租房收入近40萬元 下苑村村支書馮志廣介紹,現在村里的村民通過租房、出售日常用品和到藝術家家里打工,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下苑村的房租大約是每個院子每年6000-8000元,整個村子每年的房租收入就能夠達到30萬-40萬元,極大地提高了村民們的生活水平。現在村里有10多個小賣部、6個餐館、4個美容理發店、3個服裝加工店,還有一個醫務室,一年收入超過10萬元,另外還有電腦維修、裝裱店等。 馮志廣表示,下苑村發展“畫家村”的優勢,首先是入駐的都是知名藝術家,另外隨著京承高速的通車,交通環境正在改善,居住環境也比較好。 據了解,上苑藝術家村總面積為8000-9000畝,現在能用的卻只有700畝。藝術家村的發展面臨著極大的困難,目前村里土地基本上都是歸集體所有,國有土地少,如果在集體所有的土地上建藝術家工作室,藝術家的利益很難得到保障。馮志廣表示,如果把集體所有的土地征成國有土地,然后再規劃成工業用地或建筑用地,就可以使用,不過這個程序相對繁瑣。 談到稅收,馮志廣表示,畫家現在基本上都是自產自銷,他們的工作室雖然在這里,但是賣畫或者賣作品的地方卻在城里的畫廊,所以村里的稅收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怎么樣能夠給藝術家提供更好的交易平臺,使這一部分稅收能夠交到村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水庫工作人員引來首位藝術家 著名畫家、攝影家和建筑設計師汪建中是第一個在下苑村買房子成立工作室的藝術家。 1994年,汪建中開車到了興壽鎮,在路邊看到一個指示牌上寫著“滑翔跳傘俱樂部”,他對滑翔跳傘特別感興趣,于是就按照路牌指示的方向繼續行駛,在行駛的過程中,路旁高大的白楊樹以及眼前的桃峪口水庫深深吸引了他。現在他仍清晰地記得當時桃峪口水庫的碧波蕩漾,還有一個歐洲風格的白色鐵亭,整幅“畫卷”正是他心中所向往的山水田園。汪建中到水庫上坐船,向劃船的師傅講起了找房子建工作室的事,劃船師傅向汪建中推薦了水庫管理站一個住在下苑村的人,于是汪建中留下了BP機號希望能夠在下苑村找到房子。 很快,這位下苑村村民給汪建中找了一個占地不到1畝地的房子,汪建中覺得太小,就沒有買;1995年,這位下苑村村民再次給汪建中介紹了一間房子,這間房子比較大,有將近150平方米,雖然房子主人聲稱“少5萬元不賣”,但汪建中還是將其買了下來,因為他覺得這房子住著“舒服、陽光、通氣”,隨后他又花1萬元買下了旁邊一個院子。汪建中介紹,剛來時有3間北房,2間廂房,此外還有破廁所、破豬圈等。他把3間北房改造成了畫室,然后拆了后墻延伸了屋內的空間。經過了自己動手改造和擴建,汪建中家的建筑面積現在已經有400多平方米。 說到上苑藝術家村的變遷,汪建中說:“藝術家帶給村民們的改變更多是觀念上的。我到這里之后又陸續叫來了一些老師、同學和朋友,藝術家聚集的多了,村子的戶容也發生了變化。農民們也開始模仿藝術家的房子修繕自己的房屋,廁所由之前建在街邊現在也移至到了院內。” 汪建中還介紹,在他家里工作的夫婦就是當地的村民,妻子在他家中做飯、清潔,丈夫幫忙建畫室、干雜活,還跟著他學了一些技術,村里的畫家有水暖、電器等的活都會叫上他。他們如今的生活比以前富裕多了。 說到現在藝術家們最大的困難,汪建中說:“村里缺個大型展覽館作為展覽展示的平臺,平時畫家們都是在自家創作、自家展示,沒有一個公共交流的服務平臺。另外,藝術家的業余生活場所太少,如果能有一些酒吧、沙龍、健身房等公共娛樂場所,就能夠加強藝術家之間的交流。” 巨大陳列空間滿足雕塑家需要 著名雕塑家田世信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夢虞是北京實用美術學校退休教師。他們住在村南。除了夫婦兩人,院子里還養了狗、貓、山雞、孔雀,擺著若干雕塑。 做雕塑,在城里,這是個“擾人,也被人擾”的工作。別人老抗議,禁止田世信工作,他們進村的初衷只是為了有一個安靜的創作環境。初次到這里,田世信夫婦得到了當時的村領導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王啟昌的大力支持。在藝術家們進入這個村子的時候這個村干部也跟著忙前忙后,給這些藝術家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1997年田世信開始把工作慢慢轉移到這里,1998年正式搬家到此。田世信的家現在有2畝多地,離城市遠,空氣好,環境好,他們住得很舒服。田世信的工作間更像一個大車間,什么工具都找得到。陳列室比工作間還要大,擺放著各種雕塑作品。 “雕塑需要很大的空間,它不像繪畫,只要有一個畫柜就能存儲很多的作品,雕塑需要陳列的空間,農村很適合,用比較少的錢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我們這樣搬到農村來,也給國家減輕了一定的負擔。”田世信說,“在這里心態很好,創作了很多作品,也參加了很多展覽”。 此后田世信一家又叫來了二十幾個朋友和同學入駐下苑村。藝術家的增多給村里帶來了不少的機遇,裝修勞工增加了部分的農民收入,房租收入自然是不可忽略的,同時還給村子增加了一項新的收入來源,做畫家和雕塑家們的模特,只要坐上一天就可得30塊錢也是村民津津樂道的工作。 還有一項機遇更是不可不提的,就是在這里居住的大多是當代鼎鼎有名的大師,經他們點撥一下要勝過自己苦研許久。目前,在田世信家中半工半讀的人就有三四個,他們上午幫田老師做工,下午就能在工作室內練習雕塑,每日田老師都會去親自指導。 藝術家們的到來不僅僅是經濟收入,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村容村貌。初到這里時,街邊有許多的小廁所,村民也習慣把垃圾倒到街邊。現如今,李夢虞住的那條街廁所都回了院,她還在家門口的街邊種了花,村民也就不把垃圾亂倒了。 培訓學校帶來商機 著名畫家王華祥也是最早發現這個燕山腳下小村落的人之一,他花了7000美元買下了村里一個廢棄的小學校,把十幾間破舊的教室改造成了自己的畫室。經過數年的經營、改造,工作室已經由2畝地擴展到了4畝地,成為了“飛地藝術坊”。飛地藝術坊成立于1999年,主要針對高考和考研學生的考前培訓。開始只有十幾個人,現如今已經達到了200多人。 說起來到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王華祥希望找到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恰逢暴雨,王華祥在路邊攔車,可是那時的他身體魁梧還是光頭,弄得經過的司機都不敢停車帶他。正逢一個住在下苑的司機,開車把他帶到了這里,王華祥一下就被這里的山水所吸引。 飛地藝術坊落戶上苑藝術家村后,給這里帶來了巨大的商機。飛地藝術坊的學生全部住在村民的家中,在相比較周邊鄰村房租為60-80元/人的情況下,這里的房租已經達到了120-150元/人。 當然藝術坊的發展同樣存在困難,發展進程較慢,村里的道路依然成問題,村貌還與真正的藝術村有一定的距離,廁所和排污問題還有待解決。交通問題也是重中之重,由于公交路線曲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藝術的開放。 |
藝術家“創意”文化新村 (圖)
藝術家“創意”文化新村 (圖)
藝術家“創意”文化新村 (圖)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