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剛是張一元的第四代傳人。原本應該閑品茶趣、坐擁茶香的他,如今卻沉迷在墨香的世界里。在他眼中,墨,不僅僅是文房中一寶,更是融繪畫、書法、雕刻于一體的藝術珍品。而最為張鶴剛所津津樂道的,還是他收藏古墨的一段傳奇經歷。
2001年,一位從河北來的朋友找到張鶴剛,拿出半塊墨請他品鑒。此時的張鶴剛從事古墨收藏已十年有余,他見墨多,鑒賞經驗豐富,同時又對墨表、墨譜精研細斟,積累了大量的專業知識,在古墨收藏界已頗有聲望。
拿到這半塊墨時,賞墨甚多的張鶴剛不禁眼前一亮:這半塊墨長約十一厘米,寬約三厘米,墨上雕著金剛法輪圖案,并書有“紫玉光藝粟齋”六字。
張鶴剛細細品鑒,此墨望去紫光浮動,聞之芬芳馥郁,審之細膩瑩潤,烏黑錚亮,“湛湛如小兒睛”。他心中大喜:這正是清代制墨名家曹素功所制的“紫玉光”!
說起曹素功和他的“紫玉光”,藏墨者無人不曉。曹素功是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首,素來享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的美譽。相傳康熙南巡時,曹素功曾向其進墨,康熙帝龍顏大悅,御筆親題“紫玉光”三字。從此,曹素功與“紫玉光”聲名遠揚。曹素功經營的墨莊名為“藝粟齋”,其所制 “紫玉光”,色澤如漆,黝黑之中泛紫光,芳香撲鼻,墨跡不腐,歷來為古墨收藏者所青睞。
張鶴剛手中的這半塊“紫玉光”,正是“藝粟齋”仿明代制墨名家方于魯所制的康熙大墨,可謂傳世孤品,非常罕見。張鶴剛對此愛不釋手,最終以六千元的價格將這半塊“紫玉光”收入囊中。
寶物入囊的歡喜很快轉化為遺憾:墨雖好,終究是“半壁江山”,何時才能“完璧”呢?
帶著這樣的遺憾,張鶴剛開始四處尋覓另外半塊“紫玉光”。兩年過去了,張鶴剛使盡全身解數,還是音信皆無。就在他灰心喪氣幾乎要放棄的時候,兩個河北人找上門來:他們聽說張鶴剛是京城內藏墨的大家,特意帶塊古墨慕名而來。
二人將墨盒打開,張鶴剛一看,內心一陣狂喜:這就是他辛苦尋覓的那半塊“紫玉光”!
這半塊“紫玉光”,上面雕著“三車”,即牛車,鹿車,羊車,雕工精細,意表吉祥。與之前的“金剛法輪”剛好合為一塊。本想著“舊墨重圓”,好墨成對,可這二人竟開出十萬元的天價,張鶴剛雖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望而卻步。
就這樣,這半塊“紫玉光”成了張鶴剛心頭解不開的疙瘩。2004年,當年賣墨的其中一人又找到了張鶴剛:“大概是因為缺少了另一半,這墨的價值也就無從體現了,所以一直沒出手,最終還是要來找我這半塊。”張鶴剛解釋道。最終這半塊墨以六千元的價格成交。“能夠與這寶墨重逢,也是一種緣分吧!”談起這失而復得的古墨,張鶴剛一臉的喜悅和欣慰。
經歷了與這塊古墨的悲歡離合,張鶴剛認定古墨是身懷靈性的:人若愛墨,墨便會隨人而來。而這個藏墨、品墨、懂墨、愛墨的人,注定了要與墨結緣,輕磨古墨,醉享墨香,書寫一段藏墨者的傳奇。
古墨新香
古墨新香
古墨新香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