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像” 王懷慶作于一九八○年,寓意深遠,被認為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呼喚人才的象征。作品形式結構具有深厚的文化淵源
“今晚沒有爵士樂” 張培力作于一九八七年,作品用黑白單色平涂語言,表現了畫家對于現實的獨特感受
“戰火似春” 邱瑞敏作于1982年,相對于以前的主題創作,該作品已經潛在地流露出藝術家對于現實主義創作語言的深入思考
“塔吉克新娘” 靳尚誼作于1983年,其標志著畫家探索油畫中西合璧的新路,在油畫與中國畫的寫意手法中融會貫通步入新的境界
“父親” 羅中立作于1980年,成為民族精神的肖像,見證著時代和歷史
“我輕輕地敲門” 俞曉夫作于1984年,作者以其生動的表現性寫實手法,顯示了繪畫風格新拓展
●魏劭農(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李超(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
●魏:“五四”以來,中國的架上繪畫似乎承擔了將以傳統文學背景和語境為基礎的中國傳統藝術,改造成以科學和民主以及技術為背景的現代藝術的重任。然而與科學和技術本身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中國藝術“現代化”的歷程,可以說是舉步維艱的。
-李:我們今天可以聚焦20世紀80年代中國架上藝術的幾大焦點——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1985年“油畫藝術討論會”、1987年首屆中國油畫展、1989年第七屆全國美展,來討論其中獨特的歷史演變——從現實主義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到多樣化的“風箏不斷線”。
●魏:中國在上個世紀的最后二十年中,才開始真正地融入世界,而直到80年代,中國的架上繪畫和其他藝術一樣,與世界當代藝術在時空上仍然是完全錯位的,盡管在整個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中國的架上繪畫,看上去似乎像是將西方架上繪畫的全部歷史都走了一遍。
-李:這種轉變,正是從尊重歷史的真實轉向尊重藝術的本體。其急切地選擇了西方現代美術,作為中國油畫家更新藝術觀念、改變藝術風格的重要借鑒對象。一方面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各種原始的、邊遠的生活情趣關注,另一方面對于西方現代繪畫風格產生興趣,由此形成表現、抽象和象征的藝術趨向。
●魏:這是一個“從中國看世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世界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其觀察的原點和視角是非常帶有80年代中國特有的時代特征的,一種“破墻”之后的興奮,同時也表露出了迷茫和困惑,這個時期的架上繪畫從形式上看是多元的,從思維上看卻仍然是單一的,其在群體意識和情感的表達方面,遠勝于個性的釋放與發揮。
-李:80年代是一個富于激情和理想的年代,對于變革和重建的熱情,反映在每一個藝術群體和藝術現象之中。1985年春天黃山的“油畫藝術討論會”,1987年12月的首屆中國油畫展,正是這十年中中國油畫界最為突出的亮點。黃山會議提出“更新藝術觀念”、“追尋藝術個性”。中國油畫展“前言”說道:“油畫傳入我國已近百年,應該說近十年才是油畫發展最普及、最繁榮、最有希望的時期……油畫家們為偉大祖國進入這樣的新時期而感到欣慰與振奮……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油畫展覽,不僅是一個歷史階段的總結,而且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魏:80年代后期,中國架上繪畫開始走向了世界,同時也開始了市場化和商品化的時代,中國的架上繪畫從“以中國看世界”向“以世界看中國”的轉變,即以西方的標準和價值取向及審美情趣來評判和選擇中國當代的架上繪畫藝術,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架上藝術家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李:得失之間,在于形式創造與生活汲取的關系,所謂“風箏不斷線”,點明了沒有切斷形式元素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保留著個人對于現實世界的記憶、幻想,以及對于其中形、色、光、影的敏感表現,出現表現風與寫實風并行局面。具象和抽象兼容并蓄和交匯穿插,成為當代中國油畫的特有風采。
●魏:85美術新潮中的架上繪畫所體現的批判性和人道主義價值,可以被看作是整個80年代架上藝術中最具人文精神價值的東西。現實的背景和環境決定了她只能是一個短暫的運動,而不可能走得更遠,既沒有形成新的思想和審美體系,也沒有形成更加具體的藝術風格流派,但中國的架上繪畫卻從此走向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方面是群體意識的幻滅,而代之以個體意識的覺醒與藝術創作本體的自覺,另一方面是開始真正走向了世界。
-李:在1985年前后,以高等院校學生為主體的“新潮美術”,急于追求藝術現代化的集群性試驗。其作品呈現表現、抽象和象征等方面特點。成為一個觀念大于本體、活動重于作品的藝術潮流。85新潮中,涌現出來的許多架上畫家,都成為后來中國當代藝術界重量級的代表人物,無論是后來成為主流的架上畫家,還是那些完全放棄架上繪畫而走入全新創作形式的當代藝術家。
●魏:80年代的中國架上繪畫,盡管運動和思潮多于實質性的創作成果,但卻為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真正崛起和走向世界,做了充分的鋪墊和準備。不了解80年代架上繪畫的成長歷史,就無法真正地理解中國當代架上繪畫和整個當代藝術為什么是今天這個樣子的。
-李:80年代又是一個思考和探索的年代,通過兩屆全國美展,即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和1989年第七屆全國美展,表明繪畫風格明顯走向多樣化,已經形成多元化的藝術格局;同時中國架上藝術的主力隊伍中,逐漸充實“文革”以后美術院校畢業的新生畫家,顯現其年齡結構的年輕化趨勢,填補了中國油畫人才的“斷層”,以他們的實力和氣勢,顯示當代中國油畫新銳力量所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