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藝術,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的回落,在內地藝術品市場上的成績平平,意味著什么?
張曉剛,無疑是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他的代表作《大家庭》系列成為拍場上最為活躍的拍品。從2004年至2005年,張曉剛油畫作品共上拍29件,成交26件,成交率達到90%,總成交金額也達到了829.3682萬元。這樣的成績,對于其它當代藝術家來說,是一個難以突破的記錄。但是,搜索網頁,你會發現,在那串令人驚嘆的數據之后并未附有作品的詳細介紹和評價。為何《大家庭》系列是張曉剛的代表作?它的特色是什么?什么原因使眾多藏家不惜天價將其收藏?這些問號對大多數以投資為目的的競拍者而言都是茫然。他們打造了這個市價飆升的“鬧市”,卻沒人想過該如何收尾。
有人認為,拍場上當代藝術的火爆,說明人們已經逐漸認識、理解它,筆者卻認為未必。首先,相對低迷的股市,日益上升的藝術品市場充滿了誘惑。還有很多專家斷言,只要是藝術品,從長遠來看,其價值只會上升,不會跌落。這讓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將資金從股市、房產中抽出,投向藝術品市場。然而,在魚目混雜的藝術品市場中,對那些捧著鼓囔囔的錢袋初次邁入藝術品市場門檻的大戶而言,贗品無疑是只攔路虎。最安全的辦法,就是購買在世藝術家的作品。這個捷徑,為當代藝術家們帶來了機遇;其次,雖然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等人的作品,一直在國際藝術市場上深受歡迎,卻在內地市場就顯得力不從心。其主要原因,在于這些作品帶有中國特定歷史時代的印記,表現了某種中國式的藝術觀念——這恰恰是外國人特別喜歡的。
羅中立、周春芽,葉永青,這三位來自四川的當代藝術大將的作品風格,卻與張曉剛等人的不同。僅看羅中立,他以油畫《父親》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已經名聲赫然。如今,畫風有所改變,卻不改其固有的鄉土情結。其實,流傳于藝術品市場上的羅中立作品,很少有稱得上是其代表之作,但靠著他扎實的繪畫功底和濃郁的鄉土風情,成為內地藏家的競拍對象。這與我們的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經歷長達幾十年的“蘇式”美學教育,大家的審美情趣根深蒂固,尤其是藝術品市場上的那批中堅力量以中老年居多,他們對于現實主義、寫實風格情有獨鐘,認為那才是真功夫。而那些畫家恰恰也正當壯年,所創畫作流露出的那種中國式的詩情畫意容易得到同時代買家的共鳴。
趙無極、朱德群這樣在西方備受歡迎的當代油畫大家,為何始終無法真正敲開內地拍賣市場之門,原因也就在于此。雖然他們的創作,很深刻地表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但很多以投資為目的的競拍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都一知半解,他們無法真正理解趙無極、朱德群等現代派油畫家中西交融的作品。
當代藝術拍賣內地市場前景如何?問題主要集中在以新生代為代表的先鋒、前衛藝術身上。由于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價格飆升,的確助長了當代藝術在國內的發展,一批誕生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新一代藝術家脫穎而出。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依然應該防范拔苗助長的趨勢。畢竟,當代藝術是前探性的、試驗性的藝術樣式,無法在短期內成為經典,甚至有些作品可能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從人們視線中消失。當代藝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我們則不能光顧著藝術品的成交數據,更應該把精力放在對這些作品的研究上。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的回落,在內地藝術品市場上的成績平平,意味著什么?
張曉剛,無疑是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他的代表作《大家庭》系列成為拍場上最為活躍的拍品。從2004年至2005年,張曉剛油畫作品共上拍29件,成交26件,成交率達到90%,總成交金額也達到了829.3682萬元。這樣的成績,對于其它當代藝術家來說,是一個難以突破的記錄。但是,搜索網頁,你會發現,在那串令人驚嘆的數據之后并未附有作品的詳細介紹和評價。為何《大家庭》系列是張曉剛的代表作?它的特色是什么?什么原因使眾多藏家不惜天價將其收藏?這些問號對大多數以投資為目的的競拍者而言都是茫然。他們打造了這個市價飆升的“鬧市”,卻沒人想過該如何收尾。
有人認為,拍場上當代藝術的火爆,說明人們已經逐漸認識、理解它,筆者卻認為未必。首先,相對低迷的股市,日益上升的藝術品市場充滿了誘惑。還有很多專家斷言,只要是藝術品,從長遠來看,其價值只會上升,不會跌落。這讓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將資金從股市、房產中抽出,投向藝術品市場。然而,在魚目混雜的藝術品市場中,對那些捧著鼓囔囔的錢袋初次邁入藝術品市場門檻的大戶而言,贗品無疑是只攔路虎。最安全的辦法,就是購買在世藝術家的作品。這個捷徑,為當代藝術家們帶來了機遇;其次,雖然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等人的作品,一直在國際藝術市場上深受歡迎,卻在內地市場就顯得力不從心。其主要原因,在于這些作品帶有中國特定歷史時代的印記,表現了某種中國式的藝術觀念——這恰恰是外國人特別喜歡的。
羅中立、周春芽,葉永青,這三位來自四川的當代藝術大將的作品風格,卻與張曉剛等人的不同。僅看羅中立,他以油畫《父親》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已經名聲赫然。如今,畫風有所改變,卻不改其固有的鄉土情結。其實,流傳于藝術品市場上的羅中立作品,很少有稱得上是其代表之作,但靠著他扎實的繪畫功底和濃郁的鄉土風情,成為內地藏家的競拍對象。這與我們的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經歷長達幾十年的“蘇式”美學教育,大家的審美情趣根深蒂固,尤其是藝術品市場上的那批中堅力量以中老年居多,他們對于現實主義、寫實風格情有獨鐘,認為那才是真功夫。而那些畫家恰恰也正當壯年,所創畫作流露出的那種中國式的詩情畫意容易得到同時代買家的共鳴。
趙無極、朱德群這樣在西方備受歡迎的當代油畫大家,為何始終無法真正敲開內地拍賣市場之門,原因也就在于此。雖然他們的創作,很深刻地表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但很多以投資為目的的競拍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都一知半解,他們無法真正理解趙無極、朱德群等現代派油畫家中西交融的作品。
當代藝術拍賣內地市場前景如何?問題主要集中在以新生代為代表的先鋒、前衛藝術身上。由于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價格飆升,的確助長了當代藝術在國內的發展,一批誕生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新一代藝術家脫穎而出。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依然應該防范拔苗助長的趨勢。畢竟,當代藝術是前探性的、試驗性的藝術樣式,無法在短期內成為經典,甚至有些作品可能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從人們視線中消失。當代藝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我們則不能光顧著藝術品的成交數據,更應該把精力放在對這些作品的研究上。
中國當代藝術走過30年 在大海中坎坷航行
中國當代藝術走過30年 在大海中坎坷航行
中國當代藝術走過30年 在大海中坎坷航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