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末,一個宏偉壯麗的世界超級工程巍然地屹立在這里,這就是讓世人矚目的長江三峽中的三斗坪和中堡島。
如能親身到這個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并能在今天變成現實的地方走一走,當然是令人愜意不過的事情了!所幸,重慶國畫院給了我這個機會。組織者要求通過此行能拿出作品來參加重慶直轄后首次晉京國畫展。但在這之前,我從未涉足工業題材,腦子里自是一片空白。我想,沿著“火熱的生活中去尋找創作源泉”的那條早被譽為成功之路的道上走走,或許能得到點什么。至于現在畫這類作品既費力且不討好等方面問題,我沒有去管,先看看再說吧。
當置身于三峽大壩時,首先被這前所未有的氣勢所震懾:在三斗坪與中堡島之間方園十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著數以千計的各式最新型機械、車輛,它們晝夜轟鳴著,把整個大地翻了個身。登上大壩最高點壇子嶺鳥瞰,三峽工程盡收眼底,若大的花崗巖壩基被切割成各式形體。看那氣勢磅礴的縱向圍堰、導流明渠,那裂谷深淵般的永久船閘,縱橫逶迤的隔流堤,防滲墻,那擎天柱般的高高聳立的特大型澆鑄機、拌和樓,還有那飛虹臥波的西陵長江大橋……建設者們銜江吞宇地裝點江山,此情此景,如是歷代詩圣再世,恐不知有多少瑰麗無比的千古高吟絕唱,這分明是億萬人傾心描繪的宏偉藍圖,這分明是體現中國人的智慧與偉力。壯哉,三峽工程!
這里駐扎著一支支來自祖國各地的南北征戰的專業勁旅。激情驅動著相機快門,疾馳著手中的畫筆。我們急于造訪建設者,但這里并不是我們事先想象的那種人山人海的場面,很多時候,他們的身影都隱沒在那龐大的現代化機器群中,他們的面容被遮在那一頂頂的安全帽下面。要和他們對話,只有待到用餐和休息的時刻。這是一張張樸實而堅定的臉,一群群普通而執著的勞動者。只有當他們手握機器遙控柄的時候,在擺弄測試儀的時候,在撥動手機對講的時候,在圖版上揮舞三角板與鉛筆的時候……才能領略他們身上特有的精神與氣質。他們就這樣默默無聞地、日以繼夜地傾其精力與心血,奉獻于造福后世的工程,奉獻于利在千秋的事業!
我想,還要去發現什么呢?造物主將這世界奇觀擱在了這里,這造物主就在我們眼前。這真實給我以力量,去把住這強烈的時代之脈,這力量讓人心馳神往,我要畫他們!
畫展臨近,時間緊迫。在近一個半月的時間內,我拿出了作品。雖然有許多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在觀者看來,三峽工程的氣勢已有所展現,大壩建設者的神采與氣質讓人過目不忘。這正是我所希翼的。這是自己用水墨材料所繪作品中最大的一幅,感到非如此不足以為快。畫面人物共計三十余,通過相機拍照、速寫素材、有關資料,人物原型基本夠用。但畫成后感到好幾位主要人物還不夠味,可見畫大場面,手中的資料應越多越好。為在有限的畫幅內盡可能展示那種氣勢,要做到緊湊、周全、合理。把畫面分為三個空間,有些像三聯畫的分段,但又不能象三聯畫那樣完全脫開,害怕有損于連貫的韻律,這樣既開又合,從中求節奏的跳躍。人物組合通過圍圈,平立、蹲、躍等形態,人物塑造通過凝思、展望、觀儀器、昂首仰視等動態,來表達空曠高遠。用澆鑄機、挖掘機、輸壓機等機械來連貫三個段落為之一統,特別是中旬的大壩,起了既加深層次,又具有鮮明的符號性,起了醒題的作用。要體現工程的現代科學規劃、建設與管理,人物形象選取具有知識化的特征,通過服飾、道具、動態、神韻折射出現代文明之光。
在繪制的過程中,傳統的中國畫筆墨在這里顯然不合時宜,大量的見筆墨處——衣紋的質與線的成否是個重要環節,它們必然要與工業文明合拍。四周機械粗放的切線已具有氛圍,它使畫面爽快、強烈而具現代感。但與人物衣紋配合不當也會顯得僵直呆板。這樣,在考慮筆墨時應兼顧多種因素,努力尋出相關的東西,如衣紋中縫紉裝飾線與折皺的反差,在人堆中營造穿插一些顯直線的小東西等。操作方式有很多改變,使墨團與線在內涵中顯張力。乃至工具材料,我也做了些嘗試,加用了扁筆、排刷之類。事實上,只要用得適當,又未嘗不可,它能使畫面產生一種新的感覺。紙張采用生熟干濕并用,有凝有化。總之,為把心目中的感覺尋出來,多用些手段,為把跨世紀工程的人們的力量與智慧交融的主弦律奏出來,多想辦法。
通過這次工業題材大場面創作的嘗試,想想也真有所得。它為今后再畫這類作品時總結了經驗,也添了信心。當返回去畫自己的作品時,會感到更充實,底氣也足些。它使人懂得去釋放人的潛能的重要。同時亦有了為這幅應該去盡力的畫的心理肯定.點點滴滴,提筆記之,以為積累
1997.5.于四川美院桃花山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