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身價最高的當代藝術家之一的張曉剛,日前不幸成了一份權威的《2008春拍流拍榜》的主角。可就在張曉剛有點郁悶的時候,他的朋友岳敏君卻以一幅拍得5408萬港元的《轟轟》繼續向個人身價的頂峰攀登。業內人士認為,名家流拍與登頂的并存,是拍賣市場出現拐點的征兆。
【亂象】流拍與登頂并存
張曉剛和岳敏君是公認的“當代藝術F4”成員(另兩位是方力鈞和王廣義),這不僅因為他們畫風相似,而且身價也勢均力敵。但在今年春拍,這種多年的均勢顯然被打破了。在這份《2008春拍流拍榜》上,張曉剛的《生生息息·明天將要來臨》以700萬-900萬的估價,成為今年春拍估價第三高的流拍作品。同時,他以7件畫作流拍的紀錄,位列春拍流拍最多的藝術家之一。相比之下,岳敏君的名字沒有出現在榜單上。
與去年齊頭并進的情況不同,今年春拍的方寸有點亂了。除了張曉剛和岳敏君,就在5月佳士得春拍上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No.6》以7635.75萬港元打破中國當代藝術的世界拍賣紀錄時,蘇富比的亞洲藝術拍賣專場的成拍總額卻只有去年一半,而且大量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流拍。同樣是名家名作,一會兒流拍,一會兒登頂,今年春拍的亂象的確讓人困惑。
【反思】藝術品拍賣拐點已現?
近日,上海美術館“古典與唯美”展作品的收藏者西蒙先生來到上海,他當年以極低的價格拍得了莫奈等人的如今已是天價的作品,他告訴記者,當年他買這些畫主要是因為喜歡,“只收不賣”。相比之下,賺錢現在是中國藝術品許多買家的第一要務。
有一家大畫廊的老板,幾個月前他剛拍得某名畫家的一幅油畫,但今年春拍他就已經拿定了脫手的主意,估價比買入價高了近1000萬,但最終還是難逃流拍的命運。
“和房產業一樣,現在的中國拍賣市場里聚集了大量投機分子,他們買畫,不是因為喜歡,而是想靠這些畫去賺錢。”昨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資深藝術人士告訴記者,因為只為了賺錢,所以他們不可能發自內心地去熱愛藝術,所以在危機來臨的時候,他們逃得比誰都快,拐點也就來了。
在這位資深人士眼里,這個“危機”就是今年股票和樓市的不景氣,此“危機”已經讓許多有投資背景的藝術品買家損失慘重。“其實流拍和登頂并不矛盾———買家沒錢砸了,所以就會流拍,他們才不管這畫到底好不好;因為流拍多了,拍賣行愈加要進行炒作,玩所謂‘登頂’的游戲。”
【揭露】有“潛規則”,注定不長久
這位資深人士所說的拍賣行的“游戲”,著名藝術評價朱其兩個月前曾以“天價表演”的名詞總結過。當時藝術家劉小剛的《溫床NO.1》在春拍中以5100萬元被人買下,朱其認為這是一場典型的“天價表演”:“明顯是在‘假拍’,這個作品一出場就以3800萬高價起拍,但是競爭并不激烈,9次叫價就有人通過電話出價5100萬。”
按照朱其的說法,當今拍賣中許多“潛規則”,比如拍賣行一般會找某個在藝術圈有一定知名度且市場價在10萬左右的畫家,跟他簽一個3年協議,每張畫以30萬到50萬左右收購。一年后就在拍賣會上炒作,每張30萬收購的畫,,賣價標到100多萬,兩年后再標到500萬甚至一千萬一張。沒人買就安排“自己人”混在真買家中,“假拍”下來。專家認為,“潛規則”不除,拍賣火爆的場景就注定不會長久。
●業內展望
“80后”藝術家成新希望?
就在名家春拍市場一片混亂時,一批“80后”畫家卻出人意料地表現不俗。生于1981年的四川美院畢業生高瑀的一幅《打虎》在今年瀚海春拍上以110萬元落槌,讓他的很多老師兼畫家瞠目結舌。四川美院院長羅中立的兒子羅丹,最近也很活躍,他的油畫《北京一夜》去年在嘉德秋拍上也得到了28.6萬元的不俗成績。
“80后”的異軍突起,不能不說是最近中國拍賣市場難得的亮點,有人分析說,這同成熟知名畫家市場的亂象導致注意力轉移有關。只是人們還應該祈禱,在這些“80后”的不俗戰績的背后,別再有“潛規則”的影子了。
昔日天價藝術家今名列“流拍榜” 春拍亂象讓人困惑
昔日天價藝術家今名列“流拍榜” 春拍亂象讓人困惑
昔日天價藝術家今名列“流拍榜” 春拍亂象讓人困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