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為配合奧運會而延期一年舉辦的第三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在中國美術館揭幕,至此,以“色彩與奧林匹克”為主題的2008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正式與觀眾見面。
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中宣部副部長歐陽堅,中國文聯常務副主席胡振民,中國文聯副主席覃志剛、馮遠、楊志今,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湯恒,中宣部干部局副局長齊鶴茹,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廖奔、白庚勝,中國美協主席靳尚誼,中國美協副主席劉大為、王明明、潘公凱、楊力舟、尼瑪澤仁,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等領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西奧巴爾德女士,來自奧地利、法國、希臘等多個國家駐華使館的公使,攜手300余位參展藝術家,一同出席了上午的開幕式。位于王府井附近,作為第二展場的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也于當天下午面向公眾開放。
本屆北京雙年展共設有12個獎項,分別為3個最佳作品獎、6個優秀作品獎、3個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當晚,頒獎儀式在北京飯店舉行。經過中外評審的綜合評定,12件中外藝術家的作品脫穎而出,其中卡羅爾·福伊爾曼(美)的《幸存的薩麗娜》、萬娜·鮑爾斯和羅伯特·約翰遜(瑞典)的《微小的外形》、哈維爾·馬林的《等待置換頭顱》獲得最佳作品獎,而中國藝術家曾成鋼、劉慶和、王冠軍分別憑借《蓮說》、《臨池》、《錦瑟年華系列7——多雨季節》獲得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
從本次獲獎作品所表現的內容不難看出,以“色彩和奧林匹克”為主題的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對以體現體育題材為內容的作品情有獨鐘。獲得最佳作品獎的名為《幸存的薩麗娜》的作品,受到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作品把握了一位泳者瞬間的安詳姿態,作品異常寧靜唯美。在參展作品的最后遴選階段,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組委會還緊急特邀了11件反映抗震救災題材的作品,以紀錄今年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動人場面。徐芒耀、王沂東、楊飛云、徐唯辛、何多苓、朝戈、冷軍等國內知名藝術家,都參與了此次反映抗震救災美術作品的創作。這些國內知名藝術家的加入,一定意義上也豐滿了本屆北京雙年展的參展群體。
比較于其他類型的雙年展,本次雙年展依然將架上繪畫和雕塑作為入選主導因素。不過在最終展出的作品中,本屆雙年展對展品尺度的把握,要較前兩屆寬松許多。同時也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在架上繪畫方面,嘗試新的繪畫材料和形式的作品多了起來,而部分雕塑作品也明顯具有向裝置延伸的特征。
本屆參展藝術家,由于缺少像上屆的安塞爾姆·基弗、阿圖羅·里維拉、托尼·克拉格等國外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且展覽空間過小,數量過于龐大,展覽看罷一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不多。特別是部分國外藝術家的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照搬照抄波普藝術、抽象主義等西方美術流派作品,痕跡明顯。雙年展國際策展人溫琴佐·桑福也認為,比較中外參展藝術家的作品,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更有優勢。另據他稱,部分國外藝術家已經是連續三屆參加了北京雙年展。
7月9日,第三屆北京雙年展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飯店召開。與會學者、藝術家就奧運與美術、架上繪畫與雕塑、北京雙年展的價值與意義等議題展開了一系列相關討論。相較于上屆,本屆雙年展活動周期整體有所壓縮,研討會更多的發言機會,留給了國外學者與藝術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