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市場是足夠火暴的了,是火爆的銷售價格引導市場,還是冷靜的學術思考引導市場?直接關系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方向,也影響著藝術博覽會的品位和格調。如果博覽會把眼光局限在單幅作品銷售價格和銷售總量上,勢必導致“什么好賣賣什么”的大賣場現象。為了避免重蹈“大賣場”的覆轍,藝術博覽會必須特別強化學術的主導地位。
一、以學術研究發現市場空間
現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當代藝術炙手可熱,各種類型的藝術博覽會大多以當代油畫、影像、裝置藝術為主角,而中國水墨畫卻顯得黯然失色。
清代末年,中國水墨雖然走上了陳陳相因的末路,但是中國最杰出的藝術家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其中的問題。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張大千、黃賓虹等藝術家,以他們的聰明才智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水墨的表現題材、技法和藝術內涵,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藝術成就。
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戰以來,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寫實水墨和以林風眠為代表的寫意水墨,分別學習借鑒歐洲古典寫實主義和西方現代表現主義藝術思想、技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水墨的創新發展。
建國以后,寫實水墨成為主流,成就卓著,改革開放以來,寫意水墨異軍突起,與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代實驗水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藝術成就。只是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藝術領域的話語權不夠強勢,中國傳統水墨在當代社會的艱難轉型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沒有得到國際社會公正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世界各國的傳統藝術形式都存在向當代社會轉型、與世界文明接軌的問題。中國水墨屬于為數不多轉型比較成功、接軌比較順利的。對此中國美術史和美術理論界應當通過藝術博覽會充分展示中國水墨的藝術成果。
其實,當代中國數十個藝術博覽會,沒有必要或者說大可不必集中在當代藝術特別是在當代油畫、影像、裝置等前衛領域上拼個你死我活。中國藝術展會還有很多像中國水墨這樣倍受冷落、尚未充分開發和展示的領域,比如雕塑等等。關鍵是要加強美術領域的歷史、思潮、動態的學術研究,發現市場空間,填補展會空白,較之眾人爭搶獨木橋,更有利于藝術展會和藝術品市場的生態平衡。
二、以學術視角把握市場前沿
在當代藝術領域,美國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際政治影響力,先后推出了波普藝術、概念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先鋒、前衛的藝術,不僅在美國本土,而且在歐洲著名藝術博覽會以及其他地區的國際展會上,美國參展商是絕對主力陣容,美國近半個世紀以來推出的當代藝術是絕對的主導風格。
我們不無憂慮地看到,當今中國的大多數藝術博覽會也開始步歐洲著名展會的后塵,大力推廣美國制造或者美國風格的當代藝術。歐洲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世界藝術中心從歐洲遷移美國,令歐洲人最為驕傲,也最應當驕傲的架上油畫、雕塑已被打入邊緣。照此,中國又將付出什么代價呢?
近半個世紀以來流行的波普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影像藝術、事件藝術、極簡藝術、大地藝術、概念藝術等等當代藝術,實際上一直在“毀藝術”與“玩藝術”的夾道進行。
自從偉大的杜尚把小便池搬進美術館展覽開始,就拉開了“毀藝術”的序幕。他們認為,歐洲油畫、雕塑藝術是根本無法超越的藝術高峰,沿著這條老路走永無出頭之日,于是他們全面放棄了這種努力,索性把他們曾經崇拜的偶像統統打入傳統、守舊、過時的冷宮,另尋“終南捷徑”。美國層出不窮的當代藝術就是脫歐入美的基本戰略。這些當代藝術說到底是由人體及其行為借助高科技的聲、光、電技術創造的景觀、裝置、影像藝術。
不能否認當代藝術家的天才創造、奇思妙想,創造固然新奇,概念也很前衛,但是,不能舉全世界藝術家之力都在玩新奇、弄前衛,如果這樣又將置歐洲油畫、雕塑于何地呢?正是基于深刻、全面、系統的學術研究,“藝術北京”博覽會針對世界藝術展會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當代藝術由“觀念”向“視覺”回歸的理念,并貫徹于 “藝術北京2007”博覽會的始終。學術研究進入藝術展會、藝術品市場,也許并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價值,卻可以深度把握展會、市場的基本走向,調整和彌補可能出現的問題或者偏頗,其積極的社會效益也許幾年甚至十幾年以后才能顯現。
三、以論壇、評獎培養引導市場
一個堪稱品牌的藝術展會必定有一個堪稱高峰的論壇。這已成為當代藝術展會的流行做法。“藝術北京2007”博覽會舉辦了藝術經濟論壇,同年,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舉辦了綜合媒體藝術國際實驗室論壇、拉丁美洲機構展暨拉丁美洲論壇,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博覽會匯集了中外優秀作品,也吸引了中外藝術家、企業家、收藏家以及業內外熱愛藝術或者關注藝術品市場的人士,通過論壇可以使他們直接溝通信息,交流經驗,探討問題,把握方向。
藝術展會的高峰論壇應當邀請學術界富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和業界權威人士主講,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和獨到的見解,其理性思考、真知灼見對于行業發展有指導意義。藝術展會的高峰論壇一般是展會主辦方自己主辦,他們邀請學術主持、演講嘉賓可以有取舍,但演講嘉賓絕不可以成為實現本次博覽會商業利益而雇請的宣傳造勢的“托兒”。
當前,大多數藝術展會主辦的高峰論壇吸引力、影響力都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演講嘉賓權威性和理論建樹不夠,一些演講者自鳴高雅,滿口新潮名詞,自造術語,中英夾雜,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豈有吸引人的道理!另外,主辦方前期工作重中之重是組織招商,無暇開展論壇的宣傳組織,業內尚未周知,豈能花開墻外!
其次是博覽會的評獎問題。當前藝術展會組織論壇的比較普遍,開展評獎的相對較少,其實展會評獎也是培養和引導市場的極好方式。有人說,賣出高價就是給藝術家的大獎,全部賣出就是給參展商的大獎。這種說法的存在更加說明學術介入、展會評獎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改革開放30年來,最先富起來的一批企業家開始涉足中國藝術品市場,他們精于投資理財,卻疏于藝術鑒賞,進入拍賣市場往往采取“掐尖兒”戰術,在眾多行家的激烈爭奪中稍加一點,便把眾人關注的藝術精品收入囊中。這不失為一種聰明的投資策略,但長此下去顯然不行。藝術展會組織專家學者、業內權威開展評獎,既可以發現、推出一批青年才俊、優秀作品,又可以樹立學界認可的主流藝術作品。這對于在藝術品市場形成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