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5年至今,房地產行業和藝術市場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0年代后期直到2001年,房地產行業基本上不是很景氣,從2000年國家清理整頓土地以后,房地產業所呈現出的機會越來越大,很大的一批人在這一波浪潮中獲利,無數的富翁誕生于房地產業。而藝術品市場在2003年以后也呈現迅猛發展的趨勢。9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的藝術市場特別是當代藝術在中國本土還沒有太多資金的支持,甚至有一點半地下的感覺,無論是民營企業家、私人捐贈者還是房地產贊助商,都對90年代末到2003年的中國當代藝術起過一些推波助瀾的作用。由于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非常困難地做自我發展,使得來自房地產的支持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
曾經在西安,以50萬元的預算為海潤國際開發豪華公寓項目“就掌燈”舉辦展會的策展人顧振清認為,“現在當代藝術很"有名",不乏有一些地產商用當代藝術來做媒體放大。這主要吸引兩種人,一種是對藝術有愛好的白領,一種就是能夠買得起藝術品的有錢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肯定會考慮生活質量和精神質量,精神需求的質量就是靠藝術的元素。因此美好家居的概念就不僅要有美好的家私、庭院,也包括墻上有一兩幅很好的藝術作品,這也是現在有點見地的地產商利用藝術品做宣傳的想法。”
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四川工作站主任謝世全認為,“國內的地產商能夠完全放棄利益來資助公共事業的非常少。可能有一些地產商純粹是為了文化藝術,但是大部分還是在想方設法幫助他的主業獲取更好的效益。”
房地產介入文化藝術的多種形式
根據當前的狀況,房地產介入文化藝術主要有幾種形式:
第一,房地產商收藏投資藝術品。比如保利集團、萬達地產成為一些拍賣會上的常客,頻繁購買藝術品;深圳2007年末舉辦的冷冰川作品展,據統計買家中房地產老板占了80%以上。
第二,建立盈利或非盈利藝術機構,如拍賣公司、博物館、美術館等。1998年由地產商陳家剛投資并任館長的上河美術館,是中國第一家以收藏、展示和研究具有前衛性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美術館,其規范的當代藝術收藏與展示模式,以及當代藝術與地產項目的互動模式,都成為當時的“范本”。還有1999年地產商鄧鴻創建成都現代藝術美術館,在年底舉辦“世紀之門”藝術展,成為西南地區當代藝術文化重鎮。
2002年6月,由地產商張寶全投資的今日美術館進入運營,試圖按照國際美術館規范介入文化產業,開始舉辦一系列藝術展覽。南京廣廈置業集團有限公司也投資建立了廣廈美術館。
第三,贊助藝術活動。2004年5月,“建成/未建成:磯崎新建筑展”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隨后在上海、廣州和青島進行巡展,這個外國著名建筑師的未建成設計展完全由以地產為背景的民間資本資助,即由上海證大集團、廣州中信集團和青島天泰集團贊助,并贊助了在四個城市的展覽中的學術論壇。
第四,房地產營銷項目和藝術展覽的互動。“房地產藝術展”的創意起源于2001年,當時北京房地產開發公司SOHO中國有限公司的潘石屹請艾未未為該公司的首個大型項目準備一批永久收藏品。現在,隨著全國的主要住宅開發項目迫切希望在銷售新建房屋時通過展示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提高其聲望,并增加物業的價值,房地產藝術展已經成為一種通行的做法。隨著獨立的策展人員和文化界人士加入到不同的房地產公司中,將房地產項目的推介與藝術展聯袂舉行這一模式已經成熟,并在不斷發展。
房地產企業不管以何種方式參與文化藝術,公認的影響就是企業可以獲得良好的口碑,進而提升企業文化和品牌效應。有批評家認為,“有些地產商并不熱愛藝術,但迫于藝術在社會中的重要性和焦點位置,只好去面對。”地產商盡量把文化和藝術同他所從事的主業相嫁接,以此來幫助其主業。但顧振清表示,“地產商對藝術規律的了解還比較缺乏,有時候磨合會有一定的困難。”
謝世全向筆者介紹說,“成都有一家企業在做一個五星級酒店,準備在五星級酒店里做藝術博物館。這有可能是一種投資,但做博物館對他做酒店有很好的正面效果,做了酒店的增值服務,不管是對外的形象還是對企業文化的建設都有好處。”
沖破藝術創造和房產項目沖突的牢籠
當下的生活品質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追求,自然,地產商也想在居所上大做文章,比如請一些有名的建筑師和藝術家來設計建筑結構,甚至細致到園區的設計和房屋內的布局。但北京龍安華誠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樊迺麟尖銳地提出,“現在大多數建設師根本談不上藝術,他們做的只是建筑構造,很難上升到建筑藝術。現在的地產商比較聰明的是懂得一些詞匯,從而形成賣點,這個賣點實際上是一種投機行為,而國內搞建筑創作的人往往是投地產商所好。建筑創作是五花八門的,世界上有名的大型建筑很難和商業掛起鉤來,如果一旦和商品房地產開發直接掛起鉤來,基本沒有藝術可言。”
據了解,不同建筑有不同建筑的設計規范,建筑的設計一般會遵循一個通用方式,比如圖書館、辦公樓、居住樓都各有自己通常的設計原則,在這個原則之下,當藝術家的創造和這些規范相沖突時,就只能作出讓步。還有一種情況,藝術家的作品能否被社區大眾所接受,也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云南俊發地產的“成名作”——俊園,曾經所引起的巨大爭議。當時,云南本土雕塑家羅旭為俊園小區設計環境雕塑,采取大膽的色彩、夸張變形的人體造型,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但是否適合放在俊園?當時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贊同派認為羅旭的作品很美,充滿了想象力和自由的氣質,放在俊園會讓住戶感到驕傲和自豪;反對派認為羅旭的作品很恐怖——全是沒有頭的人物造型,放在社區里面會嚇哭孩子,嚇跑客人。最后由于反對的聲音居多,這些雕塑最終沒有落戶俊園。
2004年8月,在寧夏興建的“賀蘭山房”是一個由12位當代藝術家設計建造的個性化實驗建筑,是當代藝術家共同介入建筑界的嘗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