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至14日舉辦的2008(第十二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將與其系列展“國際當代藝術展”同期開展,這是亞洲各大藝博會中第一個將主展和系列展同時舉辦的新嘗試。同時,今年上海藝博會在參展團隊、展會結構和藝術理念等方面都有全新調整,為此,記者專訪了上海藝術博覽會宣傳部負責人王安桅。
陶瓷展欲打開市場“冷庫”?
由于重傳統輕當代的風氣影響,當代陶瓷一直不受待見,多年來得不到市場的認可。然而,今年的上海藝博會增設了占地1800平方米的“中國陶瓷藝術館”。 據王安桅介紹,上海人更喜歡海派、新穎點的東西,更傾向寫實的作品。上海畫廊經營國畫、瓷器的不在少數,畫廊業態比較豐富,所以藝博會主辦方要使參加畫廊構成能較全面地展現出畫廊業態。當代瓷器在上海也有一定市場,特設陶瓷專場還是比較符合市場需求的,也能使藝博會展品構成更豐富些。今年陶瓷展覽館分7塊展區,還要推出“中青年陶瓷推介展”,把往年海選方式改成邀請方式。參加陶瓷展的包括上海申窯等,選取作品從形狀到藝術語匯上都比較新穎,具有當代性,材料、制作工藝都有一定突破。
國畫大展發出多元信號
提到當代藝術,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帶著荒誕或嘲諷意味的油畫、裝置、影像等作品。在當代藝術大行其道的情況下,上海藝博會今年推出“新筆墨·中國畫大展”有何深意?王安桅解釋說,中國畫大展是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建議推出的,由他們作為指導單位來籌辦。雖然水墨畫在當代藝術中沒有話語權,但它也有其當代性,應在藝術市場中起到一定作用,占有一定地位。
王安桅不否認這次舉措對改變當代藝術為主的收藏結構的引導作用,他說,“收藏國畫的藏家比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要理性得多,對市場和畫家的了解非常清楚。當代藝術的F4或者五虎上將作品的升值空間已經不是很大了,很多收藏家和畫廊都在尋找潛力股。國畫收藏也是這樣,投資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等人的作品賺不了多少錢,這就要把關注目光轉移到青年畫家身上,他們的升值空間比較大,價格也容易接受。我們國畫展在學術上能看到新的動態,從畫廊角度可能發現新一代水墨藝術家,從藏家角度可能利于找到新的收藏方向,產生新的收藏興趣”。
來滬畫廊“東風”壓倒“西風”
今年參加上海藝博會的海內外畫廊數量已確定在120家左右,但與去年相比,亞太地區畫廊增多了,歐洲畫廊相對數量減少。去年海外畫廊有60多家,今年減少到40家。
王安桅表示,因為歐洲畫廊來滬商務費用比較高,另外存在藏家口味差異問題,上海藏家口味還是傾向于寫實傳統作品,而歐洲當代藝術作品可能被藏家欣賞,但上海本地買家購買不會踴躍,而且價格因素也阻礙國內藏家,如1萬歐元的作品在歐洲不算什么,但來中國銷售價格相對承受能力就偏高了。“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好像非常紅火,但我們還不是藝術品的進口國。”
“這幾年韓國、日本的畫廊大量進駐中國,而且在拍賣會上以前海外藝術家作品不大進來,現在韓國、日本的作品比比皆是。所以今年韓日畫廊增加也很正常。”王安桅這樣解釋參展韓日畫廊的增加。
“雙展合一”為加強競爭
現在亞洲地區已經形成了藝術交易圈,各地藝術博覽會的藝術資源幾乎是共通的,在各大城市藝術博覽會上能看到很多重疊的參展畫廊。蛋糕還是這塊蛋糕,但伸進來的刀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吸引畫廊參加自己的藝術博覽會是個難題。王安桅說,決定性競爭力在于誰能給參展畫廊提供更多的買家。這也是為什么要把兩個展覽放在一起的原因,就是要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共享,進行資源的整合,讓更多人了解藝術博覽會并融入其中。他說,“我們認為博覽會的知名度需要積累,點滴積累會產生延續效應,吸引到贊助企業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