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
劉洵
一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在川西高原小城甘孜,無論是最高行政機構還是衛生院,村小都是由一溜青灰瓦頂下木結構的平房組成,集辦公住宿于一體。四周是厚厚的暖色調土墻圍成院子。院內有水井、石砌的花臺、草坪和白楊樹。每個院里幾乎都有幾株罌粟,夏季如火焰般沉沉的燃燒,加上絢爛的太陽花。入冬之后,這些茂盛的植物連根須都難以辨認了,只剩銀灰色的楊樹密織在小院的上空。
我第一次走進這院子便被那舒緩倦怠的氣氛迷住了,仿佛回到童年居住的馨園,回到川音無聲的琴房和廢棄的花園。在小院盡頭,走到分配給我的房間,關上門,里屋有盤旋的木梯可以上二樓,也是內外兩室。相對于明亮的窗外,紅灰色的地板和樓梯扶手被幽暗的光線籠罩著。我覺得這住房似乎與我前世有緣,每個角落都有提供冥想的細節,心又會到遙遠的過去。
二
成都南門郊外的馨園在我出生以前便是音專的教工宿舍。馨園是舊時代一位市長的公館。我從生下來到念完大學都住在這院子里。所以現在還常夢著回去轉悠,甚至把多年以后的人與事也胡亂與它攪在一起。或者在別處的生活里,某一角、某一個房間里的某一瞬間找到了屬于那灰色院子的記憶,于是神思恍惚……
院門倒是不大,厚沉沉的實木做成,黑色的油漆都以脫落。進門后兩邊有對稱的建筑,房頂像公園的亭子,但下面是青灰色的墻體和狹小的門窗。都住了人,又不能進去玩耍,兒時的我覺得有些受騙上當。正對院門一排青灰色的二層老式樓房。底層正中漆黑的通道通向中院,因為樓房前面是公用的走廊,進去才是兩間居室,所以貫穿樓房的通道就不算短了,這通道時常是對別人實施惡作劇和自己嚇自己的場所。走出通道迎面是一幅巨大的灰色西式樓房,應該是昔日主人的住處了。可能是離通道口較近的緣固,想看看樓上的窗戶就得大幅仰視才行。樓房左右都有一條彎彎曲曲的三合土路通向較為寬敞的后院。路道在延伸的過程中不斷分出岔道指向旁邊的住屋,路以外是微微凹下去的結滿苔蘚的泥地和花木。
后院右邊盡頭處另有不太顯眼的小巷,轉而又成獨立的小天地,要進入各居室都得走上三四級臺階。刻意制造的粗質地暖灰色石級與淺色的石鋪地面構成明亮的淺色塊。與布滿苔蘚和樹葉的泥地以及精致的排水溝漕互為映襯。建筑的外型盡量簡化,以直線為主,色調統一。而內部結構顯得繁瑣,讓人無法一目了然。昔日主人的性格可能是喜好簡潔無華但又十分注重私秘性的類型吧?
像這種在主通道上容易被忽略的“三家村”、“四家村”,馨園內還有兩三處,拐彎抹角進去后深沉的寂靜,加上那些怕吵鬧、面色蒼白的女主人們嚴肅的目光,讓童年的我滿腹狐疑,就像我第一次躑躅于甘孜城迷宮式的老城區,低垂的灰色蒼穹下鱗次節比的建筑群呈現粉塵般明亮的暖色,路面潔凈如洗,間或出現的人影瞬間又消失在房前坡后。我吃力的打聽有關“活鬼”上午事情,但毫無結果,遠處那些窗簾背后的目光令我腳下的泥土變得松軟而漂浮。
剛兒是我童年最親近的伙伴。他的家就在后院那偏僻小巷的盡頭,我們常在這里玩耍,他母親和姐姐不在家時也可以走上石級到屋里搗亂。小英學著他母親的架勢常在石級上對我們發布命令和訓斥,對這般聰慧、漂亮又年長幾歲的女孩,童年的我總是畏首畏尾的。轉眼到了特定年齡,剛兒開始學拉大提琴了,他母親的目光變得更加厲害。
鋼兒的母親與院里的許多主婦一樣都是舊時代的千金小姐,是革命的對象。幸好無產階級還是需要藝術的,所以他們沒有立即被專政被流放。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這十多年,馨園成了獨具特殊意義的新舊時代交替的延緩地帶。新政府讓這些沒落族群或至少與之有各種瓜葛的灰色群體以公有制的形式集中住進探馬原來的住所。他們雖已投身革命隊伍,但昔日的秉性卻難以根除,如喜靜、潔癖、獨處、享樂伴合著情緒化的藝術天賦在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彌散,與屋外結滿幾十年苔蘚的幽暗泥土和滿是漏痕的西式屋頂黏合成某種荒誕、凄然和雅致的意象,這意象是上個時代偶然折射過來的幻影,因注定會徹底消失而彌足珍貴。
在馨園進門那排青灰色樓房的左邊,住著深居間出的穆志清老先生與他的正房太太,穆老年輕是在宮里為慈禧太后奏樂,算是中國黑管界的前輩人物了。出門總有人攙扶的形象我還記得。他的二房太太,一位戴眼鏡的瘦弱婦人和他兒子住在進門左手的“亭子間”里,在老先生住房的斜對面這瘦小個子的男孩極少與院內其他孩子來往,較沉默,也戴著眼鏡,四方臉,挺書生氣的。著裝十分樸素,所以絕對屬于被忽略的那種類型。
院子的大門對直向里觀看,透過那段幽暗的通道,視覺的焦點必然會鎖定在主樓正中那戶人家。屋里幾株芭蕉樹十分醒目,邁上石級進入住房前有一塊平臺供人休閑。戶主是作曲系主任劉先生及夫人女兒和一大群貓,那年月飼養寵物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何況是一大群貓啊!劉先生和他滿臉雀斑的女兒形體瘦小,眼睛呈淡淡的赭色。他們似乎不太喜歡明亮的光線,特可能懼怕吵鬧,居室的窗簾遮得嚴嚴實實。室內人均面積十分有限,又沒有衛生間,人畜混居的景觀和豐富的氣味給童年的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每到春天的夜晚,這些可愛的精靈在馨園四周的墻上屋頂發出凄厲的呼喚,做為對歌唱家丁先生狗叫式練聲法的絕佳回應。
那個主流話語一統天下的年代,人的個性展示就意味著被清除的危險。在最后審判的前夕,在馨園這個特殊空間里,人們發自本能的,從血液里傳承的個性展示與古老宅院編織成的故事,在我以前的記憶里不斷發酵、擴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就在中院主樓的左邊,有一處十分別致的閣樓,順著地面淺灰色的露天石級,至少要上到一米多的高度,拐兩三道彎,進入一扇狹窄的木門。進門后,依然是坡度很陡的木梯,只是兩邊有了玻璃窗的保護,像在童話故事的小房間里。經過再次旋轉才能到二樓,再走過一段有精致木雕圍欄的露天通道,才算來到房主居室的門外。我也是瞅著樓下的木門忘了關時偷偷串上去玩玩。建筑的意圖既有安全的需要,更秀出幾分嬉戲和對生活的細致把玩。我總覺得這是昔日千金小姐的閨房了。現如今居住著一位蓄日本小胡子略顯頹廢的小提琴教師和他學聲樂的漂亮妻子。響亮的琴聲由閣樓向四處散開,日復一日,記得他們的幼女很早就開始學拉琴了,唉,這樣的環境不出大師,也一定是天才啊!
我的童年是在各種練琴聲中度過的,對音樂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加上從孩提時代起就被某中不可救藥的感傷心緒所困繞的特質更是離不開音樂的浸潤。如果打小學習音樂而不是繪畫,我的人生經理是否會重新書寫呢?
三
對古典吉它的練習我是付出了極大熱情和努力的,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村鎮,一曲《阿爾漢不拉宮的回憶》我不知深情演奏過多少次。在80年代的雪域高原,當人們把吉它更多視為一種打擊樂器的時候,我那兩手算得上神技了。我在甘孜的第二次婚姻,就與吉它有直接關系。我蓄意準備的一曲尚未奏完,她已決定留下了。冬季實在很長,夜晚的溫度可以降到零下20度。剛到甘孜的那些時候享受孤獨便意味著承受毀滅。因為自小沒有劈柴生活的經驗,兩三次失敗便徹底放棄了。室內沒有火,在當地人都是難以想象的事,怕冷干脆在床上蜷縮著不吃不喝,終于對藏族人民為何要歌唱太陽有了切膚的感受。從老婆烹制的一塊羊腿結束了我在甘孜的單身生活。我一生都沒有被任何食物如此打動過,這塊凍得有點透明的羊腿永遠懸浮在我的記憶中了。
甘孜城周圍的每座雪山都有一個美麗的神話,甘孜老城的每一條巷道都流傳著奇異的故事。
我的鄰居益西降措是一位藏傳佛教的和尚,年逾60,性格幽默而和善,對甘孜縣的人文典故也頗有了解,算是我們這個小院的中心人物吧。他隔壁住著年輕女子達瓦長于舞蹈,長得挺好看的,終日里不停做家務。小院的人都互相照顧,常在院里的石磴上談天說地,分不清那是上班開會那是飯后閑聊了。
阿沖為兒子的病十分焦慮,向益西降措討教辦法,老和尚實在有點猶豫:是取達瓦的一根頭發埋在繁華路口呢,還是在她鞋底涂一些石灰粉以觀察她半夜的行蹤。兩位漢子的研究是認真而嚴肅的。關于達瓦的“活鬼”身份我在其它鄉親們那里都得到了確認,像這樣的家族甘孜還有幾戶,就是說在很早很早以前這些家族的后代里凡是女孩兒便肯定是“鬼”,男孩則不是。人們以口授心記的方式對這些家族不斷認定。偏偏我見過的兩三位,樣子都很不錯的,唉,要讓鬼纏上該很幸運吧!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在川西高原小城甘孜,無論是最高行政機構還是衛生院,村小都是由一溜青灰瓦頂下木結構的平房組成,集辦公住宿于一體。四周是厚厚的暖色調土墻圍成院子。院內有水井、石砌的花臺、草坪和白楊樹。每個院里幾乎都有幾株罌粟,夏季如火焰般沉沉的燃燒,加上絢爛的太陽花。入冬之后,這些茂盛的植物連根須都難以辨認了,只剩銀灰色的楊樹密織在小院的上空。
我第一次走進這院子便被那舒緩倦怠的氣氛迷住了,仿佛回到童年居住的馨園,回到川音無聲的琴房和廢棄的花園。在小院盡頭,走到分配給我的房間,關上門,里屋有盤旋的木梯可以上二樓,也是內外兩室。相對于明亮的窗外,紅灰色的地板和樓梯扶手被幽暗的光線籠罩著。我覺得這住房似乎與我前世有緣,每個角落都有提供冥想的細節,心又會到遙遠的過去。
二
成都南門郊外的馨園在我出生以前便是音專的教工宿舍。馨園是舊時代一位市長的公館。我從生下來到念完大學都住在這院子里。所以現在還常夢著回去轉悠,甚至把多年以后的人與事也胡亂與它攪在一起。或者在別處的生活里,某一角、某一個房間里的某一瞬間找到了屬于那灰色院子的記憶,于是神思恍惚……
院門倒是不大,厚沉沉的實木做成,黑色的油漆都以脫落。進門后兩邊有對稱的建筑,房頂像公園的亭子,但下面是青灰色的墻體和狹小的門窗。都住了人,又不能進去玩耍,兒時的我覺得有些受騙上當。正對院門一排青灰色的二層老式樓房。底層正中漆黑的通道通向中院,因為樓房前面是公用的走廊,進去才是兩間居室,所以貫穿樓房的通道就不算短了,這通道時常是對別人實施惡作劇和自己嚇自己的場所。走出通道迎面是一幅巨大的灰色西式樓房,應該是昔日主人的住處了。可能是離通道口較近的緣固,想看看樓上的窗戶就得大幅仰視才行。樓房左右都有一條彎彎曲曲的三合土路通向較為寬敞的后院。路道在延伸的過程中不斷分出岔道指向旁邊的住屋,路以外是微微凹下去的結滿苔蘚的泥地和花木。
后院右邊盡頭處另有不太顯眼的小巷,轉而又成獨立的小天地,要進入各居室都得走上三四級臺階。刻意制造的粗質地暖灰色石級與淺色的石鋪地面構成明亮的淺色塊。與布滿苔蘚和樹葉的泥地以及精致的排水溝漕互為映襯。建筑的外型盡量簡化,以直線為主,色調統一。而內部結構顯得繁瑣,讓人無法一目了然。昔日主人的性格可能是喜好簡潔無華但又十分注重私秘性的類型吧?
像這種在主通道上容易被忽略的“三家村”、“四家村”,馨園內還有兩三處,拐彎抹角進去后深沉的寂靜,加上那些怕吵鬧、面色蒼白的女主人們嚴肅的目光,讓童年的我滿腹狐疑,就像我第一次躑躅于甘孜城迷宮式的老城區,低垂的灰色蒼穹下鱗次節比的建筑群呈現粉塵般明亮的暖色,路面潔凈如洗,間或出現的人影瞬間又消失在房前坡后。我吃力的打聽有關“活鬼”上午事情,但毫無結果,遠處那些窗簾背后的目光令我腳下的泥土變得松軟而漂浮。
剛兒是我童年最親近的伙伴。他的家就在后院那偏僻小巷的盡頭,我們常在這里玩耍,他母親和姐姐不在家時也可以走上石級到屋里搗亂。小英學著他母親的架勢常在石級上對我們發布命令和訓斥,對這般聰慧、漂亮又年長幾歲的女孩,童年的我總是畏首畏尾的。轉眼到了特定年齡,剛兒開始學拉大提琴了,他母親的目光變得更加厲害。
鋼兒的母親與院里的許多主婦一樣都是舊時代的千金小姐,是革命的對象。幸好無產階級還是需要藝術的,所以他們沒有立即被專政被流放。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這十多年,馨園成了獨具特殊意義的新舊時代交替的延緩地帶。新政府讓這些沒落族群或至少與之有各種瓜葛的灰色群體以公有制的形式集中住進探馬原來的住所。他們雖已投身革命隊伍,但昔日的秉性卻難以根除,如喜靜、潔癖、獨處、享樂伴合著情緒化的藝術天賦在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彌散,與屋外結滿幾十年苔蘚的幽暗泥土和滿是漏痕的西式屋頂黏合成某種荒誕、凄然和雅致的意象,這意象是上個時代偶然折射過來的幻影,因注定會徹底消失而彌足珍貴。
在馨園進門那排青灰色樓房的左邊,住著深居間出的穆志清老先生與他的正房太太,穆老年輕是在宮里為慈禧太后奏樂,算是中國黑管界的前輩人物了。出門總有人攙扶的形象我還記得。他的二房太太,一位戴眼鏡的瘦弱婦人和他兒子住在進門左手的“亭子間”里,在老先生住房的斜對面這瘦小個子的男孩極少與院內其他孩子來往,較沉默,也戴著眼鏡,四方臉,挺書生氣的。著裝十分樸素,所以絕對屬于被忽略的那種類型。
院子的大門對直向里觀看,透過那段幽暗的通道,視覺的焦點必然會鎖定在主樓正中那戶人家。屋里幾株芭蕉樹十分醒目,邁上石級進入住房前有一塊平臺供人休閑。戶主是作曲系主任劉先生及夫人女兒和一大群貓,那年月飼養寵物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何況是一大群貓啊!劉先生和他滿臉雀斑的女兒形體瘦小,眼睛呈淡淡的赭色。他們似乎不太喜歡明亮的光線,特可能懼怕吵鬧,居室的窗簾遮得嚴嚴實實。室內人均面積十分有限,又沒有衛生間,人畜混居的景觀和豐富的氣味給童年的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每到春天的夜晚,這些可愛的精靈在馨園四周的墻上屋頂發出凄厲的呼喚,做為對歌唱家丁先生狗叫式練聲法的絕佳回應。
那個主流話語一統天下的年代,人的個性展示就意味著被清除的危險。在最后審判的前夕,在馨園這個特殊空間里,人們發自本能的,從血液里傳承的個性展示與古老宅院編織成的故事,在我以前的記憶里不斷發酵、擴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就在中院主樓的左邊,有一處十分別致的閣樓,順著地面淺灰色的露天石級,至少要上到一米多的高度,拐兩三道彎,進入一扇狹窄的木門。進門后,依然是坡度很陡的木梯,只是兩邊有了玻璃窗的保護,像在童話故事的小房間里。經過再次旋轉才能到二樓,再走過一段有精致木雕圍欄的露天通道,才算來到房主居室的門外。我也是瞅著樓下的木門忘了關時偷偷串上去玩玩。建筑的意圖既有安全的需要,更秀出幾分嬉戲和對生活的細致把玩。我總覺得這是昔日千金小姐的閨房了。現如今居住著一位蓄日本小胡子略顯頹廢的小提琴教師和他學聲樂的漂亮妻子。響亮的琴聲由閣樓向四處散開,日復一日,記得他們的幼女很早就開始學拉琴了,唉,這樣的環境不出大師,也一定是天才啊!
我的童年是在各種練琴聲中度過的,對音樂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加上從孩提時代起就被某中不可救藥的感傷心緒所困繞的特質更是離不開音樂的浸潤。如果打小學習音樂而不是繪畫,我的人生經理是否會重新書寫呢?
三
對古典吉它的練習我是付出了極大熱情和努力的,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村鎮,一曲《阿爾漢不拉宮的回憶》我不知深情演奏過多少次。在80年代的雪域高原,當人們把吉它更多視為一種打擊樂器的時候,我那兩手算得上神技了。我在甘孜的第二次婚姻,就與吉它有直接關系。我蓄意準備的一曲尚未奏完,她已決定留下了。冬季實在很長,夜晚的溫度可以降到零下20度。剛到甘孜的那些時候享受孤獨便意味著承受毀滅。因為自小沒有劈柴生活的經驗,兩三次失敗便徹底放棄了。室內沒有火,在當地人都是難以想象的事,怕冷干脆在床上蜷縮著不吃不喝,終于對藏族人民為何要歌唱太陽有了切膚的感受。從老婆烹制的一塊羊腿結束了我在甘孜的單身生活。我一生都沒有被任何食物如此打動過,這塊凍得有點透明的羊腿永遠懸浮在我的記憶中了。
甘孜城周圍的每座雪山都有一個美麗的神話,甘孜老城的每一條巷道都流傳著奇異的故事。
我的鄰居益西降措是一位藏傳佛教的和尚,年逾60,性格幽默而和善,對甘孜縣的人文典故也頗有了解,算是我們這個小院的中心人物吧。他隔壁住著年輕女子達瓦長于舞蹈,長得挺好看的,終日里不停做家務。小院的人都互相照顧,常在院里的石磴上談天說地,分不清那是上班開會那是飯后閑聊了。
阿沖為兒子的病十分焦慮,向益西降措討教辦法,老和尚實在有點猶豫:是取達瓦的一根頭發埋在繁華路口呢,還是在她鞋底涂一些石灰粉以觀察她半夜的行蹤。兩位漢子的研究是認真而嚴肅的。關于達瓦的“活鬼”身份我在其它鄉親們那里都得到了確認,像這樣的家族甘孜還有幾戶,就是說在很早很早以前這些家族的后代里凡是女孩兒便肯定是“鬼”,男孩則不是。人們以口授心記的方式對這些家族不斷認定。偏偏我見過的兩三位,樣子都很不錯的,唉,要讓鬼纏上該很幸運吧!
倒是我更像孤魂野鬼似的在僻靜的小巷或孔薩土司的官寨遺址晃悠。要么連續兩個月從天亮到天黑呆立于窗前,引起鄉親們極大的恐慌和議論,事實上我是在畫遠處有墓碑的山梁。
四
這些日子里我畫了許多靜物畫,我覺得在室內研究靜物對確定自己的繪畫語言有極大好處。事實正是如此,《秋海棠》初步實現了用幾何形式將對象作如意安排的愿望,葉的平面分染希望達到既保持油畫的粘度感,實質上又承載著某種中國的傳統精神。體會到控制用色的妙處,花上的綠和葉上的紅,如何以平均方式向自身過度又不失光和體的感受。《阿布扎布花》花心內的小亮點通過數次提亮罩掉的過程,產生暗自閃爍的效果,生命的詭異!當然一定是有節制的詭異,在特定框架內作一翻突破我覺得令人興奮。
我把油畫作為一種更為方便表現更強的繪畫材料,一種目前世界上“進化”相對完善的顏料。我并不癡迷于它在歷史中產生過的效果,我相信它可以產生另外一些合乎我需要的效果,必須對現成的油畫顏料進行重制以增加流動性和透明感,便于勾畫線條,同時越來越癡迷于一種微妙復雜又充滿理性控制的色彩織體,因而在每幅畫動筆前必須經過周密思考后配制若干支只用于此畫的特殊灰色,因為人的情緒是脆弱和易變的,在長達幾個月制作同一幅畫的時間里,對各種灰色會隨情緒光線季節的不同發生不一樣的感應,這就必須靠既定的灰色進行限制。畫到最后往往用點的方法,這樣可以在用色的區域上更好的配合即定的形式變化,達到精準的目的,就如修拉用點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幾何狀的準確,并非完全是為取得閃爍的色彩效果,只不過我是將密集的點最后化成片,我始終不希望在畫完成后出現某種方法的痕跡。
我在文化館的工作是每晚的吉他伴奏,幾乎是一種麻木的機運動,臺下常有流血沖突,我們只要留心那些飛舞的空酒瓶就是了。一位風流倜儻的康巴漢子,邁出舞廳三步之遙,被14歲的少年偷襲成功,長劍刺穿了壯實的身體,這漢子喃喃嘆息:“冤枉”,直到死去。按照神的意思,他應該被水葬,一顆英俊的頭顱讓朋友拋向河心。生命輪回、四季更疊在這些區域煥發出短暫而耀眼的光芒。
五
窗外的罌粟花又在沉沉燃燒,預示著她們將死去,根須亦將化為粉末。在無花的季節里,粉艷的紫金花樹常出現在我夢里。繽紛落英般的豐資在夢里卻變得輕如薄紗,淡淡的色澤幾乎被清冷的天空融化。
可能是昔日院子主人的偏愛吧,馨園大門外一做一右種植了兩株紫金花樹。院內也有幾株,我家里屋外那株尤其壯實,是兒童們理想的攀爬對象,乳白色的樹干被折磨得油光亮滑。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空間對土地的占有意識開始覺醒,臨時搭建的雜物棚、廚房取代了從前的桑樹林、芭蕉樹和萬年青更花木的空間,一律用紅色磚石砌成的附加建筑群體加上燃燼的蜂窩煤擺滿過道拐角和屋檐下,馨園的住戶們也加入了時代的變遷,不過,紫金花樹依然年年開放。
說到浪漫熱情、溫文爾雅這些人類的好品質,細想起來,生活里有些本質上嚴肅冷峻、桀驁不訓的人,可能出于生存或職業的需要吸納一些熱情的處世方法。而另一人類則是與生俱來的,溫婉雅致的生活就像每時每刻的呼吸一樣自然,在援助他人的行為中自得其樂。我的繪畫啟蒙朱寶勇先生屬于后者,珍愛生命的每時每刻,其超然的人生態度深深沉潛于我的生命流程。
在一個風和日暖的下午,朱為院里的小胡子提琴家作素描肖像的過程深深打動了我。其實我差不多快小學畢業了,正盼著有人指點自己的繪畫。
朱欣然允諾了家人的請求。
我時常就在他家里作素描寫生,室內充滿了溫馨的“小姿”情調,用具和飾品記錄著他以歌唱家身份出國訪問的經歷。那些時日的訓練對我以后把握線條的變化、色調細膩的轉換意義重大。當時的朱以負盛名,繪畫方面的才能卻鮮為人知,對我的輔導是有以鄰里的感情和對藝術本身的熱誠為動力,從不收取報酬的,今天聽了實屬天方夜譚了。
記憶還十分的鮮活——朱指觸畫稿的輕盈姿態,以及略微女性化的表達方式猶在昨日……然而富于戲劇性的是對我少年時代影響甚大的另一位居住在馨園的藝術家呂琳,
性格是如此的自負極端,讓常人難以接近,因為他的夫人與我母親關系親密,待我如同己出,給我提供了機會與呂老沒大沒小的混在一塊兒。
在馨園居住的十多年里,是呂老一生最落泊的日子。才華橫溢而不知天高地厚是1957年“倒霉”的那批中國文人的普遍情況。
呂老是受苦人出生,參加革命幾十年艱苦奮斗,隨著革命的成功,憑個人極高的藝術天賦,四周充滿了鮮花和掌聲。正是當今天下,舍我其誰!孰料天意弄人,眨眼的工夫官場失意,家庭離散。此時的呂老已是萬念俱灰了吧。我不清楚他是怎樣和我陳姨認識、結婚的,不過就現代語境而言,一廂是正當落魄的臭文人,一廂是漂亮單純正值芳齡的音樂教師,談婚論嫁,實在是匪夷所思。那幾年可能是呂老一生最安靜的日子,功名利祿,過眼云煙啊!
我第一次見到呂的畫作是一幅巨大的“金猴奮起千均棒”的漫畫作品,我們一家人是最初的觀眾,都為其卓越的藝術才能折服。呂老臉上也煥發出紫紅的光芒,蟄伏數年,他再也抑制不了天才的激情,他要用千均棒橫掃害他、壓他、整他的小人、王八蛋!媽啦個屁的!我詫意的看見呂老銅鈴般的大眼炯炯有神,呀!原來和我一樣也罵臟話嘛,只不過我不當著大人的面罵就是了。從此和呂老十分的親近起來。
對我兒時的繪畫作品呂老除嘲諷幾句后很難在這一話題上堅持下去,我也就習以為常了。當時不懂,像他這類我行我素的天才,是不可能循序漸進作小兒科式的輔導的。
冬天,呂老唯一能做的就是與蜂窩煤爐子呆在一塊,拼命抽葉子煙、拼命咳嗽、拼命的咒罵,天才的自負和極端似乎只有通過咒罵的方式來宣泄,在粗俗的口淫里也不乏藝術的真知灼見。對中國古代墓穴的壁畫和明青木版插圖的鑒賞,對林風眠的贊譽……。只是多年以后我才有所領悟,多年后更領悟了呂老的孤獨,有一個我這樣的無知的聽眾總比沒有強啊。文革后期,他似乎減少了咒罵的頻率,如許多中國文人那樣把目光轉向傳統書畫。是不是筆墨和宣紙的觸摸和潤延感覺可以舒緩胸中的怨氣呢?當然呂老是能力過人的,可以用毛筆直接在生宣紙上對真人做白描寫生。畫前苦思良久,行準神似。我家里至今還珍藏著呂老后期的一幅紫竹林中的觀音像,筆墨嫻熟練達、色淡雅,只是那觀音菩薩略施粉黛,春意盈然,似乎在告慰眾生:時代不同了,要及時行樂啊!
呂老是率真的,沒有故作深沉,呂老又是精明的,“大苦”之后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化為巨大動力,將品牌鎖定在熊貓身上,那還是國內藝術市場剛剛解凍初期,呂老的熊貓已暢銷東南亞,在生命的最后幾年終于過上好日子,常年居住在星級酒店。人活在世上,都應該如愿以償。
六
我第一次到甘孜,就特別想看陰天的云層,清晰而安靜,萬古如斯,遠山近數,在高原陰天柔和而明亮的光照下,萬物內在的秩序再明顯不過了,這秩序使人類文化的河流得以延續。我深信許多永恒的藝術形式是直接受到這種秩序的啟發而產生的……
甘孜冬天的早上,是最容易懷念和被懷念牽掛的時候,細如絲網的楊樹梢被寒冷凝固在清冽的天空。我推開窗戶看見遠處的凍土、圓形的樹冠和大尾巴狗就好似回到北方老家、回到父親的故事里。當我離開家鄉、真正意義上像個男人獨立生活的時候,才了解到父親的存在對我是多么重要。為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父親從未有片刻的停頓,在特定的時代,在話劇這一特定的領域里,他做到了輝煌。我在邊緣地區生活的這幾年,有大量的書籍是父親讀過了再寄到我手里,從普魯斯特到高行健,從福柯到薩義德,對當代文化資訊充滿了與職業無關的興趣。
其實我從未回過北方老家。記得曾經有好些年,父親每晚上會在我床邊講一個不同的故事。其中有些是關于北方農村的。父親是話劇編導,講述當然是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父親生在北方農村,不過從小跟我爺爺東奔西走,以后選擇了話劇為職業,也是浪漫的天性使然吧。他的故事背景大都是河流曠野,舊時代的大街小巷以及社會底層人士的奮斗傳奇。既有聽來忍俊不禁的細節,也有笑過之后的苦澀情感,待我稍大一點《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還有魯迅的《故事新編》,《安徒生童話》也都是邊念邊加上他自己的表達方式說給我聽的,直到后來識了字,有能力閱讀了,這一浩瀚的工程才結束。母親是云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從小生活在一個循規蹈矩的舊式家庭。性格理性而嚴謹,只要發現我罵了臟話,哪怕就一個字,定會有一頓飽打,為了防止父親保護,我往往被拖進女廁所教育。除此以外都是疼愛有加的,常翻譯一些先秦時期的故事給我聽。
馨園進門左邊靠墻有兩棵大樹時至今日我都覺得那是我見過的最大的樹了,四季的變化對它們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只是在秋天起風的時候,樹葉被風吹動淺灰色的另一面展現了出來,向著同一方向不停的晃動,有節奏的響聲整個院里都能聽見,年復一年,只要這聲音響起的時候,母親就要考慮添衣服加被子之類的了。那些年我每個月都會莫名其妙的發一次高燒,半夜里胡言亂語,四周的人和物都飄得很遠很遠的,就是白天也會真切的看見身著古裝的人物在墻上來回走動。我倒是慶幸因此可以不去幼兒園或小學了,可以躺在床上等幻影的出現。可以憑風的聲音想象院子里渺無人影,在馨園的每個角落的地上都能拾到大樹上腐敗的纖維、枯葉和蜂巢的殘片。
父親的生活可沒有這般悠閑,每天騎自行車穿行于城南和城西,只要一過下午六點,母親便差我去校門口撥3897,于是電話那端看門老頭兒嚎叫又在劇團里來回蕩漾。爺爺和奶奶打我記事起沒一天不吵架的,矛盾一升級準找兒子評理。父親和前妻還有三個女兒,老大和老三的逆反性格比我好不了多少,讓父親費了許多神,格外勞神!記得我還在念中學的時候,便已無法抑制的要去實現自己的流浪生活,一個人來到幻想中的原始森林。因為厚厚的積雪,森林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黑色的,攝人心魄的靜謐和怪異的風聲,我在伐木工人的工棚里一住就是一個多月與外界毫無聯系。大概是母親謹慎的遺傳基因開始生效,我隱隱覺得有些不對了,終于回到成都。對家里的恐慌十分不解。不過家里倒是隨時擔憂著我的突發奇想。多年后當我決定去“天邊外”過另一種生活,我看到了他們更多的無奈和牽掛。那時我大學畢業回到成都與高中同學結了婚,經父親的努力,在市歌舞團找了一份工作,一切才剛剛開始。
二姐和三姐很早就顯示繪畫方面的天賦,尤其是三姐,有一幅蘇聯少女卓婭的雕像寫生,那種細膩的風格與她表面粗率的性格相去甚遠,當時也沒見過那樣畫素描的,我從美院畢業以后才發現那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風格,還有那些雕塑作品!
三姐是絕對的理想主義,小學還沒畢業就把自己奉獻給“廣闊天地”,家人的勸阻被視為落后。到農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生產隊長偷隊里麥子的行為給以當面斥責,這就意味著理想的破滅,因為事件的后果是他無法預料和承受的,于是在那個炎熱的夏天,父親開始了從成都到犍為無休止的循環旅程,在以后的若干年里關于調動,關于工作,關于情緒像一把達摩克里斯劍懸掛在父親的頭上,成為家庭的主要話題。當一切開始轉好,三姐再次為理想同一位鞋匠結了婚,并為這次的婚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父親在得知這一消息的瞬間,像被重擊后茫然不知所措,有那么一瞬間的失聲慟哭。
七
“我所有的作品,不過是一座座的墓碑”。相對于那些關于革命、戰爭、關于人民和法西斯的具體解說,肖斯塔科維奇對自己作品的這句話或許更接近本質,對于種種遭遇的思考,僅憑“戰爭的苦難”這幾個字是難以概括的,除了“同構異態”“簽名動機”以及后期對“12音”技術的植入這些“語言規則”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一種獨特的聲音,它包含著一點點柔情和希望,驚恐和自嘲以及無可奈何,匯聚成巨大的震驚……
我開始對籠罩畫面的“非光源性”深淺交替感興趣。可以更有效突出深淺的結構次序,同時暗示著另一力量的存在,從技術上講達成這樣效果最直接的方法是畫好細節后再作整體意圖上的薄色罩染,但為了度的控制,我寧愿在塑造細節時便始終加入這種深淺意圖,以便隨時把握過分與否,這需要畫開始前作詳細策劃安排,克服一切帥性沖動和臨時效果的誘惑,以始終如一的意圖和毅力用細碎的筆觸具體的刻畫一遍接一遍蓋上畫的“皮膚”直到最后才能出現設定效果。內在的次序從表面的細節中滲透出來,意圖隱于畫后。肌理是架上繪畫重要的語言,我從不事先隨意制造肌理,也不在畫結束前帥性的“量筆”,我的肌理(包括最細微的只隱隱感到的)都希望是繪制過程中服從于秩序而“硬畫”的。
在油畫既定的概念當中,暗部是要避免參入白色的。
按我個人的情趣,希望把深淺(包括)冷暖的對比盡量減弱,直至難以察覺但可以憑心感受是我的理想,提供冥想的狀態該是幽幽的吧,我近來畫暗部都加入了白色,或者懼怕太深對比過強習慣用白色薄染,特別要想讓繁復的樹枝或肌理服從于非光源的深淺變化時。這種變化我期望是極度柔和的,是通過一層又一層在同一區域施加同一意念逐步達成的,不能輕易看見只能感受到,接近完成的同時畫面越顯干凈,或者說敏感,增減細微的筆觸都能輕易被發現。一種被風吹過的“質感”平整而易感,但決非光滑油亮,最后都變成一種痕跡,將被蝕掉的痕跡。一種隱密的難以言喻的快感支配下努力實現并非在任何環境任何心情任何光線下都能見到的痕跡。
四
這些日子里我畫了許多靜物畫,我覺得在室內研究靜物對確定自己的繪畫語言有極大好處。事實正是如此,《秋海棠》初步實現了用幾何形式將對象作如意安排的愿望,葉的平面分染希望達到既保持油畫的粘度感,實質上又承載著某種中國的傳統精神。體會到控制用色的妙處,花上的綠和葉上的紅,如何以平均方式向自身過度又不失光和體的感受。《阿布扎布花》花心內的小亮點通過數次提亮罩掉的過程,產生暗自閃爍的效果,生命的詭異!當然一定是有節制的詭異,在特定框架內作一翻突破我覺得令人興奮。
我把油畫作為一種更為方便表現更強的繪畫材料,一種目前世界上“進化”相對完善的顏料。我并不癡迷于它在歷史中產生過的效果,我相信它可以產生另外一些合乎我需要的效果,必須對現成的油畫顏料進行重制以增加流動性和透明感,便于勾畫線條,同時越來越癡迷于一種微妙復雜又充滿理性控制的色彩織體,因而在每幅畫動筆前必須經過周密思考后配制若干支只用于此畫的特殊灰色,因為人的情緒是脆弱和易變的,在長達幾個月制作同一幅畫的時間里,對各種灰色會隨情緒光線季節的不同發生不一樣的感應,這就必須靠既定的灰色進行限制。畫到最后往往用點的方法,這樣可以在用色的區域上更好的配合即定的形式變化,達到精準的目的,就如修拉用點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幾何狀的準確,并非完全是為取得閃爍的色彩效果,只不過我是將密集的點最后化成片,我始終不希望在畫完成后出現某種方法的痕跡。
我在文化館的工作是每晚的吉他伴奏,幾乎是一種麻木的機運動,臺下常有流血沖突,我們只要留心那些飛舞的空酒瓶就是了。一位風流倜儻的康巴漢子,邁出舞廳三步之遙,被14歲的少年偷襲成功,長劍刺穿了壯實的身體,這漢子喃喃嘆息:“冤枉”,直到死去。按照神的意思,他應該被水葬,一顆英俊的頭顱讓朋友拋向河心。生命輪回、四季更疊在這些區域煥發出短暫而耀眼的光芒。
五
窗外的罌粟花又在沉沉燃燒,預示著她們將死去,根須亦將化為粉末。在無花的季節里,粉艷的紫金花樹常出現在我夢里。繽紛落英般的豐資在夢里卻變得輕如薄紗,淡淡的色澤幾乎被清冷的天空融化。
可能是昔日院子主人的偏愛吧,馨園大門外一做一右種植了兩株紫金花樹。院內也有幾株,我家里屋外那株尤其壯實,是兒童們理想的攀爬對象,乳白色的樹干被折磨得油光亮滑。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空間對土地的占有意識開始覺醒,臨時搭建的雜物棚、廚房取代了從前的桑樹林、芭蕉樹和萬年青更花木的空間,一律用紅色磚石砌成的附加建筑群體加上燃燼的蜂窩煤擺滿過道拐角和屋檐下,馨園的住戶們也加入了時代的變遷,不過,紫金花樹依然年年開放。
說到浪漫熱情、溫文爾雅這些人類的好品質,細想起來,生活里有些本質上嚴肅冷峻、桀驁不訓的人,可能出于生存或職業的需要吸納一些熱情的處世方法。而另一人類則是與生俱來的,溫婉雅致的生活就像每時每刻的呼吸一樣自然,在援助他人的行為中自得其樂。我的繪畫啟蒙朱寶勇先生屬于后者,珍愛生命的每時每刻,其超然的人生態度深深沉潛于我的生命流程。
在一個風和日暖的下午,朱為院里的小胡子提琴家作素描肖像的過程深深打動了我。其實我差不多快小學畢業了,正盼著有人指點自己的繪畫。
朱欣然允諾了家人的請求。
我時常就在他家里作素描寫生,室內充滿了溫馨的“小姿”情調,用具和飾品記錄著他以歌唱家身份出國訪問的經歷。那些時日的訓練對我以后把握線條的變化、色調細膩的轉換意義重大。當時的朱以負盛名,繪畫方面的才能卻鮮為人知,對我的輔導是有以鄰里的感情和對藝術本身的熱誠為動力,從不收取報酬的,今天聽了實屬天方夜譚了。
記憶還十分的鮮活——朱指觸畫稿的輕盈姿態,以及略微女性化的表達方式猶在昨日……然而富于戲劇性的是對我少年時代影響甚大的另一位居住在馨園的藝術家呂琳,
性格是如此的自負極端,讓常人難以接近,因為他的夫人與我母親關系親密,待我如同己出,給我提供了機會與呂老沒大沒小的混在一塊兒。
在馨園居住的十多年里,是呂老一生最落泊的日子。才華橫溢而不知天高地厚是1957年“倒霉”的那批中國文人的普遍情況。
呂老是受苦人出生,參加革命幾十年艱苦奮斗,隨著革命的成功,憑個人極高的藝術天賦,四周充滿了鮮花和掌聲。正是當今天下,舍我其誰!孰料天意弄人,眨眼的工夫官場失意,家庭離散。此時的呂老已是萬念俱灰了吧。我不清楚他是怎樣和我陳姨認識、結婚的,不過就現代語境而言,一廂是正當落魄的臭文人,一廂是漂亮單純正值芳齡的音樂教師,談婚論嫁,實在是匪夷所思。那幾年可能是呂老一生最安靜的日子,功名利祿,過眼云煙啊!
我第一次見到呂的畫作是一幅巨大的“金猴奮起千均棒”的漫畫作品,我們一家人是最初的觀眾,都為其卓越的藝術才能折服。呂老臉上也煥發出紫紅的光芒,蟄伏數年,他再也抑制不了天才的激情,他要用千均棒橫掃害他、壓他、整他的小人、王八蛋!媽啦個屁的!我詫意的看見呂老銅鈴般的大眼炯炯有神,呀!原來和我一樣也罵臟話嘛,只不過我不當著大人的面罵就是了。從此和呂老十分的親近起來。
對我兒時的繪畫作品呂老除嘲諷幾句后很難在這一話題上堅持下去,我也就習以為常了。當時不懂,像他這類我行我素的天才,是不可能循序漸進作小兒科式的輔導的。
冬天,呂老唯一能做的就是與蜂窩煤爐子呆在一塊,拼命抽葉子煙、拼命咳嗽、拼命的咒罵,天才的自負和極端似乎只有通過咒罵的方式來宣泄,在粗俗的口淫里也不乏藝術的真知灼見。對中國古代墓穴的壁畫和明青木版插圖的鑒賞,對林風眠的贊譽……。只是多年以后我才有所領悟,多年后更領悟了呂老的孤獨,有一個我這樣的無知的聽眾總比沒有強啊。文革后期,他似乎減少了咒罵的頻率,如許多中國文人那樣把目光轉向傳統書畫。是不是筆墨和宣紙的觸摸和潤延感覺可以舒緩胸中的怨氣呢?當然呂老是能力過人的,可以用毛筆直接在生宣紙上對真人做白描寫生。畫前苦思良久,行準神似。我家里至今還珍藏著呂老后期的一幅紫竹林中的觀音像,筆墨嫻熟練達、色淡雅,只是那觀音菩薩略施粉黛,春意盈然,似乎在告慰眾生:時代不同了,要及時行樂啊!
呂老是率真的,沒有故作深沉,呂老又是精明的,“大苦”之后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化為巨大動力,將品牌鎖定在熊貓身上,那還是國內藝術市場剛剛解凍初期,呂老的熊貓已暢銷東南亞,在生命的最后幾年終于過上好日子,常年居住在星級酒店。人活在世上,都應該如愿以償。
六
我第一次到甘孜,就特別想看陰天的云層,清晰而安靜,萬古如斯,遠山近數,在高原陰天柔和而明亮的光照下,萬物內在的秩序再明顯不過了,這秩序使人類文化的河流得以延續。我深信許多永恒的藝術形式是直接受到這種秩序的啟發而產生的……
甘孜冬天的早上,是最容易懷念和被懷念牽掛的時候,細如絲網的楊樹梢被寒冷凝固在清冽的天空。我推開窗戶看見遠處的凍土、圓形的樹冠和大尾巴狗就好似回到北方老家、回到父親的故事里。當我離開家鄉、真正意義上像個男人獨立生活的時候,才了解到父親的存在對我是多么重要。為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父親從未有片刻的停頓,在特定的時代,在話劇這一特定的領域里,他做到了輝煌。我在邊緣地區生活的這幾年,有大量的書籍是父親讀過了再寄到我手里,從普魯斯特到高行健,從福柯到薩義德,對當代文化資訊充滿了與職業無關的興趣。
其實我從未回過北方老家。記得曾經有好些年,父親每晚上會在我床邊講一個不同的故事。其中有些是關于北方農村的。父親是話劇編導,講述當然是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父親生在北方農村,不過從小跟我爺爺東奔西走,以后選擇了話劇為職業,也是浪漫的天性使然吧。他的故事背景大都是河流曠野,舊時代的大街小巷以及社會底層人士的奮斗傳奇。既有聽來忍俊不禁的細節,也有笑過之后的苦澀情感,待我稍大一點《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還有魯迅的《故事新編》,《安徒生童話》也都是邊念邊加上他自己的表達方式說給我聽的,直到后來識了字,有能力閱讀了,這一浩瀚的工程才結束。母親是云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從小生活在一個循規蹈矩的舊式家庭。性格理性而嚴謹,只要發現我罵了臟話,哪怕就一個字,定會有一頓飽打,為了防止父親保護,我往往被拖進女廁所教育。除此以外都是疼愛有加的,常翻譯一些先秦時期的故事給我聽。
馨園進門左邊靠墻有兩棵大樹時至今日我都覺得那是我見過的最大的樹了,四季的變化對它們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只是在秋天起風的時候,樹葉被風吹動淺灰色的另一面展現了出來,向著同一方向不停的晃動,有節奏的響聲整個院里都能聽見,年復一年,只要這聲音響起的時候,母親就要考慮添衣服加被子之類的了。那些年我每個月都會莫名其妙的發一次高燒,半夜里胡言亂語,四周的人和物都飄得很遠很遠的,就是白天也會真切的看見身著古裝的人物在墻上來回走動。我倒是慶幸因此可以不去幼兒園或小學了,可以躺在床上等幻影的出現。可以憑風的聲音想象院子里渺無人影,在馨園的每個角落的地上都能拾到大樹上腐敗的纖維、枯葉和蜂巢的殘片。
父親的生活可沒有這般悠閑,每天騎自行車穿行于城南和城西,只要一過下午六點,母親便差我去校門口撥3897,于是電話那端看門老頭兒嚎叫又在劇團里來回蕩漾。爺爺和奶奶打我記事起沒一天不吵架的,矛盾一升級準找兒子評理。父親和前妻還有三個女兒,老大和老三的逆反性格比我好不了多少,讓父親費了許多神,格外勞神!記得我還在念中學的時候,便已無法抑制的要去實現自己的流浪生活,一個人來到幻想中的原始森林。因為厚厚的積雪,森林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黑色的,攝人心魄的靜謐和怪異的風聲,我在伐木工人的工棚里一住就是一個多月與外界毫無聯系。大概是母親謹慎的遺傳基因開始生效,我隱隱覺得有些不對了,終于回到成都。對家里的恐慌十分不解。不過家里倒是隨時擔憂著我的突發奇想。多年后當我決定去“天邊外”過另一種生活,我看到了他們更多的無奈和牽掛。那時我大學畢業回到成都與高中同學結了婚,經父親的努力,在市歌舞團找了一份工作,一切才剛剛開始。
二姐和三姐很早就顯示繪畫方面的天賦,尤其是三姐,有一幅蘇聯少女卓婭的雕像寫生,那種細膩的風格與她表面粗率的性格相去甚遠,當時也沒見過那樣畫素描的,我從美院畢業以后才發現那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風格,還有那些雕塑作品!
三姐是絕對的理想主義,小學還沒畢業就把自己奉獻給“廣闊天地”,家人的勸阻被視為落后。到農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生產隊長偷隊里麥子的行為給以當面斥責,這就意味著理想的破滅,因為事件的后果是他無法預料和承受的,于是在那個炎熱的夏天,父親開始了從成都到犍為無休止的循環旅程,在以后的若干年里關于調動,關于工作,關于情緒像一把達摩克里斯劍懸掛在父親的頭上,成為家庭的主要話題。當一切開始轉好,三姐再次為理想同一位鞋匠結了婚,并為這次的婚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父親在得知這一消息的瞬間,像被重擊后茫然不知所措,有那么一瞬間的失聲慟哭。
七
“我所有的作品,不過是一座座的墓碑”。相對于那些關于革命、戰爭、關于人民和法西斯的具體解說,肖斯塔科維奇對自己作品的這句話或許更接近本質,對于種種遭遇的思考,僅憑“戰爭的苦難”這幾個字是難以概括的,除了“同構異態”“簽名動機”以及后期對“12音”技術的植入這些“語言規則”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一種獨特的聲音,它包含著一點點柔情和希望,驚恐和自嘲以及無可奈何,匯聚成巨大的震驚……
我開始對籠罩畫面的“非光源性”深淺交替感興趣。可以更有效突出深淺的結構次序,同時暗示著另一力量的存在,從技術上講達成這樣效果最直接的方法是畫好細節后再作整體意圖上的薄色罩染,但為了度的控制,我寧愿在塑造細節時便始終加入這種深淺意圖,以便隨時把握過分與否,這需要畫開始前作詳細策劃安排,克服一切帥性沖動和臨時效果的誘惑,以始終如一的意圖和毅力用細碎的筆觸具體的刻畫一遍接一遍蓋上畫的“皮膚”直到最后才能出現設定效果。內在的次序從表面的細節中滲透出來,意圖隱于畫后。肌理是架上繪畫重要的語言,我從不事先隨意制造肌理,也不在畫結束前帥性的“量筆”,我的肌理(包括最細微的只隱隱感到的)都希望是繪制過程中服從于秩序而“硬畫”的。
在油畫既定的概念當中,暗部是要避免參入白色的。
按我個人的情趣,希望把深淺(包括)冷暖的對比盡量減弱,直至難以察覺但可以憑心感受是我的理想,提供冥想的狀態該是幽幽的吧,我近來畫暗部都加入了白色,或者懼怕太深對比過強習慣用白色薄染,特別要想讓繁復的樹枝或肌理服從于非光源的深淺變化時。這種變化我期望是極度柔和的,是通過一層又一層在同一區域施加同一意念逐步達成的,不能輕易看見只能感受到,接近完成的同時畫面越顯干凈,或者說敏感,增減細微的筆觸都能輕易被發現。一種被風吹過的“質感”平整而易感,但決非光滑油亮,最后都變成一種痕跡,將被蝕掉的痕跡。一種隱密的難以言喻的快感支配下努力實現并非在任何環境任何心情任何光線下都能見到的痕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