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金剛”精選國寶
清帝出宮后,國民政府接管紫禁城,于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故宮博物院。孰料,營運剛步入正軌,“九一八事變”驟然爆發(fā)。
國難當頭,如何處置寶物?眾人最終決定裝箱南遷。1932年秋,故宮開始打包作業(yè):文物被一件件取出,嚴實包裹,大多被裝進長1公尺、寬50公分、深50公分的特制木箱;書籍、文獻等不易破損之物則利用現(xiàn)成的香煙木箱包裝;瓷盤被五六個疊放捆綁,先以棉花裹住外側,再用紙包起來,最后以繩子綁緊。
1933年2月5日深夜,2118箱文物被裝上火車。5月底,13491箱故宮文物先后分5批運離北平,由北而南,而西南。
抗戰(zhàn)結束后,遷往內(nèi)陸的文物于1947年12月悉數(shù)回到南京朝天宮。
1948年11月,南京動蕩不安,國民黨政府預備逃至臺灣,行政院向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下達緊急命令,要求其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精品文物編制一份名錄,安排飛機分批運往南京。
11月10日,故宮博物院理事長翁文灝邀集朱家驊、王世杰、傅斯年等常務理事在其家中召開緊急會議,主張將故宮文物疏散運臺。眾人集議:以1935年至1936年在倫敦展示的80箱藏品為主,選出精品600箱先運往臺灣。同時帶走中央博物院文物120箱,精選中央圖書館所藏善本圖書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文物,運送工作由理事會秘書杭立武負責。
除卻理事級別的高官,負責挑選這批運臺文物的還有號稱“故宮四大金剛”的專家:書法專家莊尚嚴、瓷器專家吳玉璋、圖書專家梁廷偉以及玉器專家那志良,他們從堆積如山的文物箱中抽出自己眼中的精品,構成了今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館藏。據(jù)杭立武《中華文物播遷記》一書記載:“南遷書畫9000多件,運臺5458件,其中就有堪稱‘中華第一寶’的書圣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南遷銅器2787件,運臺2382件,其中就有銘刻字數(shù)最多的西周重器毛公鼎?!?
故宮文物跨海大遷徙
1948年12月22日出發(fā)的第一批文物由海軍輸送艦“中鼎號”裝載,故宮元老莊尚嚴負責此次護送,其子莊靈回憶:“我和哥哥們隨同雙親及另外三位故宮同仁,都以押運員名義,伴隨第一批運臺的320箱故宮文物精華,穿過擾攘混亂的南京下關碼頭,登上灰色的海軍中鼎號登陸艦,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中央圖書館的文物和人員,一同啟程航向東南方的大島臺灣。那兩天海峽天氣陰沉,海面風強浪高,壞了一個推進器的中鼎號在海中前進,左右前后上下?lián)u晃……”5天后,“中鼎號”登陸臺灣基隆港,文物卸下后先保管于楊梅一家運輸公司的倉庫,后移置臺中糖廠兩棟倉庫,決定將那里作為集合場所。
那志良參與了第二次運輸,這批文物包括1680箱故宮文物,由于箱子數(shù)量增加,另行租用了商船“海滬輪”,1949年1月6日出發(fā),4天后抵達基隆。
第三批文物的運輸歷盡劫波。
1949年1月28日,恰逢農(nóng)歷小年夜,工人都不上班。由于戰(zhàn)情告急,負責向華南補給軍用物資的“昆侖號”抵達南京,立刻接到裝載文物的指令。
這次運輸原計劃裝載故宮文物1700箱、中央博物館和中央圖書館文物各150箱,最后僅運走1248箱文物,其中故宮藏品972箱。啟航之際,運送者才發(fā)現(xiàn)遺忘了包括翡翠屏風在內(nèi)的4箱文物,為騰出空間,只得將士官室的桌子拆掉。載運過重導致“昆侖號”有些傾斜,1月30日出航不久還曾遭到沿岸炮轟,在上海修復后,經(jīng)舟山群島的定海、福建馬尾等地,2月22日最終抵達基隆。
文物運臺后,由于糖廠倉庫保管條件惡劣,1950年,國民黨政府將文物轉(zhuǎn)移到郊外霧峰鄉(xiāng)吉峰村北溝的新庫,并開始挖掘山洞用以收藏。期間,工作人員對文物進行點查,編制了一份“故宮運臺文物清單”。依照文物當年存放西部所養(yǎng)成的習慣,每隔6個月開箱晾曬一次。1953年12月,挖掘工作完成,然而,由于臺中靠海屬熱帶氣候,高溫多濕成為保管的最大問題,雖然洞內(nèi)設有大馬力干燥機,搬離北平用的香煙木箱還是損壞嚴重,只得動用鐵皮將木材包起來,除瓷器外,后來大部分書畫文獻都搬離了山洞。
1955年,美國雜志出版商亨利·盧斯倡議美國政府設立亞洲基金會,借助這些資金,北溝1957年又建一座小型陳列室,密閉箱中20多年的文物正式亮相,對公眾開放,但由于空間狹小,能展示的文物只有200件左右。
1961年這些文物首次赴美展覽,促成美國國際開發(fā)署一筆88.8萬美元的巨額贈款。1965年11月12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整整40年后,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正式成立,首任院長由蔣復璁擔任。
196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接受贈品和外借品,1985年確立了每年預支200萬美元接收藏品的政策,1986年從日本購得蘇軾名作《寒食帖》。
中國繪畫史上80%代表作
臺北“故宮博物院”日常展品中,有三件鎮(zhèn)館之寶:“毛公鼎”、“翠玉白菜”以及“東坡肉形石”。
清道光年間陜西出土的毛公鼎,傳言為周宣王叔公毛公所鑄,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因內(nèi)壁刻有500字銘文,乃迄今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之最;高18.7厘米的“翠玉白菜”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原石雕刻而成,綠色菜葉,白色菜幫,望去青翠欲滴,菜上停有蝗蟲、螽斯各一只,精雕細琢,靈動鮮活;同在玉器展區(qū)的“肉形石”,紋理清晰、毛孔畢現(xiàn),初見此石,人常誤為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除卻古重的青銅與溫潤的玉器,臺北“故宮博物院”17000多件陶瓷文物集中了當年北京故宮各瓷器陳列室與敬事房的精品,細數(shù)下來,哥、汝、鈞、定,名窯畢備。
器物之外,大量精雅書畫更是典藏極品。前院長秦孝儀曾經(jīng)笑言:“我們當時搬過來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拿不動嘛。北京故宮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我們這邊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在文化方面最具分量。”
曾有專家指出,寫一部中國繪畫史,每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80%左右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其5400多件書畫中,宋畫即達940多件,包括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等山水畫至寶。書法極品中,除了《快雪時晴帖》與《寒食帖》,臺北“故宮博物院”還保存著懷素《自敘帖》、顏真卿《祭侄稿》、馮承素《蘭亭集序》摹本等耀眼藏品。
由于這些書畫真跡年代久遠,紙質(zhì)脆弱,很多藏品被列為限展品,展出機會可遇不可求,展覽次數(shù)和時間都受到嚴格限制,例如2004年底懷素《自敘帖》只展出4天。與西方名畫掛于敞亮展廳不同,中國書畫展覽時,光線被調(diào)得極暗。據(jù)現(xiàn)任院長周功鑫介紹,“絹、紙這些有機物的受光強度是累積的,為了減少傷害,我們盡量降低它的曝光時間,展期很短,3個月絕對要換下來。展廳的紫外線經(jīng)過過濾,受光不會超過50Lux?!?
關于這些日漸老去的書畫,不老的是它們契闊離散的故事: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曾被燒成了兩段,前半卷留存大陸,后半卷則貯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至于快雪、中秋、伯遠“三?!焙螘r再聚一堂,更是兩岸人民殷切關注的。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