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問題系做此種偽的“誘因”之一:凡是名家生平為數不多的另類型作品,就會有某些收藏家專門沖著其稀有性而去購藏,社會上畢竟有不少收藏人較認同于“物以稀為貴”的說法或說“收藏原則”;但可能性較大的是他們以往根本就從未(或較少)見過真實的所“愛好”之物,眼中毫無標準,純樸是受一種強烈的“獵奇”與期待心理驅使,極易聽信那些造、售假者為兜售成品而編造的“動聽”故事(此類偽作的販賣一般都會“配套”有看似符合情理的“段子”),其結果當然是上當受騙。
30多年前,筆者本人在學畫初期,就閱讀過海派人物畫家方增先撰寫的《怎樣畫水墨人物畫》一書,筆者對書中所撰述內容與插圖至今都記憶猶新。圖1便是方增先在該著作中配合行文而登載的一件人物畫“寫生習作類”作品,圖2則是疑為“絕對克隆”物,它近幾年先后數次入拍于南方的幾家拍賣行,筆者曾親眼看到它被人競拍去。雖然圖1和圖2表面上初看較相似,但還是可以感覺圖2在藝術性與筆墨生動自然“度”上與圖1存在不少差距。如圖2畫中的筆墨相對僵滯而生硬,明顯地具有“模”與“仿”的“亦步亦趨”跡象,畫的總體韻致不如圖1來的柔和完美。不過,上述這些內容需要用專業的眼光才能慢慢“品”察出來。以筆者個人經驗認為,名家“寫生習作類”偽作的造假,各種方式皆可入“畫”。像“絕對克隆”、“相對克隆”、“仿制”和“臆造”的成品我在世面上都見到過不少,只是類似于圖2這樣的 “絕對克隆”疑偽成品還是相對最多。
要勝任于辨識“寫生習作類”的贗品,建議從以下三處入手:首先是看當局作品的總體筆墨與筆墨局部以及造型狀態的藝術性和自然度如何,要是某成品筆勢的運行與點線搭配欠深刻、妥貼與生動,即意味著畫者的藝功不到家,成品就不可能是真跡;其次是要花點時間去專門了解當局名家該類型作品的基本面貌及存世與流通量情況,因每一位名家的藝術創作習慣與教學“狀態”各不相同,只有“見”得多,才能使判斷的把握增大;最后對有款識(此類真跡與偽作有不少是沒有款識的)的待定作品要細看其題識,若是名家親筆,即使只隨意書寫幾個小字也一定是自如而得體,與畫的筆線能相互印證,唯偽作的題識才顯得拘謹而別扭,這只要再多看一眼圖2便能明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