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耐德博士eckard r.schneider
廣州油畫家高大鋼的油畫系列的特點在于它發展的過程,開始的時候用比較具象的表達方式,繼續發展的過程中,繪畫變得越來越抽象。這個過程體現著畫家不斷地探索表達方式有什么新的可能性。高大鋼的藝術語言雖然在西方繪畫里面有類似的因素,但它仍然是中國的繪畫,而且是在過去十年的中國社會極快發展的背景之下所發生的中國繪畫的變化里才能夠理解的。高大鋼的繪畫可以理解為將一個外在不斷流動的動作,在繪畫里面留住或者記錄。
高大鋼的探索開始于《漣漪》的一個作品。這幅油畫表現水面的局部,象特寫,水面波動構成了這幅畫的題目。畫家用棕色調顏料以厚涂法形成不規律的水波,包含著土黃、土紅、土棕等顏色的各種變化。在浪尖里隱約的深藍色使畫面具有層次感,與此對比的白色的影子給人浪花或浮沫的聯想。顏料的涂法沒有筆的痕跡,這幅畫的視覺效果完全產生于形象和顏色。它的動作感具有很強烈的視覺吸引力,《漣漪》這個題目好像過于溫柔了。
觀者看這幅畫時可能提出一些問題:所表現的波浪是否寫實?缺少筆的痕跡意味著什么?在《漣漪》這幅畫里面所用的原則是中國的或者西方的?我認為這幅畫是從中國傳統發展來的,同時是一個具有西方油畫原則的優秀作品。在這里,描繪波浪只是畫家的一個方式要表達的是用各種形象和顏色的反差來體現自然本身的動力結構。觀者被畫面所表現的動力吸引,進入到畫里面而體驗到水的本質。萬物的本質其實是一致的。這種原則就是文入畫的原則。在文人畫里,對所畫的對象是否寫實的問題,石濤這樣說:“不似之似當下拜”。齊白石也說:“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
在這個原則上,這幅畫與文人畫的精神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文人畫關鍵表達方式是筆法,這是中國特有的方式。高大鋼在此不是用筆法,而是用顏色的反差和形象來體現自然的本質。這種繪畫原則在西方是被普遍接受的。塞尚在1906年寫的一封信里面描述過這個原則:“原來我想要拷貝大自然,但沒有成功。可是我后來還是得到了滿意的結果。因為我發現了,如果不能表現太陽,可以用顏色來代表它。”塞尚以顏色來表現明暗。我們表面上觀察一個物體習慣于不留意到明暗與顏色的區別,因為看一個物體的時候顏色和明暗成為一個視覺整體。塞尚解決了視覺心里方面的矛盾。藝術家在表現繪畫對象的時候必須對對象進行分析,分開明暗和顏色的變化。
《漣漪》用顏色和形象來表現水的動態和本質。不依賴筆法,而用顏色的反差來代表自然的現象,在中國的繪畫發展中向前走進了一步。高大鋼在這幅畫里面成功地把中國傳統因素和西方繪畫原則結合到一起。
之后,高大鋼的繪畫里經過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畫家解脫了繪畫模仿大自然這個功能。觀者看見《漣漪》的時候還能夠聯想具體的水,同時也有傳統繪畫、模仿大自然的觀念。之后的繪畫已經不是那樣,雖然構圖幾乎沒有變,可是畫出來的內容只是動態、生長、重量、力量等按照抽象觀念表達的。《可能的重物》是2000年畫的這樣的油畫系列。仔細地觀察一幅會發現,它形式構圖跟《漣漪》的構圖幾乎一樣,就是不象一個網那么規律。一系列的色塊從畫面下邊往上生長,象磚壘的墻壁或一顆樹似的。在畫的背景里有從左到右一個橫的結構,這樣通過豎的和橫的方向象一個十字架把畫的構圖固定下來。在《可能的重物》系列常用冷色的色調,這些色塊的邊緣是以厚涂法形成的,色塊內面是比較平的。顏色微妙的變化有時使觀者聯想水,表面已經結冰了,可是在這層冰的下面有活潑的生命力。所有的反差色調、冷暖、平厚涂法、上下、前后、豎橫、節奏等等恰當掌握構成了一幅完美的畫。所謂可能的重物是指畫的內容,所表現的能不斷地繼續生長和發展,能變成一個有無限重量的實物。這個重物的存在當然是在觀者的想象里。
這些抽象結構很有力量,這些色塊好象在畫畫兒的過程中在找一個出路。色彩方面,畫家完全可以按照他心理感覺來決定顏色,再不受到實物自然顏色的限制。高大鋼的繪畫不需要根據一個草圖把顏料加到載體上去,也不需要在畫畫兒的過程中跟畫面拉開距離,往后退一步,從遠處理性地檢查他達到的效果。這是西方繪畫的方式。高大鋼作畫,事先,這幅畫在畫家的心里已經存在。心在筆先。這樣,繪畫變成畫家的意識狀態的一種快鏡照相。畫如其人。
假設觀者面對畫面沒有產生對大自然具體現象的聯想,那么他可以提出問題:所表達的意義在哪里?對高大鋼來說,抽象的概念是把大自然現象所包含的力量結構“抽”出來,用簡化或幾何化的方式在繪畫中再現出來。這種理解跟西方抽象繪畫是一致的。到了這個程度,繪畫解脫了它的具象功能,而達到一種自由,只是把一個動感留住在畫里面。觀者不再需要聯想一個具體實物,而可以在繪畫里面感覺到動作本身的力量。
80年代末以來有一些中國畫家在尋找繪畫新發展的可能性。對他們來說,那時候的“新潮美術”雖然時髦,卻提供不了前途,因為這種藝術觀念離自己的傳統太遠了。學院繪畫方式也滿足不了他們的希望。雖然中國學院繪畫包含著構圖、色彩、素描、用筆等方面世界上最徹底的培訓系統,可是對某一些畫家也帶來一個困難,是繪畫的標準化。有一些畫家可能感覺到這個系統所帶來的程式不合適于他在心理要表達的內容。這當然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因為有很多出色的畫家在學院系統里面找到了對自己合適的方式。反正,過去十年以來,在中國繪畫中出現了一個抽象的傾向,不考慮西方的情況,而是保留中國自己對傳統繪畫的理解。這些畫家的心理條件可能是中國社會的變化。中國進入了當代消費社會。這一方面是國家很大的成就,可是另一方面也帶來新的文化意識:在所謂群眾文化里面人人都一樣,無名化了,丟掉了他的個性,斷掉了自己的文化基礎。對這個問題敏感的藝術家們就尋找了一個又在傳統基礎上,又合適于他的個性這樣的一個藝術語言,好象在抽象的繪畫里面找到了一個出路。
高大鋼走了這條路并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他發展了《漣漪》一系列的作品,滿足了構圖和顏色方面繪畫客觀的標準,也同時合適于畫家的個性。高大鋼的繪畫是有靈魂的。中國傳統的評價標準“能品”和“神品”之外應該再加一個“魂品”。這個概念在西方評價語言里面已經存在著。2000年德國藝術大師帕爾特海姆在中國舉辦個人回顧展時,曾訪問過高大鋼的畫室。帕爾特海姆看到作品的時候評價說:“這些畫就是魂品,它們所包含的力量好象要超過載體的邊緣往外走。”高大鋼的繪畫方式是很獨特的,我希望盡量多的觀眾有機會看到他的作品。
流動的記錄——高大鋼的《漣漪》、《可能的重物》油畫系列
流動的記錄——高大鋼的《漣漪》、《可能的重物》油畫系列
流動的記錄——高大鋼的《漣漪》、《可能的重物》油畫系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