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失傳的中華瑰寶——潮繡在京亮相
《龍騰——中國傳統潮繡珍品展》在觀音堂文化大道畫廊街開幕
2008年7月20日,一場名為“龍騰——中國傳統潮繡珍品展”的展覽在北京朝陽區觀音堂文化大道名•潮國際藝術館拉開帷幕。這是建國以來中國傳統潮繡在北京的第一次整體亮相,代表了近年來廣東潮繡創作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展覽現場將展出數十余幅來自潮汕民間藝人的作品,每件作品都是經過了精心挑選,其中更包含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林智成先生所作之精品。據悉,奧運期間,一個設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以“粵風潮韻”為主題的“中國故事”大型文化展廣東展館,也將展出潮繡等一批潮州工藝品。兩個展覽互相輝映,將讓奧運期間的北京人和國際友人感受嶺南潮繡的獨特魅力。
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中的的主要流派,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以構圖勻稱,色彩濃烈,富有裝飾性而獨領風騷。主要品種有釘金繡、金絨混合繡、絨繡、線繡、洋金銀線繡、發繡、通錦繡等。潮繡針法豐富,有墊、繡、拼、綴等100多種,并且極具藝術表現力,其“墊、浮、勾、勒、通”的刺繡工藝在當今世界繡林中獨樹一幟,流傳至今不可被機器取代。潮繡題材廣泛,主要圖案有人物、龍鳳、動物、花卉、器皿,主要產品有掛屏、條幅、屏風、床帷、彩眉、戲服、幢幡、寶蓋等。潮繡所表現的凸繡,使作品呈現浮雕的藝術效果,更具獨特的神韻。
此次名·潮國際藝術館精心挑選了數十余幅的館藏潮繡珍品,均以龍鳳、麒麟等中國傳統瑞獸的形象為主題,以此展示潮繡藝術的輝煌成就。展品包括了潮繡界泰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智成老先生的《麒麟如意 吉兆伊始》,還有來自民間藝術家巧手慧心的《仿古五龍圖》、《禮記大同篇三龍圖》、《九龍寶鼎》、《博古》、《雙龍戲珠》、《飛黃騰達》、《孿鳳梅》、《仿古花鳥圖》、《梅蘭竹菊》、《人面鶴》等珍貴作品。
悠久歷史 驕傲奪目的輝煌之路
潮繡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譽為刺繡珍品。清末潮繡作品《蘇武牧羊》在南京舉辦的全國工藝賽會上獲過大獎。當時,潮州城里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祝賀,繡工被譽為“繡花狀元”。宣統年間,潮州出了24位“繡花狀元”。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潮繡一直是國家領導人贈送各國首領和國際友人的重點禮品。上世紀70年代末,由潮繡泰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智成創作的《九龍屏風》掛屏在敘利亞展出時,深受好評,遂作為國家禮品贈給該國。還有一條雙面繡的大披巾也被當作國禮,贈予法國總統戴高樂。近年,胡錦濤主席就贈送過加拿大馬丁總理一幅K金亂針繡《下山虎》,外交部也曾贈送給英國首相一幅雙面立體墊繡——《丹鳳朝陽》。
來自民間 作品極富感染力
潮繡題材內容和圖案紋樣,獨具特色。它扎根于民間,融匯了潮州木雕、潮彩、潮州木偶等民間工藝,形成了豐滿浮突有起伏而多變化,有條理而不紊亂,色彩富麗,組織細密,豐富多彩的總體風格。給人以高貴典雅、富麗吉祥、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潮繡的題材極為廣泛,除人物、龍鳳、花鳥、動物、器皿、博古之外,經常配以海產魚蝦以及南國花果的佛手、菠蘿、林檎等瓜果一類題材,甚有特色。高明的畫師們,在自然美的基礎上,經過一番整理加工、提煉取舍,變為裝飾性紋樣。潮繡的設計稿,線描是常用的一種技法,用線去表現形象,刻畫出各種不同物象的質感。既要求形似,更要求神似。它以高度概括的凝煉線條,生動地勾畫出各種物體。人物則強調情勢,花鳥則強調動態。它在未經著色繡制之前,已具備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潮繡在紋樣、色彩、構圖等方面的設計,既要求有變化,又要求統一。如此次“龍騰——中國傳統潮繡珍品展”展出的的《梅鳳圖》,繡品上梅的枝梢距離,高低疏密,多樣而有變化;大梅干的穿插,則集中而統一。而《麒麟如意 吉兆伊始》、《仿古五龍》等作品則出色地創造了許許多多補空紋樣,團龍圖案的云紋之類,既起了活躍生動效果,又填補了構圖之空隙,使其飽滿、絢麗、勻稱,讓人嘆為觀止。
技法獨特 嘆為觀止的超凡工藝
潮繡釘金繡的技藝靈活多變,隨表現物象的需要千變萬化,豐富多彩,歸納起來有 “鋪”、 “墊”、“釘”、“貼”、“綴”等五法。而它使用的原、輔材料與運用千變萬化的工種技藝比其它繡種繁多,是另一個特色。潮繡常用的材料有金線、銀線(僅金銀線便有進口金銀線、正金銀線、沖金銀線三種)、花線、各色絨線、紗線(用于點綴)、棉絮、紙釘、綢、緞等。
潮繡經常運用的基本工藝針法有:像形針、錦紋針、花型針、竹編針、松子針……等;還有輔助性針法:如旋針、勒針……等共達百余種。在工藝處理上,強調表現象形、質感、勒線。針法變化多樣,針腳勻稱整齊。針針見針腳。形狀層次分明,紋理清晰,使物象活靈活現。尤其是釘金墊浮繡的二針龍鱗和魚鱗技法,即用金線作漩渦狀釘繞成小于圖釘蓋園片,片片相疊蓋,鱗之下端可翻動,真如魚鱗模樣生動。這種立體針法是刺繡工藝中難度較高的技藝,在我國刺繡同行中,獨樹一幟。
潮繡繡藝程序,以龍頭為例,分為四個步驟;一是川白描勾畫出龍頭的輪廓和結構;二是墊棉、墊各種形制的紙釘,突出了骨骼鬃須;三是在墊料的上面鋪繡金線,目、眉、舌則繡上絨線;四是用包上各色絲絨的紙釘勾勒出線條結構。其中獨特之處在于墊高繡,即在繡地上鋪貼一些棉絮,多少按紋樣要求,最高有1寸多,然后繡上金絲絨線,使繡物有如浮雕,富立體感,這種繡法在四大名繡中絕無僅有。
潮繡圖案設計注重均衡對稱,構圖飽滿,色彩絢麗。主線為金線,并用銀、絨線或單獨勾勒或混合針繡,使產品收到金碧輝煌,鮮艷奪目的效果。每一針法均具獨特制作效果,巧妙運用,繡物惟妙惟肖。
后繼乏人 瀕臨失傳的境地
潮繡曾是潮汕地區出口貿易的經濟支柱產業,繡莊遍地,藝人眾多,技藝精益求精。但目前潮繡藝人傳承日稀,僅剩湘橋區個別繡莊主及已改制為名瑞集團的當年潮繡廠的近10名女繡工。并且最年輕的繡工都已過了60歲的高齡。林智成老先生一家,也只傳了第二代。
潮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蔡炎泉認為,歷史上潮州府的工藝美術門類40多種,在當代經濟大潮沖擊下,面臨失傳的不僅僅潮繡,還有麥稈編織、香包、剪紙、木雕、紗燈、泥塑、麥稈貼畫、金銀修飾等。有識之士建議,建立潮州工藝專區,請工藝美術界精英現場帶徒授藝,以此讓古老的潮汕傳統工藝保存發展,源遠流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