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已八旬的徐悲鴻義子駱拓
年已八旬的徐悲鴻義子駱拓今日從加拿大回到國內,在上海作短暫停留。早報記者聞訊對這位老人進行了專訪。
駱拓生于1928年的檳城,祖籍福建。師承徐悲鴻、齊白石、黃賓虹、吳作人、李可染、蔣兆和,融中西于一爐,風格獨特,尤其擅長畫馬。自1947年入北平藝專,1951年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后,從事美術教育及藝術評論工作。1993年應多倫多市政府、加拿大高級專員公署及中國香港政府之邀在香港舉行“父子聯展”。駱拓的作品《深山遨游圖》也被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珍藏,成為該館有史以來收藏的第一位在世畫家作品。
駱奕同是駱拓之子,此次他陪同老父來到上海。駱奕同承父家訓,并得吳作人、蕭淑芳、李瑞年等名師親授。父子倆都在加拿大的多倫多授課,常有合作,并以一組名為“文化折射”的裝置作品,參加在加拿大舉行的“噢-加拿大?藝術為國”畫展,紀念“畫壇七杰”七十五周年特展。2002年,加拿大皇家冬季展邀請駱氏父子舉行馬年專題展,在國家展覽館之“總統廳”及“貴賓廳”舉行。
早報:徐悲鴻先生與您是怎么結緣相識的?
駱拓:在1941年的時候,有幸認識了徐先生,那時候我還很小,開始跟隨他學習畫畫。大概在1947年到1953年期間,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徐先生住在了我家,那段時間非常值得懷念,是我專心學師的美好時光。
早報:徐悲鴻先生的畫作中有沒有哪一幅讓您印象特別深刻的?
駱拓:很多。但有一幅,我覺得對我來說感情很深,是《長沙大會戰》。當時,跟徐先生學畫畫,我研的墨,我拉的紙,并親眼看到一幅畫的完成過程,印象太深了。
早報:您在加拿大繼續畫畫嗎?
駱拓:幾十年沒有回國,變化很大。去加拿大是在那教書和畫畫,那里有中國畫的必修課程,當然也有西洋畫,我什么都教。1978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進修課程。
早報:您與父親駱拓經常合作嗎?
駱奕同:是的,有一組名為“文化折射”的裝置作品,用水墨畫來畫加拿大的山,你知道這很特別,觀眾被云氣的效果迷住了。我們還采用了軟的鏡面,垂直放置在畫的左右,觀賞者首先從鏡子中看到自己,再看到自己的影像在畫中,還有變形的凹凸鏡面,使畫面顯現出動感。
早報:中國畫的哪一點最吸引人?
駱奕同:哲學意味。水墨、水彩,其實都是水媒體,中國畫講究一個意蘊,這和文化有關,比如用圓形和方形表示“天圓地方”,就像天壇;而在西方,地中海、愛琴海沿岸古劇場的存在也表明了相似的意思,我的作品也正是朝這個契合點邁進的。
早報:您身在海外,怎么看待中國的當代藝術?
駱拓:身在國外,可能看得更冷靜一些。被炒作的嫌疑相當濃烈,不少年輕人喜歡西方的技法,但卻缺乏長久的訓練,很多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一度飆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被控制和受害的對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