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一個被稱作費茲洛維亞的地帶(the Fitzrovia area)悄然興起了一個新的藝術園區。
這讓筆者聯想起北京的798藝術區。除了兩者成立時間的不同,費茲洛維亞和798興起的經歷倒頗為相似--它們都是無政府規劃而自發形成的藝術區。通過費茲洛維亞與798特征的比較,我們可以具體的感受到遠在另一端的世界藝術中心倫敦的藝術區和北京的藝術區的異同。
位于倫敦西區的費茲洛維亞可以說是倫敦的風水寶地,它夾在店鋪林立的牛津街北和交通繁忙的尤斯頓路南。這一帶曾一直以服裝批發集市出名,現在,則被林立的畫廊所替代;798藝術區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東北部酒仙橋,是21世紀初在原有廢棄的工業建筑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其地理位置接近北京五環,成立之初也談不上什么交通便利。但是,它們在發展初期卻都擁有價格優勢。用費茲洛維亞建立畫廊現代藝術館的老板斯圖爾特o謝夫的話說:"這個地方離市中心雖然這么近,但它每一平米的價值比倫敦梅費爾區(倫敦的上流住宅區)要好很多,而且空間更大";而798的形成初期,租金也相當低廉(當然現在的價格已經上漲到使很多人望而卻步)。它們最初的建立,都是基于在最低的投入上獲得最大收益的驅動力。
謝夫還說到,"在東區的時候,有沒有人過去還是個問題。"而處在繁華區的費茲洛維亞的人流量肯定能夠滿足畫廊主的需要;798則已經成為北京的另類景點,眾多的畫廊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給人以門庭若市之感。
不僅如此,二者的相似性還在于它們都有國際知名的畫廊的進駐。在費茲洛維亞,目前已經有艾莉森o雅各斯畫廊(Alison Jacques Gallery)、杰克o米勒(Jake Miller)的Approach畫廊等國際公認的藝術大畫廊進駐其中;而798藝術區07年有尤倫斯(UCCA)的進駐,今年西班牙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IAC)籌建的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已經落戶。可以說,不管是費茲洛維亞還是798,都是朝著國際化目標自發的前進。
這兩個藝術區形成和發展同時,也都反向推動了其附近其它產業和經濟的發展。在費茲洛維亞附近,即將有NOHO商業廣場的竣工。而且除了許多商業畫廊之外,費茲洛維亞藝術區也會建一些薩奇風格(the Saatchi-style)的私立當代美術館;而以798藝術區為軸心,又不斷生成了多個新藝術區,其附近的黑橋藝術區便即將有藝術文獻倉庫落成。另外,費茲洛維亞藝術區最近的興起,無疑間接證明了藝術品的堅挺價值。在世界經濟包括英國經濟的低迷氣氛中,進駐費茲洛維亞的畫廊卻成績喜人,比如其中的Mummery + Schnelle畫廊就稱,有許多買家來他們畫廊,而且以每幅12,000美元的價格買走了奧里o格爾希特(Ori Gersht)的一系列鮮花盛開的攝影作品;與此相比,主要經營現中國當代藝術798藝術區近期依然需求旺盛。08年奧運會的召開在即,相信到時定能產生更加可觀的經濟效益。
北京和倫敦,分屬于東方和西方兩個范圍,但兩地藝術區興起模式卻如此相似。可以說,這是藝術市場內在機制驅動的必然結果。盡管中國的藝術市場還有待日益完善,但以798藝術區為旗幟,作為中國現當代藝術中心的北京,其國際化的發展程度是有目共睹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