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國南京的畫家王成,并不是第一次訪問德國。早在1996年,他就曾作為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的獎學金生,在波恩生活與工作了一年。王成不僅以其坦率與友好的方式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客人,他的作品也引起人們的興趣和矚目,使其成為一位有聲望的畫家。作為“當代中國重要的藝術家”,1996年王成參加了在波恩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大型展覽“中國!”,之后,又在該地區以及德國和歐洲的其他城市舉辦了眾多個展。
世界的網絡化,跨越文化邊界的相互影響,在王成的作品中被賦予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報紙的信息成為王成繪畫的元素,被加工,被改變,抑或成為繪畫的載體。照片、圖像和文字的斷片,通過照相寫實主義繪畫報喜不報憂的運用,彼此相交相疊,拼貼整合為一幅畫。現實在這里是破碎的,多層面的,同時又是難以駕馭的。觀者倘佯迷失于這些斷片之中,試圖通過聯想,尋求畫家隱藏在畫中的關鍵性的線索。在那里,強加于人的、唯一的、明確的答案,并不存在。
在題為《匯流》的大幅油畫中,王成觸及了與科不倫茨和德意志之角相關的德國歷史:畫面主體是屹立于科不倫茨市德意志之角的威廉大帝紀念碑,朦朧其間但又清晰可辨的,是與騎士像重疊在一起的威廉大帝的胸像。作為畫面的背景,黃色的底色上是用紅色書寫的《赤壁懷古》的片斷,那是中國大詩人蘇東坡對三國時代周瑜赤壁之戰的記憶: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對照與聯想的游戲在畫家對色彩的象征性運用中得以進一步延續:主宰畫面的主要色彩,黑色---紅色---黃色,是德國國旗的顏色:黃色也是中國皇帝的色彩,紅色則使人聯想到殺戮與流血,那是屬于兩位歷史英雄的。
王成的中國面孔系列,有力而壓抑。那些被薄塑料紙包裹的面孔,給人以凝固和窒息感。《呼吸窘迫》,《隔絕》,這些用照相寫實主義描摹的面孔………不可避免地使觀者聯想到不久前中國發生的事情:對SARS患者的隔離,對傳染的全球性的恐懼;塑料紙,是抵御環境污染的無菌防護?抑或是可以使人們免于一切可能的、有害的、難以預期的影響?塑料紙,作為防御的象征,意味著保護,同時也意味著監禁,距離的產生,隔絕和交換的阻隔。作品《母與子》,《友誼與距離》,依托薄膜包裹畫中人,隱約傳遞出一種缺失了近距離感的關系。
----------安妮 英格哈特(Anne Engelhardt)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