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求 《風云起蟄圖》

呂紀 《牡丹錦雞圖》

龔賢 《深山古寺圖》

華嵒 《深山客話圖》
由中國美術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策劃、主辦的“明清繪畫精選——故宮博物院 中國美術館藏品聯展”已于7月16日上午10時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共計展出106件明清繪畫精品,其中故宮博物院藏品60件,中國美術館藏品46件。故宮博物院是明清繪畫珍藏的寶庫,此回展覽選擇的名作佳品可謂經典的縮影;中國美術館的收藏以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為主,但館藏部分明清繪畫也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其中包括鄧拓先生于20世紀60年代捐贈給國家的一批珍品。
在中國繪畫史上,明代畫風迭變,畫派繁興。在繪畫的門類、題材方面,傳統的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盛行,文人墨戲畫的梅、蘭、竹及雜畫等也相當發達。在藝術流派方面,涌現出眾多以地區為中心、或以風格相區別的繪畫派系。在師承方面,主要有師承南宋院體風格的宮廷繪畫和浙派,以及發展文人畫傳統的吳門派和松江派、蘇松派等兩大派系。在畫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勃興,成就顯著,人物畫也出現了變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獨特的新面貌。另外,民間繪畫,尤其是版畫,至明末呈現繁盛局面。而清代繪畫,在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也呈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卷軸畫延續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文人畫呈現出崇古和創新兩種趨向。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宮廷繪畫在康熙、乾隆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并呈現出迥異前代院體的新風貌。民間繪畫以年畫和版畫的成就最為突出。
本次展出的作品較全面地展現了明清數百年間中國繪畫的發展歷程:以戴進、吳偉為首的“浙派”畫家,取法郭(熙)、李(唐)并參馬(遠)、夏(圭),以蒼勁的筆墨和粗獷的畫風雄霸明初山水畫壇,如吳偉《漁樂圖軸》等;以林良、呂紀為代表的宮廷畫家,分別以率意的水墨和精細的工筆顯現出花鳥畫的不同品位,如呂紀《牡丹錦雞圖》、邊景昭《竹鶴圖軸》等。被稱為“吳門四家”的文、沈、唐、仇宗法元人筆墨并注重詩、書、畫、印之融合,以秀逸清雅的筆墨在明中期獨領風騷,如文徴明《山水圖冊》、沈周《迴溪試杖圖》、唐寅《孟蜀宮妓圖軸》、仇英《采芝圖》等。明代晚期的松江、武林、云間等畫派,又以不同的繪畫主張與風格各自標榜,形成了繪畫派別風起云涌的激蕩局面,如董其昌《夏木垂陰圖軸》、藍瑛《萬山飛雪圖軸》、沈士充《桃源圖卷》等。“四王”與“四僧”拉開了清代繪畫的序幕,“正統”與“創新”也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觀念貫穿于整個清代畫壇。“四王”為代表的正統派,推崇董(源)巨(然)及元四家,秉承董其昌的文人畫理念,強調儒雅平和的“書卷氣”,如王時敏《山水軸》、王鑒《四家靈氣軸》、王翚《西山逸趣卷》、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等;活動于江南地區的“四僧”、“金陵八家”、“新安畫派”以及“揚州畫派”諸畫家,在師法傳統的基礎上,又注重對景寫實,以“我用我法”、“物我合一”的方式,抒發性靈、張揚個性,他們共同構成清代畫壇中一股創新的勢力,如髡殘《山水圖軸》、龔賢《深山古寺圖》、弘仁《古槎短獲圖軸》、朱耷《荷花水鳥軸》、金農《自畫像軸》、鄭燮《梅竹軸》等。“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的畫作中既有對傳統文人畫的繼承、對民間藝術的學習,也有對西洋繪畫技巧的吸收,以及對金石學的借鑒等,如虛谷《四季花卉》、任伯年《桐蔭仕女圖》、吳昌碩《花果四條屏》等。此外,中國美術館還另辟一展廳,展陳任伯年和吳昌碩小品22件。展覽的很多作品此前從未出示,此次得以與故宮博物院聯袂展出,當能使廣大觀眾在同一時間內欣賞到兩所國家級藝術博物館的珍藏。
“明清繪畫精選——故宮博物院 中國美術館藏品聯展”對于以現當代美術作為主要工作范圍的中國美術館來說是一次特別展覽。展覽將兩館(院)的藏品資源和學術力量結合在一起,一方面,使得明清繪畫與近代繪畫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凸顯出中國繪畫自明清以來完整的發展與轉型脈絡。另一方面,作為2008北京奧運的重要文化項目之一,展覽展示出中華民族藝術創造的一段重要篇章,將是29屆北京奧運會期間一道亮麗的文化景觀,也體現出北京奧運倡導的“人文奧運”精神,是在奧運期間對廣大觀眾的一次特別奉獻。本次展覽截止日為8月29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