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歐洲心理學家為區別歐洲人的性格和特點,決定做一個實驗。他選擇了四個國家,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將他們按國家分組,每個組3個人,1個女人,2個男人。他把這4組人分別送上孤島,不得和外界聯系,但生活無憂無慮。6個月后,心理學家到島上去分別考察他們如何生活。

第一組是那3個英國人。猜猜他們在6個月后如何生活呢?很多了解英國的人并沒能給予正確的答復。有人說他們可能搞同性戀,有人說他們互相不理睬。結果呢,心理學家發現,6個月過后,那兩位“紳士”還在安安靜靜地開著會,討論誰應該得到這個女人!——紳士,不追求感官的任何沖動,“感官的享受應該平和地得到”。
第二組是那3個法國人。幾乎所有比較了解法國的人都猜對了:ménage à trios (法語詞組:3人同住)!——他們更喜歡一種過程,有“文學”性。
第三組是那3個德國人。每次講這個笑話,在我使勁兒給予提示后,能有30%的歐洲人講出他們的正確猜測。我的提示是:“這是個絕對理性的和出哲學家國家。”這30%的歐洲人說:知道啦,兩個男人一人一晚吧?!
說到那3個意大利人的結果,地中海沿岸的人馬上就能告訴你:肯定這兩個家伙為那個女人打得死去活來!
聽完我的笑話,三尚畫廊的老板大笑著說,我明白了,難怪我們在德國推當代中國藝術就相對容易!這就是法國19世紀的藝術哲學大師丹納(Hippolyte Atolph TAINE)在他的《藝術哲學》(傅雷譯)里所說的:“文明過度的特點是觀念越來越強,形象越來越弱。”(見《藝術哲學》76頁)當代藝術的“符號”學發源之地就是德國呀。在印象派之后的象征主義藝術中,德國占據了主流,成為當代藝術真正意義上的發源地。從丟勒開始,德國藝術家就是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以表現自己的宗教觀念、哲學意識。他們無所謂美不美,而注重“能表達什么觀念”。他們所擅長和發展的是向理性說話,而不是向眼睛說話。他們在墻壁上畫得是哲學課和歷史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