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向來被視為中國各類造型藝術和表現藝術的靈魂。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一份調查表明,近年來中國的漢字書法藝術第一次超過京劇成為海外人士辨別中國的文化符號。據估計,全國各地的習書人士不少于1億人之眾。種種跡象都表明,中國依然是書法的大本營,書法藝術在中國并沒有遭遇瀕危的尷尬。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漢字書法”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舉又含有怎樣的深意?
或許人們還記得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曾被韓國以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往事,這種文化“搶注”行為刺激了中國長久處于休眠狀態的傳統文化保護“神經”,“申遺”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了一場文化保衛戰。
前不久韓國的“申遺”熱情又投向了書法藝術,提出廢除中國“書法”、日本“書道”等名稱,統一使用韓國“書藝”向聯合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務院將“漢字書法”列為“國家遺產”,就是要打響書法藝術“申遺”文化保衛戰的第一槍。作為中華民族的原創藝術,作為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遺產,如果書法藝術讓別國再次搶先成功“申遺”,那時再來與人爭辯誰是書法藝術的原創國,將會讓人作何感想?
“漢字書法”成為“國家遺產”還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雖然中國的習書隊伍龐大,但年齡分布不均,書法大軍中有很多中小學生和老年人,青壯年年齡段的書寫者人數不為樂觀。況且,毛筆作為書寫工具被鋼筆、圓珠筆、電腦等所取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從這些方面考慮,書法藝術的確面臨著不斷衰微的危機。
“申遺”是對書法藝術的一種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在現實中發揚光大書法藝術傳承千年的精神傳統和文化血脈,是比“申遺”更迫切的內在需求。“漢字書法”成為“國家遺產”的背后,依然還隱藏著書法如何傳承、怎樣加強和改善高校書法教育、書法如何回歸原生態文化語境等種種問題。
“漢字書法”成為“國家遺產”之后,路還很長。但畢竟,書法已經名正言順成為了國家遺產,這說明,我們已經在珍視屬于自己的傳統文化瑰寶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