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高考文化分的公布,“藝術類考生”的文化素質問題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社會各界普遍認為藝術類學生文化素養偏低,而支撐這種看法的主要論據便是藝術類專業學生在文化分數上與普通文理科高考生有著不小差距。
事實上,這種差距歷時已久,且一直沒有得到改善。1999年,高等院校大規模擴招,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并未隨著數量的增長而上升,在整體上反倒呈現日益下降的趨勢。2008年高考大省山西全省藝術類報名人數約為4.3萬人,比去年增加約1萬人,是歷年來人數最多的一次;江西、江蘇、湖南等大部分省市的藝術類考生人數都比往年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只是人數,人們所期待的文化分并沒有提高。藝術類考生文化成績不佳,這不僅是受“重文理,輕藝術教育”的觀念長久影響而造成的,更因為藝術高考被很多學生、家長當作一條成功的捷徑。在這里,大家忽略了考生本人是否對藝術學習有興趣,忽略了這種功利化的傾向不利于營造一種健康的藝術學習氛圍。
然而,文化分并不等于文化素養。藝術類考生確實存在文化分低的問題,但并不能因此就斷定藝術類專業學生文化素養低。文化成績只是評判文化素養的標準之一。藝術類專業的學習有著獨特的特征。它主要是通過對學生進行藝術、文化的培養熏陶,促使學生去體驗美的感受,使其具備良好的藝術審美素質,提高其文化、藝術及人文素養。藝術類專業學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可從那些已經取得成功的著名藝術家的寶貴經驗中窺知一二。我國著名的話劇演員張瑞芳曾經演出過的《屈原》,原作是郭沫若,可謂大手筆了。臺詞中有“你是個不知恥的……”一句,在后臺休息時,張瑞芳建議把“你是個”,改為“你這個”。改為“這”之后,有力得多,深刻得多。僅舉此例,足以說明文化素養的提高來自于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畫大家劉怡濤一直認為文化素養是自我精神與生活的融合。他認為畫家不是純粹在畫自然,而是借畫自然來傳達畫家的自我修養、審美意識。平時,他特別注意培養自己的文化素養,飽覽群書,游歷名山名水,從最自然的形態中提升自我。
筆者以為,只有一種公正、積極的氛圍,才能給藝術類專業學生更多的提升動力。我們在評判藝術類專業學生文化分偏低的現象時,斷不可把分數作為唯一標準。當然,藝術類專業學生要想獲取更多的認可,需自勉自勤,刻苦學習,在學好文化課的同時,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出發,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