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兩款獾題材的雕件,一個是翡翠的,一個是象牙的,前者1998年購于上海玉器雕刻廠,后者2000年購于廣西南寧花鳥市場。
獾是一種不算好也不算壞的動物,體長一般在50厘米,在大樹或者土丘下筑洞,吃動物也吃植物。據(jù)說獾油用來治療燙傷很管用,獾皮柔軟細(xì)密,做成皮衣和墊褥特別暖和,獾毛做的畫筆很好用。僅此而已。
古時候,人們雕刻有關(guān)動物的藝術(shù)品,選用的動物往往是經(jīng)常見到的,比如:豬、牛、羊、馬、魚、兔、狗等等,或者干脆是看不到的,比如:龍、麒麟、貔貅。有關(guān)獾題材的雕件雖則古已有之,但是比較稀少。
那么,雕刻家為什么要選取不常見到的獾呢?原來,獾字的諧音是“歡”。漢字里,讀“huan”的字還有幾個,比如“鯇(魚)”、“貆(豪豬)”、“鹮”(鳥),但它們都不是平聲的,惟獨這個“獾”字和“歡”字讀音完全相同。于是,獾就擔(dān)此重任,成為很吉祥的動物了。一般雕有獾的藝術(shù)品,都雕一對,而不是單獨的一只,兩只獾首尾相銜,轉(zhuǎn)成一個圓圈,很調(diào)皮,情趣盎然。
于是,兩只獾便是獾獾,獾獾便是“歡歡”,“歡歡”便是歡歡喜喜了,“歡歡”便是合歡,它教人們驅(qū)除煩惱,笑口常開,延年益壽。通過諧音寓意吉祥,是古人常常用的,比如,一匹馬的馬背上再雕個猴子,叫“馬上封侯”;蝙蝠爬在壽桃上,叫“福壽雙全”;蝙蝠蹲在銅錢旁,叫“福到眼前”……雖然有些牽強,但心意是好的,這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口彩”。
我的翡翠雙獾雕件雕刻得很精細(xì),用放大鏡看,線條流暢,造型圓潤,應(yīng)該是出自老工藝師之手。獾的身上有兩處綠,很動人。只是翡翠內(nèi)里棉絮狀的玩意兒稍多了些,要是再透點,再凈點,就更好了。當(dāng)然,買來的價格也會“更好”。
我的雙獾牙雕,問世有一百年了,雕得渾圓有力,想象豐富。象牙的顏色已經(jīng)發(fā)黃,甚至由黃向棕色轉(zhuǎn)變。包漿很厚,握在手里感覺很“糯”。兩只獾頭尾相接,很是風(fēng)趣,俗題不俗。
這個牙雕和翡翠雙獾不同的是,兩只獾的頭上各有幾條紋路,很清晰,很逼真。我估計雕刻此件的人是見過獾的,因為獾的大小和狐貍差不多,但是它們的頭頂都有三條白花紋,這是獾的特征。我問過兩個專門雕刻玉器的師傅:你們見過獾嗎?他們都搖頭。我也問過兩個朋友:你們見過獾嗎?也是搖頭。我估計,雕刻家雕自己沒有見過的老百姓也沒見過的小動物,久而久之也許會“圖騰”起來。
刻有兩只獾的玉器叫“雙獾佩”。我在一本畫冊上看到過一只精致的巧雕玉器掛件,也是“獾獾”,但是兩只獾一只是黑的一只是白的,一只嘴咬著另一只的尾巴。這樣的玉器真是難得了。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