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不是萬能的,在批判中規訓市場
這就涉及到了第二個問題:人類社會不能沒有市場經濟,但市場經濟也不是萬能的。市場經濟只有在受到社會公正、民主和法制的制度約束和規訓之后,才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市場經濟如果沒有約束,那么就會產生權貴資本主義、黑社會資本主義、坑蒙拐騙資本主義以及對外的殖民主義。目前所謂“藝術市場萬能”論的消防隊員們試圖以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將最近三年的市場泡沫和天價騙局放在這個三十年合法性背景下解釋,這實際上是近幾年已經受到廣泛批判的中國經濟自由主義政策的一個翻版。
所謂改革三十年的“經濟自由主義”理論,是說Z/F必須退出壟斷和專權,徹底用市場經濟政策來取代計劃經濟政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國的經濟繁榮、培養大批的中產階級,并最終取消專制統治實現民主。這個理論雖然很好,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也得確有一批改革家為了民族和社會命運犧牲自己推進改革。但是最近十年以來的改革已經證明,這種經濟自由主義的政策是有重大缺陷的,造就了Z/F腐敗蔓延、兩極分化加劇、20%的少數人掌握國家的80%的財富,國家富人民窮的準“拉美”現象。而在政治上,極權主義沒有任何松動的跡象。
我前幾天剛去過四川災區,給我震撼的還不是地震本身的慘狀,而是地震之前的底層人民社會生活的貧困和痛苦。那些墻體坍塌的居民樓暴露出所有室內的生活狀況,就像一個底層社會剖面圖,每家人家的生活設施加起來不會超過五千元錢。我相信只要去過災區現場有點良知的人,都會覺得那些所謂的天價作品簡直什么都不是,既沒有為中華民族在承擔文化責任,也沒有學術深度,更沒有與中國現實血脈相連的聯系。近兩年在市場上被炒成高價的作品都是所謂的“大臉”,基本上都是把中國人畫成一些“獰笑的臉”、“木吶的臉”、“傻笑的臉”、“陰險的臉”、“呲牙裂嘴的臉”,就是這種作品還有一些理論吹鼓手將它們說成是能進入當代藝術史的偉大作品,代表中國的國際新文化形象,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市場經濟的偉大成果。
拿了資本主義的錢,照樣批判資本主義
這就涉及到了第三個問題,即誰是真正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成就的推動者和貢獻者,誰分享了這些成果,誰應該對市場經濟感恩戴德?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確實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但是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并沒有形成,一個自由自主的民間社會也沒有形成,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是很貧窮,改革開放的主要財富落到了少數人群手里。所以,改革三十年的經濟成就,難道就是這些少數掌握財富的人功勞嗎?肯定不是,中國這場偉大的經濟成就,廣大善良、勤勞、遵守社會秩序的民眾和工人農民付出了巨大犧牲,廣大知識分子、公務員、改革家、城市白領等付出了比八十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時期還要玩命和超負荷的工作強度,是這些人為三十年經濟成就承受了發展代價,沒有這些中下層民眾為改革作出的犧牲,哪有今天的經濟成就?中國社會的中下層民眾確實生活上比過去有了進步,但與他們付出的勞動相比遠遠不夠,他們本來應該獲得更多,所以憑現在這些生活收入上的進步,我覺得是中國社會要感謝他們,他們不需要對市場感恩戴德!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誰是誰非,不用我多介紹了,網上已有太多的討論。令人奇怪的是,近期有一些市場萬能論的理論鼓吹手居然繼續鼓吹將市場當上帝,或者鼓吹“市場感恩論”。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的進展是一些拍賣炒家和藝術投資人的功勞嗎?肯定不是,他們大部分只是最近三、五年才進來的,前面二十幾年他們在哪里?沒有幾代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甚至國外的策展人、批評家和外國友人的幫助,哪里有今天的藝術市場?最近三年的藝術投資人和拍賣炒家只是來收割過去二十年的藝術成果,應該是他們感謝幾代藝術家、批評家才對。
有人說你批評家這幾年獲得了高額稿費,還要批評市場?那我要告訴這些消防隊員,我拿了高額稿費還是要批判。因為我們都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開拓者,我們拿了稿費并不欠誰的!拿了資本主義的錢,照樣批判資本主義,這就是資本主義的藝術批評!
有人說你批判市場是出于“仇富”。我認為大部分中國人并沒有“仇富”,而是“仇”那些靠坑蒙拐騙、欺世盜名、巧取豪奪、違背游戲規則富起來的人,并且有了點錢就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對這種人就是必須在中國產生一種“仇富”話語。中國的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是一個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抗日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的歷程,在這一百多年里,有一些真正偉大的中國富人,我不但從未“仇”過他們的富,而且對他們敬仰不已。比如洋務運動時期的張騫,在南方建立了除通商口岸以外中國最早的自主建設的現代城市;辛亥革命和民國時期如張靜江,張將他的全部財富支持了辛亥革命以及民國早期的國家建設;抗日戰爭時期如陳嘉庚,他變賣家產支持抗日。我就不用舉更多的例子給那些振振有詞說別人仇富的人聽了。
鼓吹市場經濟反專制,是一種新自由主義過時的論調
目前聲稱市場經濟能促使中國藝術的自由和反專制的人,這種論調并不新鮮。這在經濟學界早就有了,也是過去十年《讀書》雜志一致批判的所謂經濟自由主義理論的翻版。這些所謂的宣揚經濟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實際上不過是某些跨國公司、民營企業或者國企的利益集團的代言人。這種所謂市場經濟能“自動”拯救中國的理論和經濟學家在經濟學界早就在近年名譽掃地,居然有人將此移植到美術界來為市場炒作辯護。他們的理由是:中國還是一個資本原始積累的早期階段,所以必須讓一部分資本炒縱藝術市場,直到把假的市場變成真的市場,假的價格變成真的價格,這樣中國藝術就能真正擺脫專制文化,從而自由創造。這真是一個美麗的大餅!
一個可以肆意違背規則的市場游戲能真正促進藝術的繁榮和體制成熟嗎?甲A聯賽已經證明了這是在說夢話。今天的中國藝術市場跟幾年前的甲A聯賽越來越像,大量的資金進入沒有促使球員好好練球,以及建設良性的足球體制,反而促使各方瘋狂的追逐金錢,但水平沒有真正提高。等到所有參與各方都撈足了以后,下一代甲A新球員既掙不到錢也沒有迎來一個真正的足球體制。四年前的國畫市場也是這樣。一個沒有約束和理想追求的藝術市場,只是少數人不負責任撈錢的工具,而讓真正愿意負責任和遵守游戲的人被受干擾。
鼓吹市場經濟可以必然帶來一個美好結局的人,實際上是把市場和資本當作了上帝來頂禮膜拜,也是一個沒有靈魂和主體性的理論。最近幾個月藝術網站上不斷出現一句話叫“有錢就是大哥”,就說明資本已經如何讓一部分年輕人的價值觀喪失了靈魂。中國過去三十年的改革,不僅沒有消弱專制文化,實際上還使極權主義和寡頭資本的高度接合在一起。
我不知道有些人對批評市場為何要這么恐慌?如果這是一個有堅實學術內涵和真實交易基礎的藝術市場,而不是一個剛搭起來的虛架子,有什么好害怕的?所以,真正害怕批評藝術市場的是那些藝術炒家,以及所有這些炒家的利益相關者。因為這些炒家離開了天價謊言,就一天也炒不下去。
我并不認為藝術市場會全線崩盤。我相信過去三年真正的好作品和在畫廊一級市場扎扎實實鋪墊的藝術作品,依然會步步高升。藝術市場的一部分機構和群體正在轉型,甚至一些實驗性裝置藝術現在也開始賣得不錯。所以,我沒有對中國藝術市場失望,當然,那些虛高價格的藝術品的命運就不太好說了。
一個擠泡沫的市場階段會很快到來,擠掉這些精神和市場上的泡沫,中國當代藝術依然會很好!中國不需要一個坑蒙拐騙和皇帝新衣漫天飛舞的藝術市場,不需要一個少數人不負責任炒作撈錢的藝術市場,而是需要一個讓商業資本來推動學術的藝術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市場不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