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至7月19日,作為世界國際當代藝術展的主要贊助商之一的瑞銀集團(UBS), 將其收藏的、原本用于辦公室裝飾的藝術珍品帶到了中國。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的名為“為了明天的記憶”的當代藝術展中,該集團展出了世界各地最富才華藝術家創作的108件“震撼人心”的作品。這是瑞銀集團藏品展首次登陸中國,囊括了各種形式的藏品,包括油畫、版畫、素描、雕塑、照片和影像資料等。
反映了人類歷史的苦難歷程
據了解,其中一些藝術家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人類歷史的苦難歷程。長期居住于英國的美國藝術家Susan Hiller在德國拍攝到了一些以當地猶太居民命名的街道路牌,由于二戰中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如今這些地方已鮮有猶太人居住;Alfredo Jaar則以詩歌的形式形象地描繪出了智利在皮諾切特將軍右翼政權獨裁統治下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另外,Sandra Vásquez de la Horras的超現實主義素描記錄了她童年時期的夢想和回憶;臺灣當代藝術家陳界仁的一副人物肖像描繪了臺灣一家倒閉服裝廠的失業工人,具有相當大的感染力;óscar Mu.oz的作品是《外星人》,哥倫比亞在右翼高壓統治時期有一些人莫名其妙地失蹤了,就像從地球上消失了一樣,óscar Mu.oz找到這些失蹤者的家屬并要來了失蹤者的照片,然后把這些照片印制上一塊鋼制的鏡子上,當你對著這塊鏡子吹氣時,這些人的圖像就能顯現,而隨著氣體的消逝,圖像也消失,就像這些人的消失一樣,讓人不禁感傷。
中國藝術家曹斐拍攝的短片講述了西門子工廠里的年輕工人們是如何在工廠車間的過道里實現著他們的夢想;泰國藝術家Navin Rawanchaikul把自己變成了寶萊塢的電影明星,讓人忍俊不禁;而Adrian Paci,一名生活在意大利的阿爾巴尼亞難民,則用他的作品記錄了旅居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墨西哥移民臉上的渴望和期盼。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表示,西方當代藝術表現的是“人類面臨的困惑”,看這樣的作品不會有“愉悅的反應”。
對話瑞銀藝術藏品展負責人:
中國藝術市場存在人為炒作
記者:作為一個金融企業,瑞銀為什么會對藝術這么感興趣?為什么會有一個藝術品銀行的部門?
佩特拉·艾珮思:為避免混淆,先解釋一下瑞銀藝術展與瑞銀藝術銀行之間的關系:兩者是瑞銀集團中獨立的部門。各自的活動都有嚴格的區分以避免任何形式的利益沖突。藝術作為瑞銀集團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相信藝術促進創造、革新、被激勵的行動與能量——這些都是我們瑞銀尋找并與我們的客戶每天分享的全部價值所在。許多潛在的瑞銀客戶都是藝術愛好者,自己擁有藝術藏品或者在藝術市場中積極購買和出售藝術藏品——瑞銀藝術銀行的成立就是通過來自銀行標準程序這一獨立的觀點來協助這些私人收藏者解決各種有關藝術的問題。
記者:這次在中國展出的展品以當代藝術為主,瑞銀對當代藝術的收藏標準是什么?
佩特拉·艾珮思:為了評價一件藝術品,我們首先會從以下幾個問題來深度調查這件藝術品:查驗藝術品的出處與真偽。此后,我們與提供估價的第三方服務商合作。關于這一點,我們僅和在各自專業領域中世界著名的資深專家合作。
記者:目前,中國的當代藝術開始得到世界藏家的關注,您如何看待這一點?瑞銀集團有沒有把藝術品銀行開到中國來的打算?
佩特拉·艾珮思:瑞銀藝術銀行為現有的眾多高端客戶提供全球服務。中國藝術市場確實很有吸引力,但同時也帶有風險。中國的藝術市場,需求發展迅猛但同時也存在人為的炒作。一些寄予厚望的當代繪畫存在經不起時間考驗的風險。但中國的藝術家們確實從藝術市場的全球化中受益。鑒于我們已經有在世界范圍內服務于許多瑞銀私人客戶的經驗,我們有自信在現在和將來以我們的服務能協助中國的客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