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拜,沙漠中的夢幻之城。“七星酒店、世界最高摩天樓、海上世界地圖島……”所有這些使迪拜充滿了“超現實”的意味。當代藝術,在這里,當然同樣超現實地蓬勃發展。迪拜藝術博覽會(Art Dubai),年僅兩歲,幾乎是世界上最為年輕的當代藝術博覽會,卻是最早熟,最令全球藝術收藏家、畫廊興奮的新興黃金交易場。
中東新寶藏,國際掘金場。
3年前,年輕精明的英國畫廊主約翰·馬丁(John Martin)和投資銀行家迪特·弗洛德來到迪拜,天生的商業敏感和多年的藝術市場經驗使兩人決定開辟一個新的寶藏:創建中東唯一的當代藝術博覽會。在這塊因石油而富庶的土地上,他們找到了當地合伙人阿斯馬·阿·沙比比,使在中東坐擁50億美金資產的阿布拉阿之基金(ABRAAJ FUND)成為博覽會的主要贊助商。迪拜藝術博覽會,從一出生就含著銀湯勺,帶著貴族的氣息:阿聯酋旅游及商業部將其作為最重要的文化項目攜迪拜國際金融中心鼎力支持,藝術博覽會強大的國際組委會中不僅有AliaAl-Senussi公主等皇族成員,還包括數位倫敦藝術收藏家,泰德美術館贊助人Fatimah Maleki and Maya Rasamny,古根海姆美術館收藏委員會成員Payal Chaudhri、Dana Farouki等當代藝術領域重量級人物。
2007第一屆博覽會參加的畫廊僅為38家,以倫敦和中東當地的畫廊為主,成交額約1000萬美元。2008年,全球申請參加的畫廊達到了200多家,68家畫廊被選中參加第二屆博覽會,分別來自伊朗、印度、黎巴嫩及倫敦、紐約、柏林、莫斯科、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和中國。官方公布的成交額為2500萬到3000萬美元。對于一個藝術博覽會來說,這個數字雖非巨大,但其良好的商業及金融運作環境、龐大的中東富豪購買力和新興市場的勃勃生機使迪拜藝術博覽會填補了海灣地區藝術博覽會的空白,成為全球當代藝術博覽會中最具潛力的金礦。
國際化運作,區域文化受寵。
迪拜藝術博覽會從第一屆開始就具備強大的國際化商業運作,至2008年第二屆其贊助商除了首席贊助商ABRAAJ投資基金外,成功引進其他的合作機構包括摩根斯坦利、高盛、瑞士信貸集團。
強大的商業合作使迪拜藝術博覽會不僅在視覺上美輪美奐,在學術性項目的整體策劃上層次豐富。比如由瑞士信貸集團贊助發起的“藝術與創業精神”,由新銳策展人擔綱,邀請來自16個國家的19位年輕藝術家用當代藝術演繹“創業精神”的五個方面:遠見、知識、網絡、家庭和社會責任,策展和呈現都帶來不少驚喜。該項目在迪拜藝術博覽會上的展示僅是其全球巡展的第一站,還將在未來的半年中去倫敦、香港、紐約等地博物館展覽,并最終和拍賣行合作共同進行專場拍賣。金融企業通過藝術博覽會的平臺和藝術家邀請進行創作項目的合作商業模式,無疑給博覽會增添了學術和商業的雙重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迪拜藝術博覽會盡管在商業和學術組委會水準和運作經驗方面都非常國際化,但從收藏家的選擇口味、呈現的作品和藝術家風格來看,都具有很強的區域文化烙印。具有伊斯蘭傳統文化宗教背景的當代藝術作品被普遍關注。相比西方畫廊而言,中東和印度畫廊受到收藏家更多的青睞,成交也是最活躍的。
2008年最引人注目的成交均具有典型的中東風格。著名收藏家Charles Saatchi委托其藝術顧問在開展前VIP展以8000美元買下巴基斯坦藝術家HumaMulj的駱駝裝置作品《阿拉伯喜悅》。被Charles Saatchi收入囊中的還有藝術家Jitish Kallat一組大型波普風格人物肖像,購自孟買的Chemould Prescott Road畫廊,成交價格為20萬美金。擁有眾多印巴背景藝術家資源的Aicon畫廊代理的藝術家Debanjin Roy作品《甘地畫像》以兩萬美金成交。相比之下,西方畫廊帶來的一些國際當代藝術市場上的熟悉的名字沒有遇到期待中的熱銷。
可以看到,中東及印巴背景的當代藝術家價格還普遍偏低,與已經被國際市場追捧了兩年多的中國當代藝術相比有很大的價格成長空間。迪拜藝術博覽會正是為這個新興的門類推向國際當代藝術市場起到了巨大的助力作用,來自歐美的收藏家和藝術品交易商很多也著眼于這個由印度、中東引領的新興領域,因此熱情高漲,滿載而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