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春季大拍已告結束,一直獨占鰲頭的中國書畫依然是市場熱點,而油畫依然未成氣候。有行家分析,廣東油畫市場剛剛起步,市場接受度和承受能力并不如表面顯示之高,對比北京、上海市場更可發現廣東市場不足之處比比皆是。不過,大多數市場人士對廣東的油畫發展空間仍有信心,并預計5年內市場將成型并達到初步繁榮。
廣東重短中期回報率
對比三地"油畫圈"的主流形式可發現,北京以當代油畫(指1985年后出現的當代藝術新流派)為主;上海受海外文化影響較重,目前以"后現代主義抽象畫派"為主;廣東則以傳統唯美寫實主義為主要口味,特別是人物題材更被目前的主要收藏者所追捧。雖然三地油畫形式并無藝術高低之分,但也有市場人士認為廣東收藏者對油畫的追求仍處于初級階段,審美還需要很大提高。
北京地處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大量游資、隱性資金集于其中,資金龐大,上海為金融中心,聚集海內外國際資本,又緊鄰江浙福地,兩地資金多為"閑錢",不需要考慮短期回報率。而廣東的資金多來自珠三角生產企業勤勞肯干的"辛苦錢",資金額無法與大資金比擬,在資金使用上更為"斤斤計較",看重短中期回報率。
"上海一年當北京一季"
廣東是最早的中國油畫的出口之地。資深油畫經紀人熊斌分析,在上世紀90年代,廣州的本土畫家就倚仗著靠近香港、臺灣、東南亞的有利地理位置紛紛被畫商看中,大量優秀畫家作品以當年還不錯的價錢被賣至海外,而本地消費、收藏市場幾近空白。時至今日廣東少有專業畫廊品牌可晉級為國際品牌畫廊,只能勉強做藝術家的輸出地。
與此相反的是,北京、上海市場卻以后來者居上的姿態占據了油畫市場的先機。
有收藏者感嘆廣東油畫藝術品價格較為混亂無序,真實成交平平。主要原因一是油畫的一級市場(主要是畫廊)尚未成熟,主要銷售方式是藝術家本人兼顧生產和銷售,價格"隨興而定";其二,廣東的藝術收藏以國畫、古董、玉類雜項收藏為主,油畫收藏仍屬新鮮事物,沒有堅實的收藏者后盾暫難形成真正的二級市場。
南北價格差異也不小,熊斌戲稱,三地拍賣市場成交總額現狀是:"上海一年當北京一季,廣東整年當上海一季。"
油畫拍賣成交額粵一年相當于滬一季?
油畫拍賣成交額粵一年相當于滬一季?
油畫拍賣成交額粵一年相當于滬一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