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康定•在朋友們身邊
劉洵
我回康定大都選擇冬季,東關的風和折多河的水聲都還沒變,藏族人熱愛音樂的特性沒有變,沿街鋪面的藏搖滾、藏輕音樂、藏戲彈唱,弦子山歌,合著冰涼的山風,塞滿過客的耳朵,混雜的聲音里,常有一種歌聲讓旅途勞頓、氣候不適的我氣若游絲,不能自己。
一種純碎的藏地牧區(qū)的山歌……
詩人丹戈住臨河一幢仿蘇式的舊樓房,結實的灰色墻面,共用的樓梯和過道以及各樓層的生鐵欄桿微微凸出樓外,算是簡單的建筑裝飾。
走在三樓的過道里,折多河的水聲更響亮了,人就象懸在河的上方,湍急的水與石頭撞擊出銀白的碎浪,映襯得來訪者們都面容慘白,直到進屋關上門窗,水聲便奇跡般變得遠遠的。
因為電爐的緣故室內(nèi)很暖和,一切都是原先的樣子,木地板、低矮的藏卓和電爐架,墻上許多飾品、布條、神密用具、帶血的手帕,以及不太協(xié)調的都市溫情照片……
比起瘦弱不堪的我,丹哥兒身體依舊強健,風流傭儻不減當當年。我倆一塊從成都調來康定,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每次見他與藏族妻子斯郎志瑪端坐一塊兒的時候,我總覺十分有趣,從額頭鼻子到下巴都十分相似,只是一大一小。志瑪是正規(guī)舞蹈演員,藏族女子中的嬌嬌者,自然有那種風度,偏偏丹哥兒也想盡顯風流,舉手投足,扭臀擺肢的,畫蛇添足了嘛!
我詫異發(fā)現(xiàn)電爐燃著的爐絲和我記憶中的狀態(tài)完全一樣,在灑精作用下變得時而明亮時而模糊,無數(shù)青春的記憶啊! 我們是上世紀紀80年代初在成都認識的,那是一個中國哲學和文化界空前活躍的時代,青春激昂的我們置身于一場以激情為原動力以先鋒為手段,追求個性解放的藝術狂潮中,今天看來這場運動的開始階段對我們這代人還是有意義的,相對近代中國文化而言追求個性解放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也是必須的,否則,我們也不會想到《天邊外》去尋找真正屬于自我的天地,幸運的是在后來先鋒轉化為中國前衛(wèi)藝術的時尚鬧劇時我們已經(jīng)在康定有了自己的家園,這里聚集了一批另類文化人。
繼尼采和羅蘭巴特后,德利拉于70年代進一步宣告“人死了”。中國大陸推遲到80年代末,隨著先鋒時期的“自我”不再有障礙和冒險意義,人們才發(fā)現(xiàn),“自我“不過是“一場自作多情的幻象”。自我的消解、過時,變?yōu)樽晕以闾#S著文化精神的潰敗,一直隱藏在先鋒和激情背后的欲望,一種無限要求、無限膨脹的欲望終于“水落石出”!
一切都是欲望的先道,正如當年海予所預言的那樣,“大地啊你是我們欲望之海的/破碎的酒杯/一切都沒有/我們只剩下欲望……”
與這種整齊化一的主流文化相異的是,我們這批精神流浪者在康定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歡樂與憂傷、希望與夢想都邁過了當下病態(tài)的“矯情”、“艷俗”、“玩世”等時髦流行病,以自在的身份與東西方的先行者對話。雪域詩人們用個性化的詩歌語言對個人境遇的描述,是一種發(fā)自心底的人性需要。對自然故土,以及人類之愛盡情謳歌,特別是他們化解苦難的幽默,驚天動地的狂放不羈。
追憶逝去了的、與他們在一起的那些不眠之夜是對我今天時鐘般生活的支撐和無限慰籍……
聚會常常就在這兩間充滿幻覺的小屋,無論白天夜晚,室內(nèi)永遠被微弱的暖色調燈光控制,各種干枯的高原植物被夸張地置于理想的位置,不過每到夜深人散杯盤狼跡的時候,這一切就不復存在了。
我常會得到表演一兩首吉它曲的機會,效果多伴是可以保證的,這是我最驕傲的一手。有一次我深情奏完一曲《巴爾罕布拉宮的憶》,還沉醉于自戀情緒當中,列美平措呼喚眾人安靜:洵哥兒試好弦要開始演奏了! 從此我意識到喝酒之前才是演奏的最佳時機。
列美平措是這群人中最有“名氣”的詩人,憨直的性格毫不隱瞞需要得到相應的尊敬。自信唱“故鄉(xiāng)的小路”可以和亞東比平,最希望朋友參觀自己的藏書,能清晰的說出《水滸》、《三國演義》所有人物的名和字以及人物關系,當然都必須在喝酒之后。
西饒嘉措喝過酒也會直著嗓子放歌,水平極不穩(wěn)定,最得意的一手是做為現(xiàn)代詩人可以揮豪寫下“家為慧子殘”或者“還我風流”的國粹書法,也有酒后的狂亂,甚至自傷。
丹戈最值得驕傲的漂亮額頭,曾被自己用灑瓶砸出深深的疤痕。嘉措為追尋海子的亡魂成為跳下折多河唯一被救起的生還者,而后寫了一組關于水下石頭的光怪陸離的詩。只有竇林酒后不會出現(xiàn)極端行為,只是對著煙霧和眩光喃喃訴說無盡的心事,訴說對中國文化的考,“沿了冰鋪的橋,去找出城的路,”(《冬季家園》)。
從未間段過寫作的女詩人桑丹也有驚人酒量,我們初次見面時,在一起聆聽英國大提家杜•普蕾演奏埃爾加協(xié)奏曲。演奏者自己曾經(jīng)過:“每當聽到這首曲予的慢板樂章,心總會被撕成碎片……” 桑丹因小兒麻痹癥行走艱難,或許感同身受于杜普蕾的個人境遇,桑丹直到第二天都醉得不省人事。
天生麗質的少女楊曉倫,從康定衛(wèi)學校畢業(yè)還不到二十歲的年齡便毅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時光,給我寫來簡短的書信,大意是希望我關照她在學習繪畫的妹妹,曉倫死意已絕,加上平素倔強的個性,使這份遺書看上去只是淡淡地問候,它成為我最不堪回首的青春往事。
憑與生具來的語言天才曉倫寫下美艷奇異的《紅孩兒》組詩,印象中應該是從無數(shù)風格瑰麗的短詩當中滲透出了做母親的溫柔欲望。天才總是不具備與惡劣環(huán)境周旋的能力,心理陰暗的鄉(xiāng)村干部和嫖賭成性的貨車駕駛員成為曉倫在塵世的最后風景線。大渡河畔那坐有厚厚的土墻房子的窗戶被一棵植物擋去了光線,植物葉子很是大得出奇,顏色異常鮮艷,室內(nèi)墻上有充滿童趣的圖畫,不知道是曉倫生前何時畫上去的。
何曉玉也愛在自家墑上寫寫畫畫,不過她是那種隨遇而安的人,不會自殺的,她不用喝酒就會大聲地、快速地、不問斷地對你說這說那,大而異樣的眼神永遠注視你身體背后的某個地方,讓我時不時轉身看看。我時常感到她的個性剛強有余,不過她的歌聲確又很迷人,萬般柔情,真是不可思義,相處得久了,你會發(fā)現(xiàn)她內(nèi)心無限的善良,應該說這群性情中人性格各異,但都有一棵善良而彼此深深眷顧的心。有爭吵的天翻地履,發(fā)誓永不相見的“悲壯情節(jié)”,第二天又一切如常,每到酒盡人散的深夜,彼此攙扶著,嘮嘮叨叨,遙遙相送,其實都離得不遠,笫二天就見著了。
愛情從來就是人性關懷的主題之一,如果說曉倫與丹戈最后的那些日子以及遺下的《紅孩兒》是康巴詩壇一曲未完的悲艷的絕唱,那么女詩人梅莎與遠方游吟詩人永無了結的戀情,以及一組組動人情詩,已勝過她如格薩爾王妃般的容顏。(梅莎•傳說中格薩爾的王妃) 這群“孤旅天涯客……遠走的遠走了,剩下的小多了,還會有什么將要轉瞬即逝,致使今天的我,百感交集,熱淚盈眶”(《老戈的小屋》桑丹)
為什么在歲月匆匆、轉瞬即逝的今天,仍有如此樸素動人的語言訴說人類的情感呢?我想唯一解釋是這是一種個人需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需要。
就如藏地牧區(qū)的山歌。
牧民注定要終身漂流(藏語牧民一詞的意譯)。與他們的祖先一樣永遠與那片天地保持原始的統(tǒng)一聯(lián)系。
我第一次面對高原牧區(qū)緩緩的山丘總會遙想天邊外的另一翻景象,成為這里的居民后,放棄了這種猜想,因為天邊外還是空曠的自古無人耕種的草原,它不屬于任何個人,甚至沒有令人信服的歷史遺跡。在這樣的天地里,在沒有盡頭的漂流中,歌唱成為發(fā)自人心底的愿望,人必須歌唱,無需任何聽眾。歌唱家園、愛情、親情、離別重逢,把人自己的情感無限擴大到天地中去。單調而悠長的主題不斷重復,回蕩在荒原上,構成音樂本身的悲劇氣氛,同時伴隨尖利的,極高音區(qū)的重復形成扣人心弦的緊張感,一種包含這片天地中從古到今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歌聲。這是一種人類文化河流最有價值的原素…… 是的,僅僅還只是原素。在藏戲、彈唱或藏式流行歌曲中我都沒有聽到過這種大寫的“人”的聲音。即便是《阿姐鼓》這樣慘烈的故事也幻化成為都市人在一種回歸歷史的假象中完成對現(xiàn)實短暫的超越,實際上是對現(xiàn)實的遺忘。在一種生存與死亡、自然與歷史的距離感中得到虛無的安慰,正因為如此,海子才會發(fā)問:“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黑夜的獻詩》海子)
丹戈與嘉措選擇了更為真實的生活,在離康定數(shù)百公里外的羅柯瑪草原,嘉措成為小學教師,丹戈謀到鄉(xiāng)文書的職位,從此羅柯瑪與康定通過手搖式電話機,傳遞著古代與現(xiàn)代的文化信息。國家尚未開通這里的班車,離它最近的爐霍縣城有70公里。
“今天,當你走過這片高原,你也就同時走進了這里的昨天、今天和未來。”丹戈是這樣描述它的。
這里同樣是圓緩低矮的山丘綿延起伏,只不過有相對密集的牧民定居。穿城而過都不用一分鐘的時間,鎮(zhèn)中心位置較大的山包上是寺院僧侶的住房鱗次櫛比,在很遠的地方都可以看得見,顯示出這兒是這片草原的文化中心所在地。從寺院最高處可以鳥瞰全鎮(zhèn)和這片草原上起伏的山丘,鎮(zhèn)左邊那小塊青灰色瓦房頂?shù)慕ㄖ褪青l(xiāng)政府所在地了,甚止還可以辨出兩位詩人居住的厚厚的土墻房屋及園內(nèi)的柴禾,老式手搖電話亭。鎮(zhèn)子其余建筑都是平頂?shù)呐{藏房。
寺院主殿的正前方有一片兩山之間的開闊平原,從這兒可以看見全鎮(zhèn)唯一那條淺黃色的干燥的道路是如何越遠越細和天邊相連的,在陰天柔合明亮的光照下,偶爾一兩個小黑點輕微的蠕動,在周圍寂靜的褐灰色荒原塒襯下顯得很突出。當年建寺的高僧選這樣的位置真是神的啟示嗎?或者是他自己的愿望,無聊時候可以看看天邊外的景致呢?
我們也常常在這里看遠處的風景。
丹哥兒以夸張的姿態(tài),在廟宇紅墻的背景前演說他數(shù)百萬字的《哲學筆記》的要點,或者說是我和梅子能聽懂的部分,同時對坐著或半躺著的我們宣告,文學的未來,必須在重建東方藝術審美和思維這一前提下,在新的寓言和神圣中展開。
“雪域作為一種歷史觀和生活方式以及作為人類不斷尋找精神家園和重迫心靈的長久的參照,正在不斷被本質的注視和認識,中國小說的未來就將從這里開啟。”(丹戈:哲學筆記)
我暗忖:狗日的又長進了!
嘉措喃喃訴說他的新作《月亮河》,我總認為這部小說勝過他后來的《煌煌》。如果說三島山紀夫的《金閣寺》是以一種精雕細刻,人_工極致的手段表現(xiàn)“毀滅之美”,那么《月亮河》則是以刀劈斧砍的手段濃艷瑰麗的色彩對“‘毀滅之美”極盡謳歌!
夜晚,干電發(fā)電機的巨大噪音消失了,一切都靜得可怕,戶外黑得可怕,我們四人坐在鋼爐的周圍,后背依然很冷,往日的激揚與幽默都蕩然無存,只希望無盡的傾訴,懷念與牽掛,祝福與渴想,許多只能在記憶中埋葬的往事……。愛情!是啊,愛情,有些艱難時刻,只有最后的男女之愛讓人死而復生……。在他們調來這里的前一年,一位家在內(nèi)地的大學生被分配到這里教書,僅憑個人的力景他無法抗拒黑夜與孤獨,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是我從前的一名學生,大慨我也就是于偶然之間唯一見到他墳墓的內(nèi)地故人了……
那些日子里身單影只的志瑪疲憊的奔波于康定和羅柯瑪之問,目睹了兩匹“荒原狼”在漫長的冬季如何相互撕咬又相互依畏,由嘉措主持婚禮,在扇情的七月草原上丹戈為愛妻志瑪戴上一小朵野花。[
幾年后,丹戈與嘉措又回到康定城,兩個稀奇古怪的人的來去成為那片草原牧民口授心記的一段傳聞。
折多河的水依然穿城而過,那幢臨河的灰色樓房因河水沖擊開始傾斜,終于徹底倒塌了。十分奇異的淺白色廢墟,象是遮蓋了一層霜雪。
年少氣盛的詩人們都已心平氣和,為現(xiàn)實而忙碌,與匆匆的行人沒有兩樣。但每到夜晚,心靈的歷程仍在繼續(xù),總有新的作品問世,總有新的詩人誕生,竇麗、尹向東、格絨追美等等一些我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聚會離不開酒,列美平措依然慎重的考慮參加與否,最后必然到場…
人并非注定要被超越,也不一定都是“社會的雕塑”。
在康定這座擁有極其復雜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古城中仍有一批由內(nèi)在生命的需要出發(fā)自由歌唱的“最后的莫西干人”。
一種純碎的藏地牧區(qū)的山歌……
詩人丹戈住臨河一幢仿蘇式的舊樓房,結實的灰色墻面,共用的樓梯和過道以及各樓層的生鐵欄桿微微凸出樓外,算是簡單的建筑裝飾。
走在三樓的過道里,折多河的水聲更響亮了,人就象懸在河的上方,湍急的水與石頭撞擊出銀白的碎浪,映襯得來訪者們都面容慘白,直到進屋關上門窗,水聲便奇跡般變得遠遠的。
因為電爐的緣故室內(nèi)很暖和,一切都是原先的樣子,木地板、低矮的藏卓和電爐架,墻上許多飾品、布條、神密用具、帶血的手帕,以及不太協(xié)調的都市溫情照片……
比起瘦弱不堪的我,丹哥兒身體依舊強健,風流傭儻不減當當年。我倆一塊從成都調來康定,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每次見他與藏族妻子斯郎志瑪端坐一塊兒的時候,我總覺十分有趣,從額頭鼻子到下巴都十分相似,只是一大一小。志瑪是正規(guī)舞蹈演員,藏族女子中的嬌嬌者,自然有那種風度,偏偏丹哥兒也想盡顯風流,舉手投足,扭臀擺肢的,畫蛇添足了嘛!
我詫異發(fā)現(xiàn)電爐燃著的爐絲和我記憶中的狀態(tài)完全一樣,在灑精作用下變得時而明亮時而模糊,無數(shù)青春的記憶啊! 我們是上世紀紀80年代初在成都認識的,那是一個中國哲學和文化界空前活躍的時代,青春激昂的我們置身于一場以激情為原動力以先鋒為手段,追求個性解放的藝術狂潮中,今天看來這場運動的開始階段對我們這代人還是有意義的,相對近代中國文化而言追求個性解放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也是必須的,否則,我們也不會想到《天邊外》去尋找真正屬于自我的天地,幸運的是在后來先鋒轉化為中國前衛(wèi)藝術的時尚鬧劇時我們已經(jīng)在康定有了自己的家園,這里聚集了一批另類文化人。
繼尼采和羅蘭巴特后,德利拉于70年代進一步宣告“人死了”。中國大陸推遲到80年代末,隨著先鋒時期的“自我”不再有障礙和冒險意義,人們才發(fā)現(xiàn),“自我“不過是“一場自作多情的幻象”。自我的消解、過時,變?yōu)樽晕以闾#S著文化精神的潰敗,一直隱藏在先鋒和激情背后的欲望,一種無限要求、無限膨脹的欲望終于“水落石出”!
一切都是欲望的先道,正如當年海予所預言的那樣,“大地啊你是我們欲望之海的/破碎的酒杯/一切都沒有/我們只剩下欲望……”
與這種整齊化一的主流文化相異的是,我們這批精神流浪者在康定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歡樂與憂傷、希望與夢想都邁過了當下病態(tài)的“矯情”、“艷俗”、“玩世”等時髦流行病,以自在的身份與東西方的先行者對話。雪域詩人們用個性化的詩歌語言對個人境遇的描述,是一種發(fā)自心底的人性需要。對自然故土,以及人類之愛盡情謳歌,特別是他們化解苦難的幽默,驚天動地的狂放不羈。
追憶逝去了的、與他們在一起的那些不眠之夜是對我今天時鐘般生活的支撐和無限慰籍……
聚會常常就在這兩間充滿幻覺的小屋,無論白天夜晚,室內(nèi)永遠被微弱的暖色調燈光控制,各種干枯的高原植物被夸張地置于理想的位置,不過每到夜深人散杯盤狼跡的時候,這一切就不復存在了。
我常會得到表演一兩首吉它曲的機會,效果多伴是可以保證的,這是我最驕傲的一手。有一次我深情奏完一曲《巴爾罕布拉宮的憶》,還沉醉于自戀情緒當中,列美平措呼喚眾人安靜:洵哥兒試好弦要開始演奏了! 從此我意識到喝酒之前才是演奏的最佳時機。
列美平措是這群人中最有“名氣”的詩人,憨直的性格毫不隱瞞需要得到相應的尊敬。自信唱“故鄉(xiāng)的小路”可以和亞東比平,最希望朋友參觀自己的藏書,能清晰的說出《水滸》、《三國演義》所有人物的名和字以及人物關系,當然都必須在喝酒之后。
西饒嘉措喝過酒也會直著嗓子放歌,水平極不穩(wěn)定,最得意的一手是做為現(xiàn)代詩人可以揮豪寫下“家為慧子殘”或者“還我風流”的國粹書法,也有酒后的狂亂,甚至自傷。
丹戈最值得驕傲的漂亮額頭,曾被自己用灑瓶砸出深深的疤痕。嘉措為追尋海子的亡魂成為跳下折多河唯一被救起的生還者,而后寫了一組關于水下石頭的光怪陸離的詩。只有竇林酒后不會出現(xiàn)極端行為,只是對著煙霧和眩光喃喃訴說無盡的心事,訴說對中國文化的考,“沿了冰鋪的橋,去找出城的路,”(《冬季家園》)。
從未間段過寫作的女詩人桑丹也有驚人酒量,我們初次見面時,在一起聆聽英國大提家杜•普蕾演奏埃爾加協(xié)奏曲。演奏者自己曾經(jīng)過:“每當聽到這首曲予的慢板樂章,心總會被撕成碎片……” 桑丹因小兒麻痹癥行走艱難,或許感同身受于杜普蕾的個人境遇,桑丹直到第二天都醉得不省人事。
天生麗質的少女楊曉倫,從康定衛(wèi)學校畢業(yè)還不到二十歲的年齡便毅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時光,給我寫來簡短的書信,大意是希望我關照她在學習繪畫的妹妹,曉倫死意已絕,加上平素倔強的個性,使這份遺書看上去只是淡淡地問候,它成為我最不堪回首的青春往事。
憑與生具來的語言天才曉倫寫下美艷奇異的《紅孩兒》組詩,印象中應該是從無數(shù)風格瑰麗的短詩當中滲透出了做母親的溫柔欲望。天才總是不具備與惡劣環(huán)境周旋的能力,心理陰暗的鄉(xiāng)村干部和嫖賭成性的貨車駕駛員成為曉倫在塵世的最后風景線。大渡河畔那坐有厚厚的土墻房子的窗戶被一棵植物擋去了光線,植物葉子很是大得出奇,顏色異常鮮艷,室內(nèi)墻上有充滿童趣的圖畫,不知道是曉倫生前何時畫上去的。
何曉玉也愛在自家墑上寫寫畫畫,不過她是那種隨遇而安的人,不會自殺的,她不用喝酒就會大聲地、快速地、不問斷地對你說這說那,大而異樣的眼神永遠注視你身體背后的某個地方,讓我時不時轉身看看。我時常感到她的個性剛強有余,不過她的歌聲確又很迷人,萬般柔情,真是不可思義,相處得久了,你會發(fā)現(xiàn)她內(nèi)心無限的善良,應該說這群性情中人性格各異,但都有一棵善良而彼此深深眷顧的心。有爭吵的天翻地履,發(fā)誓永不相見的“悲壯情節(jié)”,第二天又一切如常,每到酒盡人散的深夜,彼此攙扶著,嘮嘮叨叨,遙遙相送,其實都離得不遠,笫二天就見著了。
愛情從來就是人性關懷的主題之一,如果說曉倫與丹戈最后的那些日子以及遺下的《紅孩兒》是康巴詩壇一曲未完的悲艷的絕唱,那么女詩人梅莎與遠方游吟詩人永無了結的戀情,以及一組組動人情詩,已勝過她如格薩爾王妃般的容顏。(梅莎•傳說中格薩爾的王妃) 這群“孤旅天涯客……遠走的遠走了,剩下的小多了,還會有什么將要轉瞬即逝,致使今天的我,百感交集,熱淚盈眶”(《老戈的小屋》桑丹)
為什么在歲月匆匆、轉瞬即逝的今天,仍有如此樸素動人的語言訴說人類的情感呢?我想唯一解釋是這是一種個人需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需要。
就如藏地牧區(qū)的山歌。
牧民注定要終身漂流(藏語牧民一詞的意譯)。與他們的祖先一樣永遠與那片天地保持原始的統(tǒng)一聯(lián)系。
我第一次面對高原牧區(qū)緩緩的山丘總會遙想天邊外的另一翻景象,成為這里的居民后,放棄了這種猜想,因為天邊外還是空曠的自古無人耕種的草原,它不屬于任何個人,甚至沒有令人信服的歷史遺跡。在這樣的天地里,在沒有盡頭的漂流中,歌唱成為發(fā)自人心底的愿望,人必須歌唱,無需任何聽眾。歌唱家園、愛情、親情、離別重逢,把人自己的情感無限擴大到天地中去。單調而悠長的主題不斷重復,回蕩在荒原上,構成音樂本身的悲劇氣氛,同時伴隨尖利的,極高音區(qū)的重復形成扣人心弦的緊張感,一種包含這片天地中從古到今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歌聲。這是一種人類文化河流最有價值的原素…… 是的,僅僅還只是原素。在藏戲、彈唱或藏式流行歌曲中我都沒有聽到過這種大寫的“人”的聲音。即便是《阿姐鼓》這樣慘烈的故事也幻化成為都市人在一種回歸歷史的假象中完成對現(xiàn)實短暫的超越,實際上是對現(xiàn)實的遺忘。在一種生存與死亡、自然與歷史的距離感中得到虛無的安慰,正因為如此,海子才會發(fā)問:“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黑夜的獻詩》海子)
丹戈與嘉措選擇了更為真實的生活,在離康定數(shù)百公里外的羅柯瑪草原,嘉措成為小學教師,丹戈謀到鄉(xiāng)文書的職位,從此羅柯瑪與康定通過手搖式電話機,傳遞著古代與現(xiàn)代的文化信息。國家尚未開通這里的班車,離它最近的爐霍縣城有70公里。
“今天,當你走過這片高原,你也就同時走進了這里的昨天、今天和未來。”丹戈是這樣描述它的。
這里同樣是圓緩低矮的山丘綿延起伏,只不過有相對密集的牧民定居。穿城而過都不用一分鐘的時間,鎮(zhèn)中心位置較大的山包上是寺院僧侶的住房鱗次櫛比,在很遠的地方都可以看得見,顯示出這兒是這片草原的文化中心所在地。從寺院最高處可以鳥瞰全鎮(zhèn)和這片草原上起伏的山丘,鎮(zhèn)左邊那小塊青灰色瓦房頂?shù)慕ㄖ褪青l(xiāng)政府所在地了,甚止還可以辨出兩位詩人居住的厚厚的土墻房屋及園內(nèi)的柴禾,老式手搖電話亭。鎮(zhèn)子其余建筑都是平頂?shù)呐{藏房。
寺院主殿的正前方有一片兩山之間的開闊平原,從這兒可以看見全鎮(zhèn)唯一那條淺黃色的干燥的道路是如何越遠越細和天邊相連的,在陰天柔合明亮的光照下,偶爾一兩個小黑點輕微的蠕動,在周圍寂靜的褐灰色荒原塒襯下顯得很突出。當年建寺的高僧選這樣的位置真是神的啟示嗎?或者是他自己的愿望,無聊時候可以看看天邊外的景致呢?
我們也常常在這里看遠處的風景。
丹哥兒以夸張的姿態(tài),在廟宇紅墻的背景前演說他數(shù)百萬字的《哲學筆記》的要點,或者說是我和梅子能聽懂的部分,同時對坐著或半躺著的我們宣告,文學的未來,必須在重建東方藝術審美和思維這一前提下,在新的寓言和神圣中展開。
“雪域作為一種歷史觀和生活方式以及作為人類不斷尋找精神家園和重迫心靈的長久的參照,正在不斷被本質的注視和認識,中國小說的未來就將從這里開啟。”(丹戈:哲學筆記)
我暗忖:狗日的又長進了!
嘉措喃喃訴說他的新作《月亮河》,我總認為這部小說勝過他后來的《煌煌》。如果說三島山紀夫的《金閣寺》是以一種精雕細刻,人_工極致的手段表現(xiàn)“毀滅之美”,那么《月亮河》則是以刀劈斧砍的手段濃艷瑰麗的色彩對“‘毀滅之美”極盡謳歌!
夜晚,干電發(fā)電機的巨大噪音消失了,一切都靜得可怕,戶外黑得可怕,我們四人坐在鋼爐的周圍,后背依然很冷,往日的激揚與幽默都蕩然無存,只希望無盡的傾訴,懷念與牽掛,祝福與渴想,許多只能在記憶中埋葬的往事……。愛情!是啊,愛情,有些艱難時刻,只有最后的男女之愛讓人死而復生……。在他們調來這里的前一年,一位家在內(nèi)地的大學生被分配到這里教書,僅憑個人的力景他無法抗拒黑夜與孤獨,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是我從前的一名學生,大慨我也就是于偶然之間唯一見到他墳墓的內(nèi)地故人了……
那些日子里身單影只的志瑪疲憊的奔波于康定和羅柯瑪之問,目睹了兩匹“荒原狼”在漫長的冬季如何相互撕咬又相互依畏,由嘉措主持婚禮,在扇情的七月草原上丹戈為愛妻志瑪戴上一小朵野花。[
幾年后,丹戈與嘉措又回到康定城,兩個稀奇古怪的人的來去成為那片草原牧民口授心記的一段傳聞。
折多河的水依然穿城而過,那幢臨河的灰色樓房因河水沖擊開始傾斜,終于徹底倒塌了。十分奇異的淺白色廢墟,象是遮蓋了一層霜雪。
年少氣盛的詩人們都已心平氣和,為現(xiàn)實而忙碌,與匆匆的行人沒有兩樣。但每到夜晚,心靈的歷程仍在繼續(xù),總有新的作品問世,總有新的詩人誕生,竇麗、尹向東、格絨追美等等一些我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聚會離不開酒,列美平措依然慎重的考慮參加與否,最后必然到場…
人并非注定要被超越,也不一定都是“社會的雕塑”。
在康定這座擁有極其復雜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古城中仍有一批由內(nèi)在生命的需要出發(fā)自由歌唱的“最后的莫西干人”。
上海市淮海西路570號A2-101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