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賣師,在大眾眼中是個神秘而又權威的職業,“一槌定音”說的就是這個職業拍賣師手中的小槌也成為公開公正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國內有資格證書的拍賣師有8000多人,分散在各個行業,但有業內人士指出,真正好的拍賣師就那幾位,而且被各拍賣公司所倚重和借用。
同時,拍賣師是個榮譽和毀謗并加于身的職業,優秀的因為成交率100%而獲戴白手套,有些人卻被罵舉“黑槌”,還有人認為拍賣師就是拍賣公司雇的“推銷員”,還有拍賣師的“走穴”也就是跨行業主持問題……人們印象中,感覺拍賣師有點像《無間道》里的“多面人”角色。
拍賣師真正的職業定位是什么樣的?他們稱職的標準是什么?面對普通大眾的種種負面猜測,為了還原拍賣師真正的職業面貌,本報記者對各方面進行了走訪。
拍賣師 會用小錢做“敲門磚”
“主持一場拍賣會并不難,普通人都會很容易地學會報價,但要成為一個好拍賣師卻不是容易的事。”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說。拍賣師又稱“拍賣官”,是拍賣行的發言人,一場成功的拍賣會離不開德才兼備、能力較高和經驗豐富的拍賣師。匡時油畫雕塑部經理尤永進一步解釋,現在國內拍賣師就像律師一樣,是有資格證書的,有了執照誰都可以去主拍,但有執照不代表就是好的拍賣師,現在拍賣師沒工作的太多了,跟律師境況差不多。到底誰比較有經驗,真正能夠被大型拍賣公司看上,主持專場的并不多,就那幾個人,圈里人都比較了解。
中貿圣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易蘇昊總經理說,拍賣行和拍賣師一般采取聘用制。聘用制包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拍賣師在該拍賣公司任職,占用公司編制,是公司的專屬拍賣師。另一種是有償借用,一般有償借用的拍賣師收入在2萬-3萬元/場或50元/件。拍賣行一般根據拍賣師的業務和人品來選定拍賣師。而對拍賣師來說,法律對他的要求是必須受聘于一家拍賣公司。
目前,國內拍賣師處于人數飽和、整體行情走低的局面。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全國共有拍賣師8000多人,但拍賣行僅有不足5000家,拍賣師人數的過度飽和造成了許多拍賣師無事可做。現在拍賣師掛職的年薪大概是每年3萬元-4萬元不等,一些中小拍賣公司無法支付拍賣師的高額年薪,不愿繼續招人,所以一些拍賣師想要掛職到拍賣公司,會想法給拍賣公司一些小錢作為“敲門磚”。
國內拍賣行業發展十多年,已不再是朝陽產業,除了著名大公司,一些中小拍賣公司一無拍品可拍,二無買家捧場,三無法院、資產管理公司、產權交易中心和政府部門等的強勢,于是零成交的有之,半歇業的有之,甚至破產倒閉的亦有之。在行業整體低迷的情況下,拍賣師想要有償掛職更是難上加難。此外,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推出了藝術品拍賣師、糧油競價交易師,國土資源部還有土地拍賣主持人,這些專業拍賣師在許多領域搶了普通拍賣師的飯碗,使后者掛職的前景堪憂,只能降價屈就,拍賣師行情持續走低。
“黑槌” 讓拍賣師可能判刑
“拍賣師左右不了拍賣進程。”中國八大拍賣公司之一——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董國強總經理一語概之。“這個行業信譽是第一位的。”其油畫雕塑部經理尤永補充說,他從業十多年,自匡時成立起就在公司工作了,公司沒發生過,身邊朋友也還沒碰到過,只是聽說過。
“‘黑槌’肯定會有,但我不相信這是大多數,中國的拍賣現實是不是到了‘黑槌’滿天、‘炒價’滿天的程度了,沒到呢。”從業十多年的資深拍賣師王剛說。一些有名的拍賣師,從經濟利益來說,不會冒這么大的風險,因為可能面臨吊銷職業資質和判刑,其實“黑槌”的問題跟社會其他行業對“腐敗”的質疑是一樣的。他在主拍過程中更多遇到的是買賣雙方矛盾。比如賣主會跟委托公司在付款、傭金方面有糾紛,賣家也會在拍賣之后抱怨拍賣師落槌快了沒到想象價位,但不太會現場打架,現場沖突打架的買家比較多,1995年他在上海拍書畫,有買家沒聽見想買的那個東西報價,他問完以后落槌了,那買家不干,落槌的買家也不同意重拍,當時兩家就打起來了。“有的拍賣師要維護公司利益,會決定重拍,這樣價格可能更高。”但王剛說落槌就是落槌了,如果糾纏于重拍,可能導致兩個買家都對拍賣公司不滿。拍賣師要在買、賣、公司三方利益之間找平衡點。
關于“黑槌”的質疑有的說是與拍賣公司串通,抬高藝術品價格幫“老板”賺更多傭金;也有與買家串通,無視拍場規則幫其低價競到貨品之說。資深文物學專家趙榆說,以中國內地拍賣業的火速發展和受關注度,黑槌的存活率很小。“拍賣師有職業道德,有規程,每個階梯報價有行規,而且每個價都要喊上三次,最后一次才能落槌。”趙榆說,如果拍賣師跟買家串通,不喊滿三次就落槌,當場肯定就有人會反對,拍賣公司也不干,因為這影響它提取的傭金。在拍賣現場,臺上就座的有拍賣公司老總、業務主管、書記官,還有臺下競拍的眾多買家,現場會有人提醒哪哪有人舉牌,“黑槌”在眾目睽睽之下是很難做到的。而且拍品的底價只有拍賣公司和賣主知道,拍賣師只是在拍賣前不多時間被告知底價。
更可能出現“黑槌”的主要原因,趙榆說,是因為拍賣師的“不小心”或者眼力達不到。中貿圣佳的拍賣現場經常坐上1500人左右,有的買主還不愿意把牌號舉得很高,結果沒看見,拍賣師落槌了,除非對方同意,才能重新喊價,否則就生效了,這是賦予拍賣師的一種權力。
“文物拍賣師和其他標的的拍賣師不一樣,一場一般要拍幾百件東西,平均一小時要拍60-100件,頻率是很快的。”這就對拍賣師提出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專業要求。
找“托兒”炒價 拍賣師如何自處?
對于藝術品來說,拍賣價位高,媒體愿意報道,藝術品和藝術家關注度就提高,往往就有放大效應。所以不少人希望進入拍賣行就能“快速市場化”,于是找來“托兒”。
“藝術家是需要鼓勵和培養的,通過拍賣激活和引導藝術品市場,是不少大拍賣公司能夠經久不衰的原因。”易蘇昊說,上世紀80年代楊永德為捧紅吳冠中,的確找過“托兒”,但這是建立在對藝術領域的科學判斷基礎上的,吳冠中作品的藝術價值就應該得到市場的肯定。易蘇昊說,拍賣師必須堅守誠實的職業道德,如果與委托人因共同利益而虛抬價格,是對其他藝術家的羞辱,而且拍賣公司形象也會受影響,得不償失。
王剛目前就掛靠在一家大型拍賣公司,他感覺大公司對“炒價”這種事都比較慎重。包括之前媒體報道的“拍賣公司公開拍賣自己公司所有物品”,還有拍賣公司虛假拍賣的報道,他也聽社會上有人說起過,但這些東西都沒有證據。“其實把所有外殼剝了,只需看實質,那就是長遠利益。小公司可能為了生存采取冒險手段,大的拍賣公司很少會這么做。”而且現在的拍賣場上,職業的收藏家是大多數。
王剛說,從法律上講,拍賣師沒有義務和足夠資質來甄別東西真假或者是否屬炒作,這些做法在法律上是明文規定禁止的,但除非有人舉報否則很難斷定。而且拍賣師有職業道德,不去打聽受雇公司的商業秘密。
在江蘇愛濤2005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王剛主拍的拍賣出現了混亂,一張畫在拍賣圖錄上的底價是2萬元。當買家叫到17萬時,仍然沒有到達該公司確定的底價,最后這張畫“漂”掉了。
據說這場拍賣會是江蘇愛濤公司準備了很長時間的一場大拍,拍品集中了鄭板橋、虛谷、吳昌碩、齊白石、傅抱石、徐悲鴻等近現代書畫大家的一批精品。因此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買家,發出的號牌超過200個,500個座位的大廳被擠得滿滿當當。當上述情況發生,立刻有買家開始質疑,隨后幾輪下來,偌大的一個拍賣場沒幾個人敢舉牌子了,因為大家不知道拍賣公司的底價到底是多少。比如張大千哥哥的一張《雪猿霜樹圖》,拍賣圖錄上的底價只有18000-28000元,公司定的實際底價是20萬元,要拍N輪才可能到達公司底價!兩者整整差了10倍,屬于罕見的估價離譜。
有關業內人士猜測,這是拍賣公司的策略,先把拍品的估價大大壓低,把買家吸引過來,再找托兒舉幾次牌到達差不多的實際底價,激活買家競拍,沒想到南京的書畫販子不僅眼力好,拍賣心理也十分成熟。
趙榆認為,這是拍賣公司的不規范,拍賣師應該拒絕主拍。
事實上,王剛當時看群情沸騰,就干脆直接報出了公司的底價來應對。他說,拍賣公司印發的圖錄上的標價,是按以往各類成交價進行的估價。如果公司規范的話,不應該差距太大,拍賣前跟賣家確定實際底價時就應該參考以往價格,估得不能太離譜。但如果要他重新選擇,他不會拒絕給愛濤主拍,因為圖錄上的估價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這畢竟不違法,說明公司專業性不強,或者成心誤導人氣,也屬誠信問題。他跟現場的好多買家都很熟,大家有意見的主要是公司估價不靠譜,太不專業或者有誠信問題。那是愛濤由一個經營銷售藝術品的公司轉成拍賣公司的第一場拍賣,第一次直接面對買家,操作經驗非常不夠。
事實上,拍賣公司一般九點開拍,八點半才會給拍賣師工作單,才會揭開底價面紗。王剛認為,對拍賣公司、拍賣師有三條底線限制——拍賣法、拍賣管理規定和道德。“愛濤的那次表現,職業道德是不夠完美,這損失的不是錢,是信譽。”
幫公司賣多賣高當稱職“推銷員”?
受雇于或者為某公司擔綱某場拍賣的拍賣師,當然希望拍賣成績好,因為這決定他的收益。但如果有人競價,他必須報價,如果在底價以下沒人舉牌,就是流拍,如果只有一個買家,那么一旦超過底價必須落槌。市場,也許就是拍賣師最大的游戲規則。
“就算是評價師、鑒定師也左右不了市場。”趙榆說,只要有人競爭,拍賣師就左右不了,就算拍賣公司想賣更高,沒人競價也屬空想。而且文物不是油鹽醬醋茶,屬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的珍稀品,也很難說文物的價值潛力有多少。兩年前在中貿圣佳上拍的惲壽平的山水畫《載鶴圖》,兩年后在中國嘉德就拍了3696萬元。何況,據他觀察,目前還沒有具備能對一樣文物進行估價能力的拍賣師。
做了十幾年拍賣的王剛,論場次,藝術品在他主持的門類里是最多的,一年55-60場,從1994年開始到現在將近1000場左右。但成交額藝術品不是最大的,只占15%-20%的比例,其他房產的成交額更驚人。他說要澄清一個概念,拍賣師不是按單件成交額高低取酬,是按成交率按勞取酬。
作為一個中介服務行業,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才恢復拍賣,大家對拍賣師相當不熟悉,覺得很神秘。王剛說,拍賣師只是諸多環節中的一個。早在歐洲古代,拍賣師都是法院人員來兼任的,比如面對一些資產拍賣,為的是不偏頗于原告或被告。藝術品拍賣師不應以“吆喝”、“推銷”為自己的職責。有關商品的介紹拍賣之前就發公告了,而且最少預展兩天,包括對拍品瑕疵的描述、臨時變更,在拍賣圖錄上要一一列舉。拍賣師的功能主要是要創造一個公開、公正、公平、寬松的環境,讓人自由競價,然后選擇一個最高價格落槌。
拍賣師在價格上的決定力有多大?“一個優秀拍賣師最關鍵的是,能合理地把握整個拍賣會的進度與節奏,通過觀察洞悉場下潛在買家的心思。”英國菲利浦拍賣行中國顧問胡杰說,資深拍賣師的業務經驗能給公司帶來豐厚利潤。
“拍賣師在成交率上影響不大,但成交總額有區別。”如果買家不想買這個東西,拍賣師口吐蓮花也不行。但王剛有自己的訣竅,比如控制自己的落槌速度。他經常主拍跟買家都很熟,知道一個買家能花多少錢,有時一個恰當提示,多問他一句加不加,可能就能加上幾十萬。拍賣師更大的職責是要穩定地控制拍賣進程,因為拍賣現場三方利益可以說是完全不一致的,如果現場發生糾紛,對拍賣公司和拍賣師來說損失的都不止是經濟利益。拍賣師真正實力的體現,在于要在短短幾分鐘甚至幾秒鐘里,在引導競買人爭相報價的過程中,能夠迅速判斷、找到三方(拍品主人、競買人、拍賣公司)最佳的利益平衡點,“更多是一種統籌的藝術”,然后一錘定音。
跨行“走穴”還是應成專家?
拍賣師就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記者采訪若干拍賣公司老總,他們都希望現在國內的拍賣師能“越來越專業”。匡時油畫雕塑部經理尤永說,在國外大型拍賣公司比如佳士得等,沒有拍賣師這一職位,經常是公司老總或者部門主管主槌。
目前國內拍賣師的收入直接跟勞動有關,如果一個公司一年只有五場拍賣,他不能只吃那五場,所以只要公司同意,拍賣師可以為其他公司主拍,業內通稱“走穴”。雖然拍賣師只要把“通行證”掛在某拍賣行,不用上臺就可以收取報酬,即所謂的“掛靠費”。但目前全國拍賣行不足5000家,一些規模較小的拍賣行無標的可拍,發展空間有限,拍賣行業人數飽和,也使得一些拍賣師到處“走穴”,包括跨行業主拍。
為了防范拍賣師不規范地“走穴”和“掛靠”但不“上崗”的行為,每年年底中拍協都會對注冊拍賣師進行年度審核。王鳳海介紹說,拍賣師年審制度主要依據這一年內的主持場數、成交金額、繼續教育情況等相關數據,其中繼續教育時間必須達到72學時。除去中拍協委托各省區市拍賣協會對注冊拍賣師集中培訓的40學時,剩余32學時由拍賣師通過著書、報紙媒體發表文章、理論研討會等形式自己完成。自從1997年《拍賣法》頒布實施之后,國家開始對拍賣師實行統一的注冊考試。從程序上說,成為一個拍賣師首先要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及在拍賣公司兩年以上工作經驗,還要通過學習掌握經濟學原理、《拍賣法》以及其他與拍賣行為有關的法律法規,學習拍賣理論、拍賣技巧等專業知識,最后通過國家組織的考試。據了解,每年全國執業拍賣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基本不超過30%。
對于拍賣師“專業化”的說法,王剛也同意,但可操作性不強。本身一家拍賣公司就不知道別人會委托他什么東西,拍賣師也就無從知道下一個拍品是什么。而且一些公司老總、經理本身工作很多,大公司一場拍賣要拍兩三千件東西,根本沒有精力。
“拍賣師也不能或者說不應該變成文物鑒定專家。”王剛說,與會計師、律師、記者一樣,拍賣師就是一種職業,國家目前也沒有對拍賣師進行專業的區分,只是有些人在自己某個領域中心得會多點。拍賣師也不應該太強調自己的判斷,一個拍賣公司一般有5位文博領域副研究員以上的工作人員,能以自己的意見去凌駕他們之上嗎?“拍賣師是個隨機應變的工作,如果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或多或少會在拍賣中流露出來,買家心很細,會覺得你拍賣師自己都沒信心。”你要么不接受主拍,要么就配合公司的框架走,王剛認為這樣很簡單。
當然,他給自己定了幾條保持“公正性”的原則。自己不參與任何競買,法律也不允許同一場拍賣里,拍賣師在臺上主拍,在下面找個人代為競購,法律還規定拍賣師不能買受聘公司的東西,也不能拿東西在自己公司里賣。因為他主持的公司太多,所以干脆從來不在拍賣場上買東西。王剛也不逛市場,因為很可能碰到他的客戶,哪天要是客戶東西進拍場了,影響公正性。還有就是不說“這東西好,大家快舉牌”之類的“煽動性”詞句,也不能拿以往各大公司的拍賣記錄說事兒。
拍賣師也呼吁填補法律“漏洞”
2007年5月29日,海南省三亞市“美麗之冠”拍賣會,當持9號牌的競買人報出4.58億元價位、持2號牌的競買人剛好舉起牌時,拍賣師敲下了拍賣槌。兩位競買人產生嚴重糾紛,也引發了對拍賣師報價標準的再度探討。
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說,盡管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報價三聲”久而久之已經成了行規。2005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終審判決江西金馬拍賣行案件,法律尊重行業拍賣習慣,斷定這次拍賣無效,重新拍賣。
王剛也認為拍賣法有不夠細的地方。比如2002年他的一次拍賣,現場有個買家委托工作人員舉牌,結果上海工商局判定違法,其實不讓工作人員參與競拍宗旨是不能由此“獲利”。后來相關法律才規定有委托席。還有就是多少個買家才能開始拍賣會?他主持的一場資產拍賣只有一個買家,最后沒允許拍賣。“拍資產的時候經常只有一個買家,哪有那么多有錢人啊?”在2003年初商務部拍賣管理辦法里才明文規定,拍賣只有沒有買家時才必須終止。
包括現在買家和買家惡意串通(拍場不競爭,私底下交易)、買家和拍賣公司串通等等,都像足球場上的黑哨,處于沒證據狀態。
友情提示
趕赴拍賣會前的準備
●購買拍賣圖錄
參拍之前,尤其要重視拍賣公司的圖錄和預展。一般拍賣公司在推出拍賣之前,都會印制圖錄,花幾百元錢買一本非常必要。
●參加拍賣預展
在預展上,可以近距離甚至親手接觸自己感興趣的拍品。預展會場還是難得的學習場所, 很多鑒賞家、收藏家都云集于此, 現場的傾聽絕對價值連城。
●心理準備
要調整好心態,喜歡的東西無論多么好,總歸是身外之物,要有一顆平常心。還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確定好自己競買的心理價位,到時能夠做到理智舉牌,避免盲目沖動。
●學會聽懂專業術語,比如了解拍賣行業常用的不同 “價”的含義
估價:拍賣公司對該拍品目前市場價位的期待值。
底價:賣家與拍賣公司簽訂委托拍賣合同時雙方商定的最低出讓價。底價從來不公布,屬公司和賣家的商業秘密。
圖錄底價:只是一個以往的參考價格。
起叫價:拍賣師在進行每一件標的拍賣時,在拍場上報出的第一口價(一般會低于底價起拍)。
落槌價:拍賣師對每一件拍品在拍場競買叫到最高價并在確認沒有其他競買人后落槌時的價格。
成交價:買家競買成功后與拍賣公司結算后的實際出價,一般是落槌價加上12%的傭金。
●熟悉舉牌競價階梯
在競買過程中,除非向拍賣師特別說明,否則每次舉牌競價,拍賣師都將按照“競價階梯”報價。當報價低于1000元時,每個階梯為100元; 超過1000元時,則按“2、5、8”的階梯報價,比如一件拍品底價1萬元, 那么按1.2萬元、1.5萬元、1.8萬元、2萬元……加價,直到沒有人加價為止。
●了解拍賣師的操作規則和規律
拍賣師報價后會詢問:有人響應嗎?如果有,他會說:有了,還有加的嗎?這位先生(女士)加了,還有加的嗎?如果沒有了,拍賣師會重復若干次叫價,仍然沒有人應價,他就會說:最后一次,然后落槌。接著,進行下一件拍品的拍賣。
●相應的證明文件
一旦競買成功,買家要讓拍賣公司出具相應的證明,拍賣公司有出具相應證明文件的義務。這個證明能夠說明買家得到拍品的合法性, 且“流傳有序”,并為以后有可能的轉讓提供幫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