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北京國際雙年展7月8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本屆展覽的最明顯的特色是“大”,因為這個展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舉辦的參加國最多的一次國際美術大展”,有81個國家的701位藝術家的747件作品。如果把這個展覽看成是“對全球當代繪畫和雕塑藝術面貌的全景式展現”,那么,這種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全景式要名副其實地實現,卻不是這么簡單的一句評語,相反,“雜”就會成為它的另一特色。品類眾多,形態不一,能夠說明它的豐富性,然而不能形成一個學術的導向,這種豐富性就會演變為“雜”。本屆展覽有英國、挪威、墨西哥、蒙古國、國際當代版畫5個特展,這是體現“國際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可是,這幾個國家的特展水平實在一般,首先是國家的選擇不能反映國際的主流態勢,再是在這大規模的展覽中放十余件或數十件作品不能形成規模。其中英國的部分作品曾經出現在2005年4月14日起于中國美術館展出、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在中國”之中。而墨西哥的作品,更不能與2006年6月27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20世紀墨西哥藝術展:繪畫、建筑、陶藝”相比。
“雜”就非常容易形成“亂”的特色。本屆展覽之“亂”,相信是每一位參觀者都能夠感受到的。因為其數量之多與中國美術館9個展廳的空間形成了突出的矛盾,由此,出現了四條屏只能展出其中的兩條,手卷不能完全展開,而裝置不僅缺少必要的安置和欣賞的空間,有些簡直就是亂堆雜放,王懷慶的《高山流水》就是其典型。中國有一句“量入為出”的成語,展覽作品選擇的“量入為出”應該是一個基本的道理,如果就中國美術館的9個展廳的空間來選作品,現在的747件作品,有一半就綽綽有余。可是,因為選擇作品與展覽布展工作脫節,將選出的如此多數量的作品塞進一個有限的展覽空間之中,“亂”則成為必然。展覽之“大”并不是由展覽作品的數量來決定的,可是,“雜”和“亂”卻與數量密切相關。因為此,這個展覽也可能是中國美術館歷史上在一個展覽中分割空間最多的展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