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相約北京——2008”重大奧運文化活動的組成部分,“建立橋梁:異視,同夢——英國當代藝術展” 7月5日至7月16日在北京開展。近日,記者走進了此次展覽的現場——今日美術館二號館,近距離感受了英國當代藝術的魅力。
此次藝術展由英國當代8名藝術家的系列作品組成。他們選取的角度不同,題材各異,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再現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內容,風格彼此不同,卻又都圍繞同一個主題:中國。
薩奇·豪伊特的作品《歡迎進入中國龍》首先進入筆者眼簾。它是由絲綢、竹子、鋼、木頭、聲音組件等物體組合而成的混合媒介作品。一個個巨型“紅色沙袋”連貫組成一個大圓圈,遠觀有如一條紅色巨龍盤旋在展廳中間。其中的某個吊袋里還不間斷地放送出強有力的音樂。作品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頗具震撼效果的造型以及強勁的聲音,惹得幾位觀者頻頻走進中國龍內部參觀。整個作品不僅創意無限,而且充滿激情,作者把諸多中國元素以“環”的形式連接在一起,賦予“龍”以中國特色的同時更把當前中國發展中的魄力、力量、生氣、決心等精神元素注入其中。藝術家丹尼斯·莫里斯則展出了以“中國人”為主題的系列攝影作品。其中,《城市》以獨特視角,將遠處拔地矗立的高樓與鏡頭前的亂石堆中一位正在休息的農民工聯系在一起,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對中國城市發展的理性表達。而他的《看見即存在》、《無形的長征》等以藏民為表現體裁的作品,與3幅“石頭臉”共同演繹了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滄桑與堅定執著。獨特的角度、偏冷的色調、細膩剛毅的人物表情等等都足以讓這些作品達到了史詩的境界。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也別有韻味。如蘇山·席勒把自己讀中國作家的小說的體會用水墨顏色排列的方式呈現在手工紙上。
蘇山·席勒說:“我在作品中運用了中國的形式并蓋上了刻著我中文名字的印章。這絕對是對兩種文化在形式上進行交換的認同。”英國人眼中的中國是什么樣子的,從這些藝術家們的作品中我們已經可以窺見一斑。
然而,這個展覽不是沒有遺憾。據場館工作人員介紹,記者參觀的當天,整個展覽館進出的觀眾屈指可數。另外,雖然大多數展品很容易理解,但仍有部分作品流于抽象,缺少一定的文字解說。
這個展覽很中國
這個展覽很中國
這個展覽很中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