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如是說:“人在江湖飄,怎能不挨刀”。
從年初開始陰霾的金融氛圍激起了人們對于近幾年來藝術品市場的迅速恐懼,地震之后內地拍賣的縮水似乎也在印證著藝術品的江湖大亂,眼見著小李飛刀從身邊霍霍飛過,不知道會有誰中招?
雖然佳士得和蘇富比從5月舉行的印象派與現代藝術以及當代藝術拍賣的212件拍品中獲得12億美元的收益;雖然這一數據比去年11月少了1千萬,但它依然是2004年5月累計銷售收益的三倍;雖然6月的嘉德四季拍賣會僅中國書畫、瓷器工藝品兩大門類總成交額就超過1.38億元人民幣,也顯示了內地拍賣市場資金不僅沒少,還略有上升的趨勢;
雖然6月馬爹利非凡藝術人物在廣東高調亮相,藝術家們站在領獎臺上與美女許戈輝貧嘴調侃,與衣著昂貴的時尚俘虜們周旋;雖然萬寶龍的國際藝術贊助大獎將今年的獎項頒給了與中國當代藝術有關的張寶全;雖然這些商業和藝術的勾搭讓藝術展現出一種在別的時代難以看到的光彩和內涵。
江湖一揮手流水五年間。
從2003年藝術市場被投資者發掘以來,年年高企的成交讓越來越多的人迷失,但是今年,很明顯的,那持續疲軟的美元走勢以及對信用危機、市場緊縮的恐懼,無疑對藝術市場造成了令人擔憂的影響,如果說5月初內地拍賣行的各大主管們還信心高漲的話,那突如其來的、在法律條文中引為“不可抗拒力”的地震基本摧毀了很多人的熱情,這些從震后的幾場拍賣中可以看到一斑。這把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飛刀成了今年藝術市場的自然拐點。
一位老牌拍賣行的老大被追問市場到底有沒有受影響時說,資金目前沒受影響,股市不好是因為本身的原因,但是買家被地震受傷害的心態需要時間來恢復。但同時他也開始開始質疑當代藝術是否真的有戲?
自打當代藝術市場與國際接軌,中國當代藝術之賺錢法道便在江湖上演繹出若干版本,江湖之人心險惡讓紛紛進入“千萬元”身價的大哥們開始言不由衷遭人猜忌,讓更多拍賣行、藝博會、藝術區想奪得一方霸主的地位。
那么,在市場江湖中,當代藝術到底有沒有戲?我以為,當代藝術被人猜疑:正常,因為槍打出頭鳥;被人炒作:正常,有錢賺沒人愿意放棄;當代藝術有戲沒戲:有戲!
1991年,馬修·斯洛托夫(Matthew Slotover)留意到了YBA和他們的獨特創作。于是馬修為他們創辦了弗里茲雜志,以及后來的弗里茲藝博會。在無數的爭議和質疑聲中,人們開始接受當代藝術甚至學習當代藝術。
十多年后的今天,倫敦東區已經成為了藝術圣地,YBA發展壯大,達明安·赫斯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當初那些到薩奇畫廊、弗里茲藝博會來獵奇的歐洲收藏家,也逐漸成長為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
他們選擇當代藝術是有多重原因的。“現在人們購買當代藝術品,不僅僅源于他們與這個時代、這一代藝術家的共鳴,也是因為他們可以與藝術家本人接觸,甚至參與到藝術創作的過程當中,評判作品的好壞。這種摩登的生活方式,是許多人所追求的。”馬修說。
或者,這樣的闡釋同樣適用于對時尚與藝術聯姻之解讀。
事情如此清晰明了,但要解讀藝術市場的江湖則不太容易。是的,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這回挨了刀的藝術市場,倒讓人發現出可愛來:比如說逐漸理智的買家已經不盡將目光盯著大哥們的作品,開始關注美術史中的藝術家和挖掘新的藝術家;當代藝術總成交的堅挺、經典藝術品的升溫、中國書畫的回暖都依然將資金盤符在藝術品周圍;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在內地股市震蕩、樓市觀望的局勢下,比去年秋季多出2億元的資金,開始轉戰藝術拍賣市場。
當代藝術因為有了之前的炒作所以讓人多少有點厭食,因為有了各類挖錢的機會所以有更多來源不明者介入。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出現盤整反思,讓圍聚在當代藝術邊上的投機者散去,對有收藏原則者來說又何嘗不是一次更好的機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