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之空間2008年6月28日星期六晚7:00舉辦了“藝術大講堂”項目的第一講: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分析。此講座主講人是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教授鄒躍進先生。本期的“藝術大講堂”的主題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接下來還會邀請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先生、著名詩人西川先生,以及開幕展《個案——藝術史和藝術批評中的藝術家》的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呂澎先生。此系列講座將從不同的立場和研究角度去闡述當代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的線索。雅昌藝術網會與圣之空間藝術中心共同合作在現場錄制,并在雅昌藝術網視頻欄目中播出。鄒躍進先生此講“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分析”:一.關于“丑陋的中國人”形象、二.關于“文革”符號的流行、三.關于圖像的問題等三個角度切入,解讀中國當代藝術中最令人們關注的文化現象。
鄒躍進先生在對中國當代藝術最重要的藝術家作品中普遍的存在的“丑陋的中國人”形象從現象、問題的提出、文化分析展開。“妖魔化中國人”的藝術思潮現象并非在被西方市場接受的情況下出現,早在80年代藝術家已經開始創作有這一類形象的作品。追溯它的歷史背景要從18世紀后西方啟蒙運動開始,西方人對非西方的文化持批判態度。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對近代中國的政治上的失敗反映出文化問題,進而追問出國民性的反思。對阿Q形象以及文革的臉譜化形象都是造成當代藝術中“丑陋中國人”形象的基礎,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以及現代主義的影響都是促成這一現象的因素。而真正應該批判的是因“妖魔化中國人”而從市場中獲取利益的跟風者。
鄒躍進先生在對文革符號化的流行中講到:人們對文革符號的流行普遍存在著對其符號的簡單化、流行化的批判,另外是對文革中歷史人物的調侃性持否定,以及這種文革符號在西方的流行。從現象到問題的提出鋪陳展開。文革符號作為一種特定歷史情境下的產物有著獨特的價值。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反思不同時代下政治文化和消費文化的沖突。這種沖突所產生的反差正是藝術家要表達的語言。
關于圖像的問題鄒躍進先生從六個方面進行講述:1.現象2.圖像的概念3.圖像與藝術4.圖像與中國身份5.圖像與圖像6.回歸藝術。從圖像化到現代主義的反圖像化和反流行,用圖像來反圖像、圖像化的轉向以及影響與文明的關系幾方面層層深入。鄒先生對圖像的回歸繪畫性也進行了展望。
講座時間進行得很快到了最后半小時的提問時間,在座的聽眾就各自的個人體驗與鄒躍進先生進行了互動。最后此次講座的主持人趙力先生提議請鄒先生現場面對藝術家曾梵志的作品給大家講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