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濟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今年藝術品市場是否會出現大的盤整,甚至轉為低迷,成了業界關注的焦點。 一些人士認為,在股市及樓市行情不好的時候,一些持觀望態度的投資者將更多的資金轉入藝術品投資市場,這會刺激藝術品市場的升溫。 另一些人士認為,投資者的大部分資金都被套牢,很難再有能力在藝術品投資市場投入大量的資金,將誘發藝術品市場進入一個持續的“熊市”。 當代藝術品成交價格前5位 張曉剛 793,922 岳敏君 459,474 劉野 456,434 曾梵志 412,958 李山 269,886 中國寫實畫派成交價格前5位 王沂東 519,727 冷軍 257,259 陳逸飛 235,735 尚丁 218,981 楊飛云 206,114 當代新現實主義油畫成交價格前5位 王宏劍 67,046 孫為民 55,842 孫向陽 52,538 忻東旺 42,667 鄭藝 22,222 當代中國畫成交價格前5位 吳冠中 383,566 宋雨桂 133,420 馮大中 101,769 何家英 87,098 賈又福 71,684 海派書畫成交價格前5位 徐悲鴻 306,600 林風眠 212,632 趙之謙 207,120 張大千 147,267 陸儼少 133,499 京津畫派成交價格前5位 李可染 372,224 徐悲鴻 306,600 齊白石 221,676 張大千 147,267 黃賓虹 125,038 (元/平方尺) 數據來源:雅昌藝術網 雅昌指數index.artron.net “炒股賺錢風險太高,收藏藝術品卻是既能升值保值,又能怡情養性、陶冶情操,即便股市動蕩,股票變廢紙,藝術品也不會大幅度貶值。”有20年收藏經驗的劉先生不無得意地對記者說,去年股市紅火時,他不為所動,“我覺得藝術品投資回報率更穩妥,比買股票強多了。” 和劉先生持相同觀點的收藏家不在少數,相對于股市的漲跌無常,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一直保持了價格不斷上漲的勢頭,使得大多數收藏家獲利頗豐。但隨著今年年初當代藝術品拍賣成交率下跌和股票市場持續低迷,收藏市場的“牛熊之辯”也越發激烈。 一些人士認為,收藏市場的資金規模還相對小,與股票交易量相比簡直是滄海一粟。比如嘉德一年拍了18億元,這筆金額在上證所可能只是幾分鐘的交易額,所以這時候,一些持觀望態度的投資者或者忍痛割肉的投資者會將更多的資金轉入藝術品投資市場,這會刺激藝術品市場的升溫。 不過另一些人士認為,如果股市深度下跌、樓市持續低迷,會給藝術品市場帶來負面影響。投資者的大部分資金都被套牢,很難再有能力在藝術品投資市場投入大量的資金。一些畫廊今年一季度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顯然已經受到了金融市場的影響,他們覺得,中國經濟下半年如果出現“拐點”,將誘發藝術品市場也因此進入一個持續的“熊市”。 牛市論:市場持續升溫 回顧2008年春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不但座無虛席,連空地和過道都站滿了人,依然維持了與前兩年相似的火爆場面。 此前,嘉德四季第十三期拍賣會“瓷器玉器、佛像和文房工藝品”專場安排在午夜,各門類精品價格不斷攀升,最終全場總成交額一舉超過4000萬元人民幣,總成交率71%,創下了嘉德四季瓷器工藝品部分的歷史最高紀錄。幾天后,嘉德四季又有突破,總成交額過1.5億元為歷年之最。“這次嘉德四季拍賣會是中國嘉德今年舉辦的首場拍賣會,每年同期舉辦的拍賣會也被業內視為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風向標’,對市場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專家分析,2008年的國內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將借此鼓起上揚的東風。 為汶川地震募捐而舉辦的無底價上拍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全部以數千到數十萬元不等的價格成交,共收獲808.6萬元人民幣。當晚拍賣現場,不僅慈善熱情令人激動,藝術品的號召力也同樣感染買家,當尹朝陽2007年新作《青春已去》上拍時,某買家突然打破拍賣師千元加價的方式,出價至80萬元人民幣,現場爆發一陣掌聲。 股票金融市場與收藏市場的反差在海外也不難找到實例。美國信貸危機掀起金融業一陣大波瀾,美國股市出現震蕩波動,但今年3月19日,在危機中心紐約,兩場重要的藝術品拍賣卻成績不凡。佳士得2008年春季拍賣取得1.94億元的成交額,拍賣成交率也達到了80.25%,其中中國鼻煙壺專場114件拍品全部成交;紐約蘇富比的總成交額為2.56億元,成交率71.5%。 業內人士分析,收藏、金融證券、房地產等市場最賺錢,投資者當然把錢投向那里。2006年11月起,股市持續上漲,一些炒藝術品者借勢進入股市,這部分資金的移動對書畫市場確實構成了一定沖擊。但股市出現下跌后,成功獲利而出的收藏者,又會低價吸納中長線看好的書畫、瓷器、青銅器等藏品,再加上轉移風險的股市投資者,收藏市場投入資金量放大,藏品交易自然會繁榮。 |
|
熊市論:成交率下滑 不過在依然火爆的拍賣行情下,不少專業人士已經注意到成交率的下滑。“過去當代藝術品的成交率一般都在80%以上,”嘉德油畫藝術總監劉剛坦言,“成交率下滑說明當代藝術品已經進入了一個自我調整的階段。” 據記者了解,根據今年春季拍賣統計,嘉德、華辰、翰海,三家公司的成交率都僅徘徊在百分之六七十。特別是5月21日舉行的匡時春拍,當代藝術品專場成交率更是只有60%。 “就如同股票交易量縮小一樣,成交率下滑其實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說。 與拍賣成交率相一致的反應來自一些交易畫廊。上海靜安書畫院院長、中天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宣家鑫說,過去幾年,靜安書畫院的營業額每年都會增長20%到30%,然而今年一季度,畫廊的營業額卻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顯然今年上半年的藝術品市場已經受到了金融市場的影響,這一點我們畫廊是有親身體會的,而拍賣市場的表現還有一定的水分。”宣家鑫認為,藝術品市場也會因此進入一個持續的“熊市”。 “這一次的下滑可能會比2006年的情況還要嚴重。2006年是‘結構性調整’,而2009年走的則是‘下降通道’。也就是說這個下跌趨勢可能會持續幾年。首先受到沖擊的就是當代藝術品,而古代和近現代書畫可能是買家最好的避風港。” 市場越來越多泡沫 一位年購買力超過2000萬元的中年收藏家認為,和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更像股票市場,因為投資者的比重過大,大多拍賣場內的交易僅是為了投資而“買進賣出”,“真正意義上的穩定的藝術品市場,必須是對藝術品長線持有者超過50%,這樣市場才會平穩。” 1995年,曾經以93.5萬元成交的一幅明代山水畫家陸治的青綠山水畫《云川圖》,2001年在中貿圣佳拍賣會上以605萬元成交,每年升值接近100萬元。“這種價格的快速上漲一方面是以前價值低估,但一不小心就放大了泡沫。” 僅就目前比較活躍的當代書畫市場而言,這位收藏家認為沒有真正回暖,其理由是當代作品的水分太大,“當代的畫家無論成就、地位,都遠遠低于齊白石,但現在的市場價格卻高于齊白石,這是一種什么邏輯呢?怎么可能是實在的呢?” 實際上,中國書畫市場分兩個市場,一是國畫市場,另一是油畫市場。 在中國國畫市場,齊白石、徐悲鴻、溥儒、張大千、傅抱石、吳湖帆、于右任、豐子愷、朱屺瞻、李可染等書畫名家的作品,因為市場已經基本達成共識,收藏群體也逐漸穩固,價位最近幾年沒有出現大的波動。但在一些當代藝術和油畫領域,常常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畫家爆出驚人的價格來。 對此,業內人士非常不解:一些聞所未聞的畫家,作品居然以高價成交,從繪畫的角度看其作品,既無新意,又不見深厚功底,這只能說價格不實。 投資風險加大 據記者了解,美國《藝術新聞》1996年評出的“藝術收藏家TOP200”中,到2006年,其中122人已經從榜單中消失,61%的淘汰率大概足以說明收藏的艱難。“收藏品市場遍地都是寶,那是20年前了。”劉先生感慨,藝術品投資比炒股門檻高,買對了,意味著只漲不跌,買偏了、買假了,跟買到“垃圾股”沒什么區別,“齊白石的代表作、精品,不但沒有風險,而且保值增值,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后就是天價,但如果你買到贗品、仿品就被套牢了,除非你再去騙別人。” 另外,除了贗品風險之外,藏品的保存和保管風險也是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比如,2005年拍出344.5萬英鎊(約合4902.6萬元人民幣)的元代青花雙葫蘆紋瓶,20世紀初,被一個英國人以不到10英鎊的價格買入,傳到后人手里后,被隨意擺在地板上,家里的狗天天在瓶子邊上跑來跑去。當然,這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不過,的確應該注意的是,今天的一個裂痕、缺損,在若干年后,可能就要冒減少收益甚至賠本的風險。 不過在收藏市場牛熊爭辯之時,分散投資規避風險,得到一些業內人士的提倡。劉先生說,他新近認識的一位剛開始收藏的朋友就是把在股市里賺的錢一半都拿來買玉,“因為股市的行情時好時壞,而翡翠、白玉這些稀缺礦石資源由于不可再生,今后的升值空間還很大。” |
藝術品市場 “牛熊”激辯
藝術品市場 “牛熊”激辯
藝術品市場 “牛熊”激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