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晚,一幅莫奈(Claude Monet)的油畫《睡蓮池塘》(Le Bassin aux Nympheas)在倫敦佳士得拍出4010萬英鎊(折合7900萬美元),打破了今年5月畫家的另一幅作品《亞嘉杜鐵道橋》(Le Pont du chemin de fer a Argenteuil)在紐約佳士得創下的4150萬美元的成交紀錄,成為莫奈作品的新高。
與此同時,這幅作品也成為了歐洲拍賣歷史上最昂貴的油畫之一,僅次于魯本斯(Rubens)的《大屠殺》(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在2002年創下的4950萬英鎊高價。
這幅《睡蓮池塘》原為美國家米勒(Xenia S. Miller)所有,幾十年來從未出現在市場上。可見,在美元持續疲軟、俄羅斯買家需求旺盛的情況下,正有越來越多的美國收藏家將高檔次的印象派作品送入歐洲市場拍賣。
畢加索作品創澳大利亞拍賣史新高
6月12日,一幅畢加索的油畫以690萬美元成交,創下了澳大利亞拍賣史上的新高。這幅名為《希爾維特》(Sylvette)的油畫創作于1954年,是畢加索繪畫生涯晚期的重要藝術作品。鮮明的繪畫風格,不受拘束的視覺張力,空間的壓迫感,色彩的生命力,成就了這幅油畫的獨特魅力。而圍繞畫中的19歲少女希爾維特,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1954年,畢加索第一次遇到希爾維特時,為她如繆斯女神般的面容深深打動。于是他邀請希爾維特作為模特,在1個月內畫了一系列40幅油畫和素描。
法國著名的電影制片人羅杰·梵迪姆(Roger Vadim)在雜志上看到這些油畫后,也為希爾維特深深著迷。他請畢加索為自己的妻子——著名影星碧姬·巴鐸(Brigitte Bardot)也畫一幅肖像,可是遭到拒絕。于是2年后,羅杰干脆把碧姬打造成希爾維特的模樣,把頭發染成金黃色,高高束起馬尾,出演了自己的電影《上帝創造女人》(And God Created Woman),一舉在歐美引發了一波時尚浪潮。
培根、弗洛伊德
再次領銜倫敦戰后當代藝術拍賣
自從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裸女像《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和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三聯作1976》(Triptych)紛紛在上月的紐約拍賣中創下新高后,本月30日,倫敦佳士得戰后當代藝術夜場拍賣,又將推出這兩位畫家的名作。從估價來看,大有再創新高之勢。
弗洛伊德于1980年創作的《裸女像與倒影》(Naked Portrait with Reflection)被佳士得稱作拍賣史上該畫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與《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相似,這幅作品仍是以躺在沙發上的裸女為主題。所不同的是,畫面的右上角有一雙陌生男子的腳,這雙腳正是畫家本人在鏡中的倒影。
同場拍賣的培根《自畫像習作》(Three Studies for a Self Portrait)又是一組三聯畫。這組作品是畫家于1975年在巴黎創作,從未公開露面。這組作品背后,承載著畫家深深的悲痛。
1971年,正當培根在巴黎忙于自己的大型回顧展時,他的同性戀人喬治·戴爾(George Dyer)在巴黎悄然離世。經歷了3年的悲痛后,培根再次回到巴黎。據他的傳記中所說,這次旅程“是帶著一種近乎病態的愧疚心理,以期在巴黎承受更大的煎熬”。這組作品正是培根到達巴黎后創作的第一組作品。同年,培根曾對友人說過:“考克托(Jean Cocteau)有一句話很有道理,‘每一天,我都在鏡中看著死亡在靠近(Each day in the mirror I watch death at work)’。”也許這正是培根這組自畫像所要表達的內容。
達明安·赫斯特的“美麗”世界
今年9月,倫敦蘇富比將推出一場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新作拍賣會,名為“美在我腦海中永存(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拍賣會集合了赫斯特近兩年的創作,其中包括他最為著名的甲醛“動物雕塑”、“藥片”系列以及各種繪畫作品。
拍賣會上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一只浸泡在甲醛中的公牛,“金色牛犢”。公牛頭戴純金“皇冠”,牛蹄和牛角也都以18K金包裹。整件作品長3.2米、寬1.3米、高2.1米,融匯了赫斯特對科學、宗教、死亡與美的所有追求。估價高達800萬到1200萬英鎊。但是這種“美”是否真的能夠永存,還有待商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