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非遺保護中心和門頭溝文委發起,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館學會、北京工美學會等單位聯合主辦,《全國皮影傳統流派雕刻精品邀請展》從現在至7月13日在門頭溝博物館展出。來自全國11個流派,出自20多位皮影藝術家收藏和刻制的700件皮影作品齊集一堂,為近年來罕見。
看這樣的展覽,竟然會忍俊不禁。全國各地的皮影與當地人的審美和民間文化緊密結合著,仿佛一個個文化標簽。青海皮影臉部造型豐富,“肉臉”的臉蛋鼓得出奇,“凈臉”的面龐清秀得讓人心生喜歡;陜甘皮影里,人物都是高額頭,只是女人的圓潤些,男人的彪悍些;江浙皮影整體造型類似窗花、富有裝飾氣味;內蒙古皮影的影人明顯比其他流派高大,散發著草原氣息;云南皮影借用儺戲風格充滿少數民族特色……
而在眾多展品中,門頭溝博物館收藏的北京西派皮影明末清初文物最令人稱奇。
北京皮影自十六世紀初出現,以天安門為界,分為東西兩派。東派重唱腔,西派重表演,兩派在影人和切末(道具)的刻制上也有很大區別。“目前,西派只剩下路家班演變成的北京皮影劇團,東派剩下的人也不多了。”路海說,這些文物都是曾經活躍于門頭溝下葦甸村“同合班”的物件。“門頭溝原來有古商道,西派皮影就是經商道從西北傳過來的。同合班在清朝初年的時候達到鼎盛時期,不過,它還只是個中等的戲班。戲班最后一位傳人李茂金2006年已經去世了。”路海嘆道,這400件文物,可以演《夜宿花亭》、《徐仕林祭塔》等100多出西派經典劇目。
眼下,皮影的境遇并不好。“沒有人組織就沒有人看”是北京、河北等地皮影藝人的同感。演出少了,皮影倒愈發向裝飾性發展了。雖然大部分作品的作者并未到場,但觀眾不難看出,很多當代皮影雕刻家的作品精美、大氣,但這樣的皮影主要用途并不是登臺,而是作為工藝品擺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