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贗品的“鑒定專家”
日前,一個收藏愛好者接到了一個北京人的電話,要他去北京人住宿的招待所去看貨。由于之前已熟識而且那位北京人在收藏界也小有名氣,到處以鑒定師自居。到人家家里,就喜歡看藏品,然后馬上發表結論:這只對的,那只有問題;這只年代早了點,那只年代晚了點等等,諸如此類的事經常發生在他身上。那么,實際情況呢?他能講對的地方并非很多。
該收藏愛好者應邀前往并被推薦花2000元買了一只清代的漆雕山水人物印泥盒。結果,買回來之后,經過仔細觀察后發現此盒有問題,盡管盒子上面的刻工相當精美,里面還有一趵紅印泥。于是,該收藏愛好者拿著這只印泥盒子給幾個收藏界的朋友一起鑒賞,結果是真正的行家一看就能發現這整個印泥盒是現代壓制品,上面的雕工是仿制后做舊的。不過做的還不賴,能蒙人。如此一來,那位來自京城的“鑒定師”的光環一下子退化了,誰還會相信他呢?這里含有二個問題:一是他本來就不會鑒定,二是通過“鑒定”,為自己賺錢。
識破假“鑒定師”得靠自己
目前,上海古玩字畫收藏日益興盛,其隊伍正在急劇擴大,至少近50萬人熱衷于收藏。但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并不精于此道,因此他們都希望有權威的古玩字畫方面的“鑒定機構”或“鑒定師”來為他們“一錘定音”。然而,目前很少有面向社會的專業鑒定機構和鑒定師,于是一些人只學習了幾個月就打著“鑒定師”的旗號,以“鑒定家”自居,欺騙客戶,從中牟取暴利。過去人們手持寶物為得到可靠鑒定而發愁,現在是“鑒定師”多如牛毛并泛濫成災,但人們得不到準確鑒定的問題仍然大量存在著。有人說,鑒定已經淪為某些“鑒定師”斂財的工具。識破鑒定中的騙局目前主要還得靠我們自己。因此,出現了人們在懷疑所購文物真偽的同時,也對文物進行鑒定的“鑒定師”的真偽持有懷疑。
有一位年輕商人,文化底蘊較好,又喜歡字畫,因前幾年“下海”做生意賺了點錢,就經常跑書畫市場用高價買些名人字畫,自己賞玩收藏,碰上知己,也送人共賞。幾個回合下來,購畫款已耗資數十萬元。然而,行家們看了,竟不知道他究竟買了些什么。不久前,這位商人興沖沖地來到一朋友家,告訴他自己花了10多萬買了一幅吳湖帆的青綠山水畫,待打開一看,那位朋友不禁失聲大呼:“假的,百分之百假的!”商人不信,說這是經過專家鑒定的,并拿出蓋著鋼印的收藏鑒定書為證。那位朋友拿出《吳湖帆畫集》告訴他,你買的這幅畫臨仿的是《廬山五老峰》,畫面雖同,氣韻、筆墨卻相差十萬八千里。他說:“例如這些松針,畫得松散呆板,哪是吳湖帆的大手筆!足可見這個作假的人頂多只學過三年畫。
過了幾天,商人又拿來一幅晚清名家任預(立凡)的山水和一幅翁同和的對聯。任預的畫倒是舊物,但筆墨了無生氣,一看便知是當時的膺品;而翁同和的對聯,則是石印的復制品,根本不是原作。商人聽說之后,發誓以后再也不當“冤大頭”了。
中國自古就有無比精良的假畫業,本不足為奇。但是,過去造假還講究點水平,且明確說明,哪些是贗品,哪些是仿制品。有些造假高手,往往能做到以假亂真,甚至叫人上了當還不得不佩服。張大千造的石濤假畫,就曾騙過鑒定大師龐虛齋。而現代人造假,連點起碼的良心都不講,有的人連基本技法都未掌握,就敢冒充名家賺大錢。還有的昧著良心作偽證,把明明白白的膺品定為“真跡”,甚至寫上一段題跋,吹捧一番:“此乃某某精心之作”。這就比造假者更為墮落了。當今書畫市場膺品泛濫,不能不說與有一批墮落的“鑒定專家”和造假者狼狽為奸不無關系。
誰來規范鑒定師隊伍
2008年5月11日,著名畫家吳冠中在家里指著電腦屏幕上的一幅名為《池塘》的畫說:“假的,這張畫是假的。”在場的一位企業家無可奈何地接受了這個嚴酷的事實。
3年前,這位企業家飛赴北京,在翰海花了253萬喜孜孜地捧回了這幅《池塘》畫。半年后,有一家拍賣行找到了這位企業家,動員她把《池塘》拿去拍賣,但拍賣行在對畫進行鑒定時發現此畫有問題,對此,專門收藏吳冠中畫的收藏家郭瑞騰評價說:“《池塘》是偽作,有許多漏洞,如年份、地點、風格、題材、題字、尺寸、材質,但最大的漏洞是畫的質量,是一張難看的畫。如果排除投機,撿漏的心態,有眼力的收藏家是能辨出真偽的。”
由此可見,此畫問題出在“鑒定”上,我們且不論是誰鑒定的?鑒定的水平如何?單就“鑒定”這兩個字來說,責任重大!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就在鑒定專家一句話上。
如今的古玩市場上,收藏愛好者如過江之鯽,但所謂的“鑒定師”也是多如牛毛。筆者曾遇到一個喜歡收藏的雜志社主編,他說自己愛好收藏十幾年,家有藏品數千件,筆者曾經領略過此公豐富的藏品,實在是不敢恭維啊!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半瓶醋不到的收藏愛好者,手里也拿出一本“鑒定師”的證書給我看,得意洋洋地說:“我也是鑒定師了”。嗚呼哀哉,如此“鑒定師”只能說是徒有虛名,甚至是誤人子弟。
確實,現實生活中很多所謂的“鑒定證書”毫無法律效應,它們只是一些所謂的“鑒定專家”利欲熏心的產物。有些人三五成群地打著“著名專家”和“高級研究員”的旗號四處幫人鑒定,名為鑒定、實為行騙。只要你肯掏錢,無論藏品的真偽都可以出具鑒定證書。這樣的行為不僅使許多藏友蒙受巨大的精神和經濟損失,更褻瀆了收藏這塊高雅的文化圣地。
造假賣假的行為是深惡痛絕的,但卻無法紀法規來規范,所以,我們在痛恨的同時只能無奈。對此,著名畫家、全國政協常委吳冠中說:“國外大的畫廊和拍賣行,如果遇到假畫,一個月內可以退畫,政府執法部門對假畫的來源會法律加入,如果發現畫廊和拍賣行造假,除了坐牢等法律責任,還會把它罰得傾家蕩產,為什么我們打假畫這么難呢?”
誰來相信鑒定師?誰來規范鑒定師隊伍?誰來打造古玩和拍賣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