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先鋒派畫家馬克·沙高1911年的作品《月光下的俄羅斯小鎮》。最近一位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的前館長艾琳納·貝斯納博士(Dr. Elena Basner)發現了一項新的油畫鑒定技術,二戰時期的核武器爆炸就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憑借這項技術,人類將首次得以明確區分1945年前后創作的油畫。
貝斯納博士指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核武器爆炸曾釋放出兩種特殊的同位素銫137和鍶90。它們滲透了整個地球的土壤層和動植物,也留存在了所有戰后創作的油畫作品中,因為油畫創作所使用的膠合劑天然油料,也是這兩種同位素滲透的對象。在核爆炸之前,這兩種同位素從未出現在自然界當中。因此如果專家在一幅1945年前的油畫中發現這兩種同位素的話,結論只有一個——這幅油畫是1945年后仿造的贗品。
這項技術被注冊專利后,第一批要鑒定的就是俄羅斯先鋒派的油畫。這一派油畫創作于1900年到1930年間。上世紀60年代后開始出現贗品,隨著八九十年代先鋒派油畫市場升溫,這些贗品也日漸泛濫。
“現在,先鋒派油畫的贗品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真跡。”貝斯納博士從1978年開始就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任20世紀藝術館館長。而她的大部分時間都耗在了鑒別博物館藏品的真偽上。這點令貝斯納非常頭疼。
“造假者幾乎能把所有角落都仿得非常逼真,甚至連上年份的油彩和畫布都能完美重現。”為了找到能夠區分油畫真假的鐵證,貝斯納專程請教了科學家,最后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論:“二戰前后世界上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就是核武器爆炸。”
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爆炸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揭開了世界核武器時代的序幕。此后,英國、法國、蘇聯也相繼進行了550多次核武器爆炸試驗,直到1963年,美、蘇、英三國簽署了《有限核禁試條約》,核試驗才逐漸減少。
自然界中的亞麻吸收了核爆炸所釋放的同位素,而用亞麻籽榨的油料被用到了油畫當中。于是那兩種同位素便成了后二戰時代油畫上不可磨滅的“胎記”。
在西方藝術史中,二戰標志著現代藝術與后現代藝術(又稱當代藝術)的分界點。因此這項新技術的誕生,不僅僅有助于鑒定俄羅斯先鋒藝術,也對整個西方藝術世界有著重大的意義。
貝斯納博士透露,目前已有近30位收藏家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一位俄羅斯收藏家弗拉基米爾·阿弗寧(Vladimir Afonin)就拿來了一幅1919年的油畫,想做購買前的最后鑒定。結果發現,油畫上的確沒有銫137和鍶90的痕跡,可見作品就是真跡。
過去,贗品似乎是藝術市場揮之不去的陰影,然而當解決的方法真正擺在我們眼前時,市場卻表現出了復雜的情緒。至今,貝斯納博士對這項新技術的市場前景仍然沒有信心。“許多人對這項技術都懷著抵觸情緒。許多收藏家和經銷商甚至不敢來找我們,因為他們害怕他們所藏的贗品原形畢露。事實上,已經有太多人的利益與贗品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