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野蠻的李逵、溫文爾雅的吳用、多愁善感的黛玉、樸實直率的晴雯……四大名著里的各種人物,經民間藝術大師高誼長的手,栩栩如生地刻在木浮雕畫上。
30多年前,高誼長就開始研究木浮雕畫。他早年畢業于營口書法藝專,并進修于魯迅美術學院,打下扎實書畫功底,為他從事木浮雕創作奠定了基礎。經他研創的天然木浮雕畫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利用純天然木質的自然紋理及木質本色,采用傳統的手工雕刻工藝,木浮雕作品的原料采用長白山、大興安嶺多年生木材,經篩選、加工和防腐處理,作畫時以不破壞原木質紋理為前提,進行設計雕琢。走近端詳,其人物的眼睛、眉毛等五官及發絲均為木質本色,絕無一筆墨色的勾畫。
天然木浮雕畫的原料不起眼,卻很難在當地找到。為此,高誼長曾經40余次北上黑龍江,入住興安嶺。夏季蚊蟲叮咬,冬天寒風刺骨,不管受多少苦,遭多少罪,他都要把他的藝術“糧食”運到家。他作畫所選材料有椴、楊、松、楸、紅木、柚木等十余種,甚至紅藤等植物也成為植物創作的材料。
為完成四大名著木浮雕的創作,高誼長深居簡出,歷時16年,每天把自己反鎖在屋內工作十五六個小時。僅《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人物創作,他就用了整整7年。
16年心血凝成高誼長“獨版”四大名著人物浮雕作品,這比他當年“計劃20年完成”的時間提前了4年。他的作品一經公展,觀者如潮。2006年,高誼長攜《紅樓夢》人物浮雕作品參加由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辦的“紅樓之最”環球行。在遼寧公展期間,一天,一位老者突然拋掉拐杖,單膝跪地,半蹲在畫展前,目不轉睛欣賞高誼長的紅樓女子。右手時不時輕撫作品,贊嘆:“精品!”這位老者正是紅學大師周汝昌。
原來,周汝昌應邀來我省觀看公展,一進會場就被高誼長的木浮雕作品吸引住了。高誼長刀下人物的毛發、胡須、眼線等均為木質所制,最細的部位如發絲。時年88歲高齡的周汝昌,被木浮雕所雕刻的金陵女子的神韻深深吸引。這一“蹲”一“賞”就是半個小時。有感于高誼長巧奪天工的創作,周汝昌欣然為高誼長的紅樓人物浮雕作品題名《金陵十二釵》。
高誼長的作品不但精在采材,而且更精在刀法。每幅作品至少要經一至三個月的時間制作,且用料多達幾百塊,加之上萬刀的雕琢。以“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木浮雕畫為例,這部作品從1997年開始,歷時7年方完成。每幅畫的尺寸為400毫米×500毫米,每個人物全部用天然木料雕刻粘貼而成,人物的五官、服飾、所用兵器,全部由天然木料制成,除了進行防腐處理,作品絲毫沒有上色。如李逵身上的每根毛發,都是經過雕刻后,一根一根粘貼上去的;再如史進身上的九條龍,也是一刀一刀刻出來的,光這兩個人物,高誼長就耗費了15天的時間。因超薄天然木浮雕畫選料的特殊性和創作的難度,高誼長每幅作品均為絕版孤品。其作品被美、日、澳、新加坡等國外畫商競相收藏。
精美絕倫的天然木浮雕,可以讓觀者感受到火炬火焰燃燒的熱度。這就是高誼長,一個敢讓爛木頭變成國寶的民間藝術大師。為迎接2008北京奧運會,從年初開始,他便決定創作一組奧運火炬木浮雕作品,取名為《圣火、祥云、和平、鳥巢》,并于3月開始正式創作。從創意出爐至閉門創作期間,省內藝術同仁對他的這組奧運題材的木浮雕作品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5月,高誼長不負眾望,奧運四景木浮雕作品相繼問世。接著按火炬、祥云、和平鴿、鳥巢四要素設計的奧運火炬木浮雕也完成了。“實景臨摹,鳥巢的鋼柱一根也不缺!”為了讓作品生動逼真,為了力求構圖與實景相符,高誼長20天廢寢忘食,在上千塊木料上尋找靈感和色彩。他持角尺一遍又一遍對照鳥巢的每根鋼柱進行測量。功夫不負有心人,他不僅讓火炬的火焰“燒”起來,也讓鳥巢的金屬感從木浮雕上彰顯出來。這組作品,都有奧運五環標志鑲嵌于作品上。作品色澤自然華麗,非經任何染色,系純天然木質原色,這也正是木浮雕工藝巧奪天工與眾不同之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