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俗不可耐還是藝術創意,是少見多怪還是放錯地方
隨著居住環境的美化,如今,人們對小區安放藝術雕塑已是欣然接受。然而,北京著名居住小區天通苑近日安放的近20個現代雕塑,卻引起了軒然大波。這組由開發商投入百萬的雕塑群富有戲劇風格,以表現形態各異的人為主,有裸體的女人,光著身子的小孩,滄桑干癟的老人,最大的特點是夸張變形。有意思的是,雕塑從4月底安放小區以來,便引來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方贊之“有藝術創意”,另一方則斥之“俗不可耐”,特別是天通苑的一些中老年人,他們稱“無法在社區公園里接受這些裸體藝術。”
前日,一位網友將這組雕塑公布在自己的博客上,引來無數網友跟帖討論,社區該安放怎樣的藝術雕塑?很快成為一個參與人數廣泛的全國性話題。
兩種聲音:“俗不可耐”與“藝術創意”
據上傳照片的博主介紹,小區里不少人指著雕塑抱怨:太惡心了,在家門口豎這么多造型丑陋、袒胸露乳的雕像,不是污染小孩的心靈嗎?家長怎么好意思再帶孩子去小區公園玩?
在網上,批評的聲音更多。
“這組雕像實際體型非常巨大,擺在一個小小的街心公園十分怪異,根本無法給人美的享受。即使是藝術品,也要擺在合適的地方,平常百姓休閑的公園擺上這種造型怪異的雕塑,真是沒什么好印象。”
“我是美術學院的學生,但我憑第一感覺說話,這些雕塑不管怎么樣都覺得別扭!”
“我以一個普通人的眼光來看——不好看!我相信公共場所還是普通老百姓多,這么‘高雅’的藝術品還是進展覽館吧!”
“首先我認為這屬于有一點想法和追求的藝術。但是我不贊同把這些作品放在這里。因為不美。放在公園里的藝術應該是美的,大家喜聞樂見的,因為畢竟是在公園。公園的功能當中不應當擔負文化的碰撞;對于一些探討人性和社會當中不美的藝術作品,應該放到具有相應職能的例如美術館、藝術機構中讓觀眾自覺評判。”
同樣,力挺這組雕塑的人也不少。
“表現的是一種天然親情,并沒有色情和粗俗的成分。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哺乳,難道不應該贊美么?為什么偏偏要與惡俗對號入座呢?”
“這是一個藝術家的《生命》系列,多好的雕塑啊,揭示了生命的蓬勃生長,也表現了生命的新老更替,我還想帶著孩子去參觀呢。”
“這絕對是真正的藝術品。主要是我們國家大部分人對藝術的修養遠遠不夠,所以很難理解相對比較前衛的作品,而這往往就是未來流行的趨勢!”
藝術創新與欣賞習慣,誰該讓步?
網上爭論激烈,網下專業人士的看法同樣不盡相同。
中國雕塑網總編、南京十九山雕塑院院長李廣玉,在網上認真看了北京天通苑的這組雕塑。“從作品本身看,這應該算是成功之作。”他說:作者的眼光不錯,有創新。雕塑體量大,很有視覺沖擊力。我想,作品挨罵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惹了大人,而大人是拿孩子在說事。這組浪漫的現代雕塑基本是寫實的,只不過處理比較夸張。作品表現的母子情、祖孫情,很人文,很適合小區。相信孩子會理解的。孩子其實很純潔很天真,肯定不會說看不懂。我也做過一組乳房作品放在家里,我3歲的兒子覺得好玩,就上去吸著奶頭玩。我覺得并未對孩子產生什么負面影響。
“中國人沒有欣賞裸體的習慣,這些過于前衛的雕塑當然引起大家的反感。”省文化廳藝術處李慧,是省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的成員,她對當前很多小區熱衷搞出格雕塑很不滿。她說:西方國家的公共場所確實有不少人體雕塑,但那些人物都與這些城市歷史文化有關,如聞名世界的荷蘭小尿童。而我們的小區,景觀雕塑大多粗制濫造,人體比例失調,毫無美感可言。題材選擇與小區本身定位不相干,因而不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這就產生了錯位,在藝術家也許覺得有趣的東西,但在公眾眼中則成了一種“變態”。具體到北京天通苑這組雕塑,它比較注重形式,創作者本身覺得有創意,而老百姓則不理會。因為它違背了我們的社會風俗和欣賞習慣。
隨著藝術創作多元化,欣賞口味多樣化,對藝術作品的看法,已經很難有統一的標準。一些網友由此事件甚至給出建議:在小區安裝雕塑前搞一個民意調查,聽聽業主的意見。
作為網絡總編,李廣玉覺得這個話題的意義不止于贊同與反對,他還準備在中國雕塑家網上發起討論,請更多雕塑家來發表看法,“社區需要什么樣的雕塑,如果這個問題引起大家關注,這將是這組雕塑引發的另外一個意義。”
雕塑放錯地方,就會削弱審美價值
忙碌的南京大學教授吳為山,也抽空查看了天通苑的一組雕塑圖和網友們的反應。現任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的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顯然更深一層。他認為:城市雕塑是公共環境中的存在,與室內架上藝術不一樣,公共環境中的東西,應該反映人們的公共情感,引導公眾審美情趣向高尚、健康的方向發展。公共雕塑不僅要裝點人們生活的空間,還要深入人們的精神空間。畢竟,這不是藝術家個人創作,也不是個人藝術展覽,而是讓所有人來欣賞的。所以公共雕塑不僅要體現個人追求,還要考慮多層次不同人群的共同需求。因為小區里有老人,也有兒童,作品一定要符合民族審美習性,才能發揮教育與審美作用。比如,有些小區放的是圣母瑪利亞或斷臂維納斯,作品本身沒問題,但放錯了地方,就變得不倫不類,削弱了審美價值。
“小區雕塑并不強求要歷史題材或是體現當代精神的東西”,吳為山實事求是地說,小區雕塑著重要給人美好的情懷。具體說,題材要美,要有親和力,不招人反感,不故弄玄虛。此外,雕塑與小區建筑風格要相融合,形成和諧美好的空間。看北京的這組雕塑,表現的是親情這個永恒的主題,沒錯。但它太夸張,如果作為探索性雕塑,放在畫廊、私人工作室都可以,放在公共場所則不妥。你看,老太太干癟的乳房,像個干絲瓜掛著,沒有美感,不知是何意思?褒什么貶什么也不知道。大雕塑家羅丹曾經創作過“老娼婦”,塑的就是一個干癟的老婦人。這個妓女想當年年輕漂亮,而年老則變得干枯無人理睬,表現了作者的人生哲學思考,內含深刻的思想性,這個作品羅丹是自己收藏的。但北京這個雕塑把丑陋的、行將枯竭的生命呈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小區里,確實不適宜,不能激發人們心中高尚美好的情感。
到底什么樣的雕塑適合公共場所呢?吳為山建議:決策者不能想當然,可從4個方面考量。一是思想性,內容要健康高尚;二是合理性。如在南京新街口,放個很高大的雕塑,擋住視線,就不合理。三是藝術性,看其能否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情懷,能否做到雅俗共賞。四是技術性,比如要用無害材料,設計形狀不要太鋒利,否則會傷害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