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當代藝術與資本高峰論壇”日前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批評家、畫廊經營者、策展人、拍賣行代表及收藏家齊聚一堂,對我國藝術市場的現狀展開了熱烈的探討。記者在論壇發言的基礎上又針對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了后續采訪,力圖呈現與會者的觀點交鋒和精辟見解。
質疑派:投機資本制造繁榮假相
在一片“喧囂和騷動”中,尖銳的批評往往讓人警醒。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副主任張敢博士批評了目前當代藝術繁榮背后的浮躁現象。他說:“資本進程加速了藝術市場的繁榮,使人們對美術趨之若鶩,社會上甚至流傳著‘要想富,學美術’的口號。但事實上,繁榮的背后卻是浮躁的泡沫,這表現在藝術屈服于市場,變得非常媚俗。同時市場對各大美術院校造成了巨大壓力,越來越多的學生們放棄了對藝術的追求。”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策展人朱其同樣對當代藝術市場持質疑態度。他認為在資本無孔不入的環境下,藝術資本正在進入極端化的狀態,目前的天價拍賣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謊言,甚至是商業欺詐。藝術品價格被人為操縱,大部分天價作品的成交實際上是虛假交易,僅有一小部分真實成交,這些天價作品的藝術水準和國際地位也被過于夸大。
朱其指出投機資本無疑是天價交易的幕后推手。“不過也有許多善意的資本在推動新藝術的發展,比如中國過去3年卻多是炒作,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則利用商業資本完善了藝術學科的建設,藝術與資本實現了良性互動。是什么樣的資本在推動市場,這很關鍵。”
樂觀派:資本介入加速市場良性循環
當然也有很多樂觀派。臺灣實踐大學教授、月亮河當代藝術館館長陸蓉之女士說:“目前的藝術市場并沒有那么糟糕,藝術品變成投資對象也不是悲慘的事,資本進入市場更不是壞事。現在只是當代藝術的起步階段,今后還會有大的發展。”
陸蓉之認為藝術市場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投機和炒作行為完全可以讓市場自身來完成淘汰和凈化。她說:“目前藝術市場最需要的是周全的稅法制度,一方面通過繳納稅金規范畫廊和拍賣行等營利機構,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鼓勵非營利機構的作用,如幫助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真正有藝術價值的作品,以達到在全社會普及藝術的目的,進而促進藝術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作為梅/摩西藝術品指數聯合創建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梅建平首先回答了一個問題:藝術品是否能作為資產?通過對藝術市場發展歷程的觀察分析,他認為藝術品的確是優秀的長期投資產品。他說:“過去美國畫派收入最高,這與美國整體實力有關。正所謂水漲船高,國家經濟發展肯定會帶動藝術品價格的提高,所以我國的藝術品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同時表示藝術市場應該有長遠的戰略考慮,政府應該下大力管理市場秩序。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于藝術市場的現狀,學術界發出的批評聲較多,而參與市場運作的人士則大都看好市場的前景。資本介入藝術市場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多一點建設性的言論無疑對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更有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